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历史及其口传史学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学术界普遍认为,鲜卑族早期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租神山脉的中部和北部,他们居住在鲜卑山,并以山名作为自己的族名。1980年的考古发现,在大兴安岭北部鲜卑人祖先居住的嘎仙洞,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实物证据。在檀石槐时代,鲜卑族发展至巅峰,统治着“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拓跋氏将自己的祖先与檀石槐联系起来,尽管他可能是整个鲜卑族的首领。檀石槐部落联盟中的东部大人槐头,是宇文部缓型御大人的祖先莫槐;中部大人慕容,是徒何部大人慕容氏的祖先;西部大人推演,可能就是拓跋部大人推寅的别名。
三世纪四十年代,鲜卑人继续向南迁移。慕容氏与东部大人宇文氏及鲜卑段氏向辽水流域推进,担任左翼;西部大人拓跋氏向中部转移,向长城内的山西、河南推进,成为中路;拓跋氏的支族秃发氏仍留守河西走廊,与乞伏氏向西北部的陕甘推进,担任右翼。慕容氏的另一支族吐谷浑征服了青海草原。到了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纷纷建立政权,慕容氏建立了前燕(285—370)、西燕(384—394)、后燕(384—409)、南燕(398—410);秃发氏建立了南凉(397—414);乞伏氏建立了西秦(385—431);吐谷浑建立了河南国(307—663);拓跋氏建立了代(338—376),随后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北魏(386—534),之后又分裂为东魏(534—550)和西魏(535—556);宇文氏建立了北周(556—581)。
鲜卑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通过“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的方式记录本民族历史。这种刻木记事、结绳记事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形式的口传历史,是鲜卑族史学的源头,是其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鲜卑各部族都有自己的传说祖先,慕容鲜卑认为自己是“有熊氏”的后代;拓跋鲜卑则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宇文氏出自炎帝神农氏。在这些对祖先的追述中,有些是后人有意的历史行为,有些则是根据民族传说保留下来的。正是这些传说中的历史因素,勾勒出了鲜卑族早期历史的画面。
由于鲜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多采用歌谣方式回忆和记录本民族的社会风俗和历史。在鲜卑族歌谣中,具有深厚史学韵味的是被称为“拓跋史诗”的《真人代歌》。《魏书·乐志五》记载:“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时与丝竹合奏。郊庙宴飨亦用之。”这些歌谣现已大多散佚。田余庆先生认为,《代歌》应该是拓跋史诗,是在鲜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传入乐府后,成为掖庭之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它不仅包括拓跋鲜卑的歌谣,而且应是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鲜卑各部族歌谣的一个集合体。“代歌是经过拓跋君主有意筛选甚至部分改造的燕魏之际鲜卑歌。”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将无意识的口传历史进行了有意识的历史改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