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脉管炎

如何治疗脉管炎

1 概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并创立四妙勇安汤。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滞于阳则生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4)霉菌感染。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我的认识
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4 症状
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冰凉,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剧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弯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缓解。患肢皮肤苍白,或出现潮红、青紫及紫斑。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小腿肌肉萎缩。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剧烈。趾(指)端发黑、干性坏疽、溃疡形成,并逐渐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如并发感染,变为湿性坏疽,疼痛更加剧烈,患肢出现肿胀。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中医辨证
实证
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潮红或暗红肿胀,触之灼热。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虚证
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阳虚型:患肢疼痛,冰凉,得温稍舒,触之冰凉。肢端暗黑,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口淡不思饮食,面色暗淡,舌质淡或淡紫,少苔,脉沉细无力。
脾虚湿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或肿胀。肢端可有溃疡,久不愈合。伴疲乏懒言,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头昏,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阴血两虚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红,可见溃疡坏疽,久不愈合。伴头晕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尖暗红,脉细数。

上述证型是我多年理论探讨和对大量病人的详细观察总结的。但具体面对病人时,各型界限不一定清楚,有时几个证型相互夹杂。因此临证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详细辩证,灵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5 中医治疗

据有关书籍和杂志根等资料整理出传统治法如下:
寒湿型:宜温阳散寒除湿,寒甚用阳和汤加减,湿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风痰郁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热毒型:宜清热解毒,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尚无资料记载,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效。
阳虚型:宜温肾助阳,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加减。
脾虚湿困痰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有效。
阴血两虚型:宜滋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另外,溃疡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坏死组织用蚕食疗法清除。
6 保健
由于脉管炎多于潮湿、受冻、创伤及吸烟等因素有关,所以患者应时刻注意防潮、防冻、防创伤,戒烟酒。
7 病例介绍

病历1 ,常某,男,42岁,2007年4月13日就诊。
患者3年前渐觉右下肢疼痛,继而双下肢出现游走性条索,发红疼痛,曾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时有好转,自去年8月霖雨后右下肢疼痛不断加重,多方治疗无效,今来我所就诊。自述右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以足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伴疲乏。
查:右小腿轻度青紫,右足紫暗,趾甲变薄粗糙而脆,患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舌淡紫,苔薄,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湿阻血瘀证。
治宜除湿化瘀通络。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4号各3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5月15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色泽好转,原方连服2月。
2007年7月22日三诊,患肢转温,小腿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患足疼痛基本消失,夜可安睡,遇冷或活动时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原方继服一月后痊愈。

病历 2, 刘某,女,38岁,2007年5月15日就诊。
患者近3 年来,渐觉双腿困重无力,走路时左小腿后抽痛,近4月来渐觉左足大趾发凉、疼痛。在几家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无效,疼痛逐渐加重来诊。自述左足冰凉、疼痛,大趾为甚,夜间更痛,剧烈疼痛,难以入睡。伴四肢沉重无力,食欲不佳。
查:左足皮肤潮红,大趾轻度青紫。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未触及。
舌质淡而紫,苔腻,脉濡。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证。
治宜温阳除湿。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7年6月15日二诊,患足疼痛减轻。食纳较前好转。原方再服一月。
2007年7月22日三诊,患足转温,色泽基本恢复正常,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仍觉大趾疼痛。
原方再服一月后痊愈。

病历3, 邓某,女,48岁,2007年5月21日就诊。
患者双下肢患静脉曲张近20年,今年年初由于受潮受凉后病情逐渐加重,并渐觉两小腿抽痛、沉重,肿胀。
查 :两小腿内后侧静脉曲张呈蚯蚓状,有团快,有少许硬块和硬条,触痛,两小腿轻度发紫肿胀,足踝部肿甚。
伴疲乏,饮食不佳,舌略紫,苔腻,脉涩。
诊断:双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炎。
辨证:寒湿郁阻,血运不畅。
治宜祛湿散寒通脉。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 g,早晚各10g,济生肾气丸早晚各1丸,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1疗程。
嘱:穿长筒弹力袜,防潮湿,多抬高下肢平卧,戒生冷刺激性饮食。
连服1月后,患肢疼痛基本消失。再服一疗程后,双下肢疼痛肿胀消失,色泽恢复正常,硬块、硬条基本消失,静脉曲张减轻,团块变小,精神食纳转佳。

