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生死本能

如题所述

1.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了“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概念对。
2. 生本能由‘自我本能’与‘性本能’构成。自我本能涉及个体的基本生存行为,如饮食、排泄和避害;而性本能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有关,也被称为‘爱本能’,包括求偶、性欲和对同类的帮助,甚至可能包括牺牲。
3. 弗洛伊德最初用生本能来解释个体的基本行为,如饮食和排泄,以及个体为何追求生存、发展和进取,甚至愿意为种族的繁衍牺牲。他认为性本能是一种‘快乐本能’或‘快感本能’,人类的性本能行为通过给予大脑快感而逐渐演变成一种绝对的本能行为。然而,性本能不仅仅与生殖活动相关,它还追求快感和满足,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例如亲吻、拥抱和娱乐。
4. 尽管生本能似乎能解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许多行为,但个体自杀、战争、种族屠杀等现象无法用生本能来解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弗洛伊德晚年时,他提出了与生本能相对的“死本能”概念。他解释称,人类自出生起就具有死本能,但这种本能被生本能所压抑,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5. 死本能在外部表现可能包括嫉妒、攻击、毁灭,甚至战争。例如,儿童的天性可能包括破坏玩具、相互攀比或打架,通过这些宣泄行为获得快感,从而保持生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平衡。这两种本能也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斑羚飞渡(关于其真实性存在争议)和英雄的牺牲可能是死本能向生本能的转化;而战争和种族屠杀行为则是通过死本能向外的表达,从而使自身种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相反,由爱生恨则是生本能向死本能的转化。
6. 当死本能向外的表达受到压抑时,它可能转向内部,表现为自责、自残甚至自杀。向内的死本能并不纯粹是求死的行为,它可能包括通过宣泄获得快感,例如啃咬指甲、挤压痘痘,也可能是为了摆脱焦虑和绝望,即在生活无望时,倾向于死亡(所谓的向死而生)。然而,死本能也可能表现为希望快乐停留的时刻:当人们面对美丽的景色时,可能会有希望自己消失,与景色融为一体的冲动,如同泰戈尔笔下所描述的那样: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样美丽。
7. 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对立统一驱使人类追求快乐和满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继续前行,或者在途中退出。人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追求快感和满足而展现出的本能和欲望。
8. 然而,生本能与死本能更多地类似于一种哲学的思辨,而不是科学的论断。
9. 愿我们都能快乐地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