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调节PH值为碱性为何要用二乙醇胺,而不直接用NaOH?另外,对甲苯磺酸加入顺序是否有误?急求回答。谢谢

曾看过篇文献:
三聚氰胺乙二醛树脂(MG)的合成
在装有回流冷凝和电动搅拌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适量乙二醛(G)溶液和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用二乙醇胺和NaOH调节体系pH值为碱性,然后升温,加入三聚氰胺(M)进行反应。待三聚氰胺完全溶解变清后,继续反应一段时间,用HCl调节pH值为酸性,保温2 h,最后降温,调pH值,得到水溶性高分子抗水剂MG,固含量约45%,保存待用。
请问调节PH值为碱性为何要用二乙醇胺,而不直接用NaOH?另外,对甲苯磺酸是酸,先加入它再加二乙醇胺和NaOH调节体系pH值为碱性,是否不合适?还有,对甲苯磺酸在此为何有催化作用?

二乙醇胺与乙二醛缩合形成二(二乙醇胺)缩乙二醛,是个亚胺结构。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乙二醛直接在氢氧化钠作用下容易发生aldol缩合造成复杂的副反应影响最后产物质量。
2.以缩醛形式与胺反应的时候实际相当于和亚胺的氨基交换反应,比直接与醛的缩聚反应更为温和和可以控制。
以上是我个人理解,希望能抛砖引玉。
TsOH的作用就是催化前面我提到的亚胺中间体的形成。后面加了氢氧化钠以后它就不再起作用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9
老师20多年前讲的已经忘光了,你查一下资料吧
第2个回答  2012-07-27
直接加烧碱容易过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