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纳兰与红楼梦的关系,宁可资料少但一定要准,不是专业的勿进

如题所述

纳兰性德和曹雪芹的祖父交契,而且互有唱和。
大约在清乾隆五十年代中期,一百二十回刊印本《 红楼梦》 问世不久,就有人对其隐匿于书中的本事和原型进行抉微探索,率先提出《红楼梦》 是写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家事。始作俑者当为乾隆皇帝。据赵烈文《 能静居笔记》 载:
谒宋于庭文翔凤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 红楼梦》 ,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日:“此盖为明珠家作也。”
但曹雪芹创作《 红楼梦》 ,基本上以曹家史料为素材。他对与其祖父过从甚密的纳兰性德应当有所了解,也一定读过纳兰诗词。纳兰诗词所反映的作者生活遭遇与曹雪芹的生活遭遇颇有相似之处.纳兰性德早年处在“烈火烹油,鲜花着景”的生活环境中,也写过几首“怡红快绿”之词,但后来感情的不顺使纳兰诗词中常见有“而今才道当时错”、“何如薄幸锦衣郎”、“薄情转是多情累”、“多情自古是无情”之类的句子。失恋之苦、悼亡之恨、离弃之痛,在纳兰诗词中触目皆是。读到这些洒泪泣血之作,曹雪芹不能不为之动容,况且他也有过由“怡红”到“悼红”的经历。他著的“为闺阁昭传”的《红楼梦》 又是“大旨谈情”, “悲金悼玉”是他创作的主旋律。因此,借鉴纳兰诗词中的某些意境来塑造《 红楼梦》 中的“公子情深”、 “女儿命薄”的人物形象,完全是有可能的。试析几例:
(一)纳兰词中有一阕〔浣溪沙〕 :
锦样年华逐水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病余常是怯梳头。一迳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愔愔只是下帘钩。
如果把这阕词置于咏红诸作中,人们一定会认为这是一阕描绘林黛玉的词。几乎每一词句,都可用《 红楼梦》来“诠释”。如“潇湘馆”内的修竹,“大观园”中的落花,还有那恹恹多病、潸潸泪流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甚至在《 红楼梦》 第三十四回的黛玉题帕诗中,我们还能看到与之相似的诗句: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二)《 红楼梦》 第三回,写宝玉初见黛玉,给她取了一个表字“颦颦”。探春问:“何处出典?" 宝玉道:“《 古今人物通考》 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乙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探春道:“只怕又是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杜撰的太多呢。”实际这个典故出于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 :“齐堂村在西山之北百余里,产画眉石处也。”纳兰性德亦喜欢描绘女子的眉黛,擅用“颦”字入句。如他的五言古诗:“美人临残月,无言若有思。含颦但斜睇,吁嗟怜者谁?,分明就是林妹妹的形象。又如性德「临江仙」《寒柳》 :“叶干丝未尽,未死只颦眉”,可用来解释黛玉表字“颦颦”的用意,不仅概括了她“眉尖若蹙”的容貌特征,而且还表现出她为情而愁思不尽的个性特征。
(三)《 红楼梦》 第六十二回,写湘云醉卧于山石处一个石凳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接着第六十三回,湘云在怡红院夜宴行酒令时,掣了一根签,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一面写有苏东坡海棠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 ‘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她打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由此可知,海棠花代表着史姑娘。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细节描绘,主要是受到东坡海棠诗的启示。东坡诗典出《太真外传》 :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⑦ 依据这个典故,纳兰性德也写了一首七律《垂丝海棠》 ,诗云:
天孙剪绮系绡丝,似睡微醒困不支。
晓霉冷匀新茜靥,春烟睛晕淡姻脂。
桃花对面羞酣态,棠棣相窥护艳姿。
帷有粉垣斜日色,爱扶红影弄参差。
诗人借人喻花,以美女的睡态来形容海棠花的娇艳。而《 红楼梦》 有关湘云醉卧花下和掣签行令的描写则是借花喻人。把两者对照起来读,可以取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鉴赏效果。
