用典的四种用法是什么?

如题所述

用典的四种用法:明用、暗用、反用、侧用。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子: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典故出处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子: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 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 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反用

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 感慨人生无常, 古往今来尽皆如此, 谁能幸免呢!

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 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 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4、侧用

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子:宋梅尧臣《田家》:“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