病历4,王某,男,61岁,2007年6月9日就诊。
患者双下肢患静脉曲张近30年,病情反复不愈。今年病情逐渐加重,渐觉两小腿胀痛,逐渐发紫,皮肤变粗,起小疹,瘙痒难忍。
查 :两小腿内后侧静脉曲张呈蚯蚓状,有包快,可触及硬块和硬条,触痛。两小腿轻度发紫肿胀,皮肤粗糙,并有米粒大小丘疹及少量渗液和抓痕。
舌淡略紫,苔薄白,脉细涩。
诊断:双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炎合并湿疹。
辨证:湿阻血瘀。
方选溶栓通脉散1号300g,4号300g,兑匀,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一月1疗程。
另处方:
升麻6g 葛根10g 白芍8g 赤勺8g 生地25g
荆芥8g 防风8g 白藓皮8g 地肤子8g 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嘱:穿长筒弹力袜,防潮湿,多抬高下肢平卧,戒生冷刺激性饮食,尽量避免挠抓患肢。
20天后双下肢瘙痒消失,丘疹消退,停服汤剂,继服溶栓通脉散1、4号如前法。
2007年7月10日二诊,双下肢疼痛大减,肿胀减轻。
继原方一月后患肢疼痛肿胀消失,皮肤色泽基本恢复正常,硬块、硬条基本消失,静脉曲张减轻。

续(2010年12月2日整理)

病历1,王某,男,31岁,2009年11月22日就诊。
患者两年来右腿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继而渐觉右足疼痛,发凉,曾到兰州、西安等地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治疗,未见好转。近半年来不断加重,右足小趾逐渐溃烂。
自诉右足冰凉疼痛明显,夜间尤甚,不能入睡。
查:右下肢肌肉萎缩,皮肤苍白,右足青紫,触之冰凉。小趾溃烂,有少量清稀脓液。
舌稍青紫,苔薄白。脉细而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选溶栓通脉散3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09年12月24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青紫基本消退,溃烂面缩小,脓液消失。原方再服一月。
2010年1月25日三诊,患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烂面愈合。
溶栓通脉散5号,如前法连服两月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2,连某,女,42岁,2010年1月5日就诊。
患者半年来渐觉行走时左小腿肚酸胀,继而左足疼痛,发凉。患者未介意,但病情逐渐加重,近来疼痛明显加重就诊。
查:左下肢轻度肿胀、青紫,以左足明显。左足触之冰凉。
舌稍青,苔白而厚。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湿证。
治宜散寒除湿。
选溶栓通脉散1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2月8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肿胀、青紫基本消退。原方再服一月。
2010年3月12日三诊,患肢歇性跛行基本消失,患足转温,休息时疼痛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前法继续治疗月余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 3,杨某,男,38岁,2010年1月22日就诊。
患者左足曾有受冻史,两年来无明显诱因渐觉左足疼痛,走路时加重。到兰州某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治疗时轻时重。近两月来疼痛逐渐加重,且冰凉。第1、2趾趾缝逐渐溃烂。多方治疗无效,病情不断加重就诊。
自述左足持续性剧烈疼痛,以足趾为甚,遇冷加重,夜间痛甚,难以入睡。
查:左足青紫、肿胀,趾甲厚而脆。第1、2趾趾缝溃烂。左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舌青紫,脉涩。
中医诊断:脱疽,寒凝血瘀证。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选溶栓通脉散3号600g,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一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2月26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青紫肿胀稍有消退,溃烂面缩小。原方再服一月 。
2010年3月31日三诊,患足转温,休息时患足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时稍觉疼痛,青紫肿胀基本消退,溃烂面基本愈合。
改服溶栓通脉散5号,早晚各10g,连服一月。
2010年5月1日四诊,休息时患足疼痛消失,行走时仍稍觉疼痛,患足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烂面愈合。
溶栓通脉散5号再服一月痊愈。
近日随访正常。