总而言之,雪芹先生的诗词创造受过纳兰性德作品的影响是不小的,纳兰词可为曹雪芹红楼梦诗词的一位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4
纳兰性德在清朝算得上一个传奇的人物,清朝入关后一直在学习汉人的文化,到了纳兰性德这里将中原的词文化推向了另一个极致,清代的词人有名的比较少,但是纳兰性德是一个特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蕴含着无尽的哀愁让人读来觉得心有余悸。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多以对于作者不是很详细的红楼梦来说,纳兰性德是这个作品的一个原型的说法被很多人所认同。
历来,许多人相信《红楼梦》是写纳兰性德的家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浙人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二笔》(即《燕下乡脞录》),以为金陵十二钗,都是纳兰侍卫所奉之上客。宝钗影高澹人士奇、妙玉影姜西溟宸英,盖妙为少女、姜亦妇人之美称。俞曲园《小浮梅闲话》亦主此说。后来钱静方作《红楼梦考》,引申陈、俞二氏之说,以纳兰容若所著《饮水词》中,“亡妇忌日有感”《金缕曲》词句云:“此恨何时已,洒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黛玉葬花,即从此葬花二字引出。而张维屏氏作《诗人征略》,竟说:“贾宝玉即容若业。《红楼梦》所云,乃其髫龄时事。”
此说的由来,盖以为《红楼梦》所写,非候门宰相家,无此阔绰。而宝玉之潇洒,又颇似容若,所以附会上去。其实胡适之先生早已驳过,容若死时,年已三十一岁,那时明珠正在贵盛,没看见抄家后的调令情况,所以绝不是。而以十二金钗影射名士,尤属臆测,不足为信。
我们现在仅可从事实上反证这种说法的错误,但你不敢说纳兰性德的家事没有给曹雪芹一种引意或兴会。纳兰性德的《饮水诗集·别意六首》之三写道:
“独拥馀香冷不生,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于中好》一阕:
“别绪如斯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三见“红楼”于几段词中。纳兰词出版于一六八七年(见《饮水词·侧帽词全稿》的顾贞观序),而其中之情思笔调,与红楼梦里黛玉之情思笔调又相合,加以曹雪芹家与纳兰氏往还甚密,不见得曹雪芹不受纳兰性德之影响。
以纳兰性德“饮水”词集来和红楼对照,他们实在太多相似之处:
雪芹的祖父寅曾为性德集作序,性德也曾为曹家所购之亭台题词,可知二家感情相当融洽,雪芹大概自小多读纳兰词,熟悉纳兰的遭际,性情受同化很深,对纳兰的同情也很大。《饮水词》中表现着纳兰容若生平一幕婚姻不遂的恨事,和《红楼梦》中钗、黛、宝伞人的关系及其想象:从《饮水词》中可以看出,容若的确有一近亲的恋人,密有婚姻之约,次女后被选入宫,容若乃娶卢氏。后卢氏亡,因此容若诗词中大半为悼亡此女而作[1]。不但是这段故事和《红楼梦》主题相似,《红楼梦》中场写道“选材人”、元春回娘家省亲说:“送我到那个不见人的去处。”一段悲语,均不是无因而发。
《饮水词》中颇多咏竹,大概就是雪芹以潇湘馆处黛玉的根据。第五回《终身误》一曲“都到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一段,和《饮水词》中“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绿萼花”的句子,也如出一辙。说明这对亡人无限的幽思,决非偶然相同!、
以上为转载。
下面说的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
《红楼梦》的出现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是一种文学积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各种文学意象的集合。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的争论也是永无休止,成书的年代也有争论。文学作品都是相互影响的,至于是前者影响后者还是前者又有更加前的人影响着他们有时候哦是没办法定论了。几年前看过一本十分厚的书就是《土默热红学》,看过之后发现了有很多的东西并不是红楼们的 作者原创的东西,土默热的一个观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戏剧《长生殿》作者,书中他举了很多的例子。可以去简单的看一下,对于拓展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1%D9%BB%A8%C9%EE%B4%A6/blog/item/54c1a0342843278da71e12a4.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