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半圣人》晚清世界首富吴秉鉴晚年为什么要移民美国?

如题所述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2001年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中国人6个,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小沈阳、吴秉鉴、宋子文。和其他人相比,吴秉鉴是唯一一个通过商业贸易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

吴秉鉴生于没落的晚清。他不仅有清朝的高帽,还因为拥有2600万两银元而被称为世界首富。为什么他晚年会有移民美国的愿望?

当我们知道了吴秉鉴和他领导的广州十三行的兴衰历史,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第一行和第十三行诞生的背景

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来到中国从事贸易。

为了迎合皇帝的这一政策,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时珍在广州发布公告,宣布所有“有钱”的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白银,就可以把对外贸易当作“公务”。

广州十三行

以此公告为契机,广东地方政府当年招募了13名有实力的经销商,任命他们在外国船只上与外商做生意,代海关征收关税。

至此,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

1757年,清朝采取闭关政策,仅保留广州为对外贸易口岸。十三家银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

二、十三路线的繁荣得益于他的垄断地位。

外贸的垄断,加上香港商人的勤劳,使得十三行迅速繁荣起来。清政府每年从十三家银行征收的关税收入从几十万两增加到几百万两,这十三家银行逐渐被称为“田字南库”。

正是这一年,李时珍宣布诞生了世界首富吴秉鉴,以及“广州十三行”等世界级富商。

伍秉鉴

1789年,吴秉鉴接手怡和的生意,成为十三家银行的总经理。

之后,他开始了40多年的外贸代理生涯,并总是设法赢得其他经销商的支持。直到十三行衰落,他都担任商人领袖。同时,吴秉鉴还向朝廷捐赠巨款,换取托法特主义,成为从事商业活动的官员。

第三,吴秉鉴和他的十三行生活在清政府划定的夹缝中。

按照清廷的设计,官员不能与外商直接接触,外商也不能与华商直接接触。十三行商人在交易双方之间起着“中间人”的作用,商人只被授权收税和处理各种公务。

因此,在每年经手数百万元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十三个经销商中,有一半是官方工具,另一半只是在广州港观察计算货物差价,选择“受控”和“适用”的“牙商”。

根据清廷的规定,十三行还在外商和清廷之间起到了担保和制衡的作用。为了维护中国的大国尊严,清政府要求十三家银行不得拖欠外国投资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所有香港银行都应承担连带责任,其债务应由其他香港银行偿还。

此外,清政府还规定所有外商必须由十三家银行中最富有的商人担保。一旦外商拖欠清政府税款,行商应承担连带责任。这就形成了一个13行的“商业保险体系”。

根据当时的“商人保护制度”,一旦确认外商走私鸦片,保证由商人与十三家银行共同承担责任。

据推测,清廷对官员、行商和外商的职责和行为都有相应的规定

作为十三行首富,吴秉鉴不仅以代理人的身份遵循“保险业务制度”,还依靠与各国商人的友好关系,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业务网络。

吴秉鉴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来广州之前,林则徐派人调查鸦片走私,制定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封锁吸烟场所,禁止贩卖鸦片,严惩不法商人,从源头上切断鸦片流通;另一方面,严格禁止吸食鸦片,建立了戒烟中心,强制戒烟。为了彻底堵住鸦片的来源,我们必须把外国烟草商当作一门生意来对待。在如何与外国人谈判的问题上,林则徐首先想到了广州十三行。

人生夹缝中的十三行,决定了自身责任的双重性。首先,他们不是简单的贸易团体,还要在政府政策框架内承担海关的责任。

在广州鸦片走私猖獗的时候,作为十三大的领导人,吴秉鉴父子自然参与其中。吴氏家族赞助的一些外商为了牟取暴利,经常携带鸦片,与伶仃洋以外的不法商人进行贸易,其中就包括英国最大的鸦片商。

因为官场上的特殊关系,吴秉鉴已经知道了林则徐来广州的消息,也明白了林则徐为什么来。因此,他安排他的儿子吴少荣去警告那些外国商人不要触碰要害。

外商在吴少荣支付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但林则徐认定13名港商勾结英国商人欺骗政府。

林则徐采取了许多勇敢的措施,最终迫使英国最大的鸦片商交出了全部鸦片,从而促成了虎门鸦片的历史性毁灭!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吴秉鉴表现出了商人的两面性,使得他在民众和林则徐面前的威信大打折扣。

六个。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积极募捐。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吴秉鉴和十三商贾积极集资修建堡垒和战船。

鸦片战争后,吴秉鉴率先捐资26.2万元购买新式战船,巩固海防。

但无论吴秉鉴捐多少钱,都难以抹去“勾结外商,走私鸦片”的恶名。

1842年12月23日,吴秉鉴给马萨诸塞州的美国朋友jp库欣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他还没有老到承受不住飞越大洋的痛苦,他真的很想移民美国。

1843年9月,世界首富吴秉鉴在自家的吴花园去世,享年74岁。当时他正处于内忧外患,流言蜚语之中。

纵观其一生,吴秉鉴作为寄生于官僚体系的官商领袖,表现出两面性。他在维护官僚和贸易基础的同时,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林则徐建造战舰和火炮,贡献了1200多万银元作为《南京条约》的报酬。

面对生意伙伴,吴秉鉴也表现出对江湖的“忠诚”,让人无法理解他在战乱中还继续与洋人交易。

蛇鼠两头的本质,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官商卖一切图利的典型体现。

吴秉鉴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吴家的灭亡。

凭吴秉鉴自己的努力,在清朝和欧美列强之间都无法安身立命,更别说阻止战争和清朝的衰落了!

而他晚年想移居美国,外界因素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你必须从自身去寻找!

在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高涨的时候,作为一个丹顶鹤商人,你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不合格的老头!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作为一个商人,我们不仅要挥霍掉所有的钱财,更要勇敢的去做正义的事,这样才能拯救我们自己和那些麻木的人的灵魂!

即使是现在,即使是未来,我相信中国人也会继续评价吴冰鉴的混日子!

同时,我也相信,那些以美国和西方世界为避风港,从这个国家攫取巨额钱财的贪官和无良商人,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您说什么?/不好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