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有关“世界环境保护日”的资料

如题所述

  世界环境保护日
  由来: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同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接受并通过了这一建议。每年的6月5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以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为推进环境保护进程作出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希望通过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使人们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发展的积极行动者,使全人类拥有一个安全而繁荣的未来。

  历年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0环保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 使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Water-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据悉,这一主题旨在号召每个人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地球上最珍贵的生存资源——水。此前,这一主题曾被用于支持联合国“国际淡水年”(2003年)和“世界水日”(3月22日)。

  世界环保大事记

  1891年 自然保护团体塞拉俱乐部在美国成立。

  1962年 美国女科学家 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书《寂静的春天》,警告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969年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地球之友"在美国成立。

  1970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环境委员会成立。

  1972年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出版,提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通过了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的建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5年生效)。

  1974年 世界人口会议召开,通过《世界人口行动计划》

  世界粮食会议召开,通过《消除饥饿及营养不良的世界宣言》。

  1976年 联合国人类居住会议(HABITAT)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

  1979年 第二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部长级会议召开,通过了《关于预见性环境政策的宣言》;

  1980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银行等10家多边援助机构通过了《关于经济开发中的环境政策及实施程序的宣言》;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发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美国政府出版《公元2000年的地球》,预言21世纪将面临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1981年 联合国召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会议",通过了《增加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行动计划》。

  198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纪念会议在内罗毕召开,通过《内罗毕宣言》。

  1983年 OECD设置"环境影响评价与开发援助特别团体"。

  1984年 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世界银行制定《环境政策与实施程序》。

  1985年 第三届环境部长级会议召开,通过了《环境:未来的资源》宣言及《在环境援助计划和项目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理事会建议》等。

  1987年 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通过了《东京宣言》,并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提出了许多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思想的建议。

  1990年 欧盟委员会EU首脑会议通过环境宣言。

  1991年 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设立"全球环境基金会GEF";

  41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发表了《北京宣言》。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了《森林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席会议的非政府环保组织通过了《消费和生活方式公约》。

  2002年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两个文件终于获得通过。

  这次会议是1992年里约地球首脑会议的后续。里约会议10年来,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更趋严重,人类在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和能源5大领域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在作为这次首脑会议政治宣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中,各国承诺将不遗余力地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世界建成一个以人为本,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美好社会。执行计划》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挑战是贫困,消除贫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把消除贫困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中、并作为这次首脑会议的主旋律之一,是里约会议10年来的最大进步,也标志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与里约会议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相比,这次首脑会议设立的目标更加明确,并在多数项目上确定了行动时间表,其中包括: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度;以及到200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3
“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资料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规定了人类对全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原则。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世界港口节能减排经验
美国:
洛杉矶港通过启用岸电系统达到节能目的,并大大减少空气污染。长滩港对进港船舶限速,减少氮氧化物排放。西雅图港、塔科马港与加拿大温哥华港进行合作,在拖船上采用新型智能发动机,在港作车辆上采用柴油催化转换器及新型柴油燃料。
荷兰:
鹿特丹港配煤中心利用6个大型筒仓多次混配,最多可以混配15种不同规格的煤炭,将煤炭加工成10-50mm直径的颗粒,并在45m高的筒仓内充分搅拌,摆脱传统的露天作业方法,混配好的洁净煤通过封闭式皮带机自动控制输出并有序堆放。
中国:
大连港采用海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海水作为热泵的冷热源进行冷热交换,达到冬季供热和夏季制冷的目的。这项技术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没有有害物质排放。对于同时有供热和制冷要求的独立建筑物,海水源热泵不仅能节约大量能源,而且可以同时满足供热和制冷要求,减少设备投资。上海港重点推进集装箱龙门式轮胎起重机节油和“油改电”节能创新,以及移动式岸基船用供电技术,减少燃油使用,降低污染物排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建设目标
为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提出“两型”港口建设目标:到2020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0%左右,能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港口粉尘综合防治率达到70%,港口污水综合处理率达到10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
  上海港“两型”港口建设措施
近年来,上海港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自主创新,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环保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的道路。一是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排。配合黄浦江两岸开发,对黄浦江内港区进行功能调整、搬迁,基本完成老港区的功能调整和专用码头的资源整合。把公共码头和企业专用码头合二为一,实现岸线资源的“一线三用”(公共码头、钢铁企业和电力企业共用),使岸线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积极推进内河航道和内河港区建设,发挥“黄金水道”优势,不断提高水水中转比例。二是推进技术性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集装箱龙门式轮胎起重机节油和“油改电”节能创新,以及移动式岸基船用供电技术。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对生活设施安装节水阀,降低出水口水压;废水经处理后形成中水,用于冲洗厕所、绿化浇灌、车辆冲洗等。上港集团张华浜公司对门机电控系统进行变频改造;将场地照明系统改为分级控制,使用太阳能加热。中化上海东方石化储运有限公司对油品进行尾气回收,提高能源利用率。
 办公室节能减排小窍门
1、办公电脑屏幕保护画面要简单、及时关闭显示器屏幕保护。屏幕保护越简单的越好,最好是不设置屏幕保护,运行庞大复杂的屏幕保护可能会比你正常运行时更加耗电。可以把屏幕保护设为“无”,长时间不用显示器,可直接关闭显示器,直接关显示器比起任何屏幕保护都要省电。
2、对机器要经常保养,注意防尘防潮。机器集尘过多将影响散热效率,显示器集尘将影响亮度。定期除尘,卫生环保。
3、打印尽量使用小号字。根据不同需要,所有文件尽量使用小字号字体,可省纸省电。
4、复印打印用双面,边角余料巧利用。复印、打印纸用双面,单面使用后的复印纸,可再利用空白面影印或裁剪为便条纸或草稿纸。
5、员工尽量使用自己的水杯,纸杯是给来客准备的。开会时,本单位的与会人员自带水杯。
6、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用毛巾擦手,可减少卫生纸、面纸的浪费。尽量使用抹布。
7、使用可更换笔芯的原子笔、钢笔替换一次性书写笔。
8、减少使用含苯溶剂产品。多使用回形针、订书钉,少用含苯的溶剂产品,如胶水、修正液等。
9、下班前20分钟关闭空调。办公室内的温度在空调关闭后将持续一段时间。下班前20分钟关闭空调,既不会影响室内人员工作,又可节约大量的电能。
10、将电脑显示器亮度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值。显示器亮度过高既会增加耗电量,也不利于保护视力。
11、随手关灯。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每年约可节电约4.9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7千克。
 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如下:
1、大气环境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
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广州、北京为首,其次是上海武汉、郑州、沈阳、大连、杭州等城市;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2、水资源和水环境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流经主要城市的70%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3、固体废弃物
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4、环境噪声
我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
5、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居世界第121位。人均森林面积约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5千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6、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近40年来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近年来年均气温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摄氏度。气温增高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中国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的危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高温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台风侵袭沿海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加重沿海地区的风灾和暴风洪涝灾害。
第2个回答  2007-06-0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