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2007-04-25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DSA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不仅有后循环的血管结构异常;同时也存在前循环血管结构异常,表现为全程缩细、扭曲及过度弯曲、起始狭窄狭窄、移位、闭塞等。结论: 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DSA。
DS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称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发病的主要形态学基础。国内极少有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结构异常的大宗报道。本研究通过对57例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了其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初步探讨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眩晕患者56例,为2003年8月-2005年5月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或呕吐症状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提示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愿意接受DSA检查的患者无其它的脑干、小脑的相应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准[1]和参照日本第16次脑卒中学会(1991)提出的”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其中有DSA检查禁忌或不接受DSA检查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所有病例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提示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病程4小时~28年不等,年龄分布于48岁~76岁之间,平均56.4岁,男31例,女25例;73.68%存在有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一项或数项,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吸烟等。1.2 方法:数字减影主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DSA采用股动脉穿刺逆行血管造影法。常规消毒铺单,暴露双侧腹股沟部,局部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右侧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以后置入6F动脉鞘,用5F的Pigtail于主动脉弓(头端在右侧头臂干的主动脉弓开口处) , 以预灌装针筒形式供应的Optiray(安射力)非离子型造影剂 16 ml/秒,总量30 ml行主动脉弓造影。更换Pigtail,沿动脉鞘置入5F椎动脉造影管分别于左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行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造影,用安射力6 ml/秒,总量17 ml行造影。将椎动脉造影管置入左右侧椎动脉,用安射力5 ml/秒,总量14 ml行造影。 数字减影机(Siemens,德国)从多角度(正位、斜位、侧位)显示双侧颈动脉,范围包括颈总动脉起始至颈内动脉虹吸弯,以此作为颈动脉狭窄判断的金标准。1例患者因左锥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手术中止。由2位神经科医生分别进行测量和评价。以DSA的狭窄率为金标准,推断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评定标准为:①正常②狭窄(狭窄程度按NASCET法分级:轻度狭窄≤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 1.3主要结局观察指标: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分布及比例。 2 结果2.1 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异常的发生率: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经检查发现共有39 (68.42%)例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10.52%)例;后循环病变33(57.89%)例,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15.78%)例, 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4(42.10%)例,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18(31.58%)例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狭窄,左侧2例,右侧3例,双侧1例。其中轻度狭窄2处,中度狭窄3处,重度狭窄1处(见图1)。其中有2例病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后循环病变33例以椎动脉结构异常最为多不同血管受累的分布及比例见表1。 椎动脉结构异常 基底动脉异常 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 大脑后动脉异常 例数 23 5 2 3 % 69.69 15.15 6.06 9.09 椎动脉异常主要(1)为椎动脉全程缩细,(2)椎动脉扭曲及过度弯曲发育不良、 (3)椎动脉干狭窄(见图2)(4)椎动脉缺如。基底动脉异常主要为狭窄、移位。大脑后动脉主要是起始部位异常。 2.2并发症发生情况:57例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的眩晕患者中, 1例伴右髂总动脉扭曲的患者术中并发大面积脑梗塞。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和致残。 3讨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目前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主要有:①微小动脉栓塞②脑血管痉挛③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④颈椎病:既往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依靠经颅多普勒(TCD)、颈部血管超声以及近年开展的MRA、CTA等,但均有其不足之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表现可以为血流速度加快也可以为血流速度减慢,目前尚缺乏特异诊断标准。近年来,随着神经放射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血管结构异常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用DSA方法观察了57例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人,发现血管结构异常率高达68.42%,证实了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文献报道,颈动脉狭窄通常引起诸如轻偏瘫、失语、黑朦等大脑半球血供不足的症状,而眩晕与椎基底动脉狭窄引起血供不足密切相关。但在本研究观察的57例患者中,有24.42%存在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其中6例仅有颈内动脉系统狭窄,而不伴有后循环的异常。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狭窄的患者中有2例经TCD检查发现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这一结果提示我们颈动脉系统狭窄可能也参与了眩晕发生的病理过程。可能的机理有如下几点:①前循环盗血综合征:在Willis环正常时,颈部动脉狭窄或阻塞而由椎动脉代偿全脑血供时,大部分血液通过后交通动脉,大量血流转向大脑,脑干会显示出“颅内盗血综合征”。汪波等曾报道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致眩晕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资料。我们的研究中也发现有2例单纯颈内动脉系统狭窄的患者经TCD检查发现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②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动脉下部或小脑前下动脉发出的内听动脉。颈外动脉耳后支发出的茎乳动脉及颈内动脉发出的颈鼓支亦参与供血,可能对VBA供血不足起代偿作用。③另外,丘脑病变可引起位置觉障碍。大脑皮质额叶由MCA和ACA供血,其运动前区的损伤也会导致平衡障碍。这些结构受累可能在眩晕中起一定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按照传统的理论,我们过去常将一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和(或)眼球震颤体征的综合征,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是不确切的,因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颈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或者合并有颈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这一类患者诊断为血管性眩晕更为贴切。而对于血管性眩晕的确切病因诊断的金标准应为DSA。因为它对明确眩晕的病因,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综上所述, 对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的纯眩晕患者,虽临床症状相似但影像学的表现、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却千差万别。对这类患者进行DSA检查有助于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因的认识和理解,为其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