病历4 ,刘某,男,39岁,2010年3月22日就诊。
患者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余年。始发于右下肢,继而累及左下肢,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时有好转,但反复不愈,近两年来疼痛不断加重,且右侧第4.5趾逐渐溃烂坏死。
自述双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右足第4.5趾为甚,疼痛剧烈,夜间更甚,难以入睡。
查:双下肢青紫,肌肉萎缩,汗毛脱落,双足紫暗,趾甲变薄粗糙而脆。右足更甚,第4.5趾溃烂坏死,有少量清稀脓液。双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伴消瘦、精神差、食欲不佳。
舌淡紫,苔薄,脉细涩。
中医诊断:脱疽,气虚血瘀证。
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
选溶栓通脉散5号,早晚各10g,温开水冲服。连服二月 1 疗程。
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
2010年5月26日二诊,双下肢疼痛稍减,夜间稍可入睡,右侧第4.5趾溃烂坏死如前,脓液基本消失,原方再服二月。
2010年8月2日三诊,双下肢基本转温,小腿疼痛基本消失,青紫基本消退,汗毛渐长。遇冷或活动时双足疼痛仍较明显。右侧第4.5趾脱落,脱落面结痂。
原方继服二月后诸症消失,精神食纳基本转佳。右侧第4.5趾脱落面愈合。
近日随访正常。

另外适当配用抗菌素。

但这只能参考,治疗一定要找中医执业医师辨证治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4
  传统中医把脉管炎分虚寒型、湿热型、淤滞型和热毒型。
  虚寒型初见下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同时伴有疲乏感,局部胀紧压迫感或足底垫物感,有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因小腿沉困、憋胀,距离越来越短,治疗宜温经散寒,益气活血、化淤通络。
  湿热型表现为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行走时下肢酸困、憋胀、沉重乏力;下肢常出现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患肢有时浮肿。治疗宜先清热凉血,继而化淤、散结、利湿。
  淤滞型表现为患肢怕冷,触之冰凉,疼痛呈持续性,皮肤紫红、暗红或青紫色,脚端皮肤有淤点。治疗宜温经通络,活血化淤。
  热毒型表现为患肢疼痛,白天轻夜间重,肢体局部红肿,大便干。治疗宜清热解毒化淤通络。此类型大多指趾骨肌肉坏死,疼痛难忍,创面极易感染,此时寒热湿细菌毒素等侵犯脉络,末梢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此时不宜单纯使用脉通、维脑路通等扩张血管药,宜中西医结合用中药清热解毒,配合抗生素促使炎症消退,再给以活血化淤的药物治疗。此时最好住院治疗。
虚寒型多为疾病的早中期阶段,持续时间较长,这一阶段,许多病理改变,
要抓紧这一阶段积极治疗。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运用中药熏蒸治疗,对该阶段的治疗有特殊的疗效。因为中药熏蒸治疗结合了药物的作用和热效应,
对这类病变部位相对表浅,
以寒为主的效果特别好,可以终止或逆转疾病的发展。
:孔彪儒教授杰出贡献之脉管炎康复汤
孔氏验方馆无偿公布脉管炎特效验方——脉管炎康复汤
【基本方】
毛冬青100g制草央60g银花藤60g水蛭10g三七10g制点幺60g乳香12g没药12g肉桂3g制川雪15g灵仙15g甲珠15g制它千60g大黄10g甘草10g黄柏10g制牟大60g六曲10g牛膝10g苍术10g麝香1g
【服用方法】
水煎服,每付煎3次,兑一块,分3次服,每日服3次,15付一个疗程
第2个回答  2020-03-29
脉管炎的全称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由于肢体动脉血流不通或闭塞造成肢体缺血性病变,表现为肢体发麻、发木发凉、疼痛等情况出现,还会出现肢体的坏死,一般都发生在末梢指头,病人的年龄一般在40岁至50岁之间男性吸烟的病人。治疗上首先要戒烟,用一些扩血管、抗血小板等药物。在慢性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是采用介入手术。
第3个回答  2019-10-22
常见的就保守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相结合,西药的包括扩血管的药物、抗血小板的药物;外科治疗:首选介入治疗和微创治疗,比如球囊扩张技术,支架的技术,斑块旋切技术;血管搭桥:是传统的一项手术技术。
第4个回答  2020-05-05
你好,脉管炎一般指的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般是四肢,脚趾较多见,手上比脚上少,脉管炎的治疗还是中西结合以中医为主较好,西医的治疗手段不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