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史书上的人物都是背上生疮(发背疽而卒)而死,是什么病?

比如范增,刘焉,宋江,李克用、徐达.杨一清.

古代的背疽多是卫生条件不好或伤口处理不好造成的,各自的病由不同:

 

 

李克用、徐达这样的武将,一般是由于老的伤口迸裂而感染造成的(特别是箭伤)

 

 

杨一清是由于做过牢,监狱中卫生条件差并且在里面也受过刑

 

 

宋江在正史中是被击毙的(见《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

 

 

范增,刘焉这样的,是因为年龄大,有其他病症卧床,而未作好清洁工作感染而死(现在俗称“褥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3
痈疽之发于体表而有粟米样疮头者,故名。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病名。痈疽之发于体表而有粟米样疮头者,故名。即现代医学外科感染之痈。该病发无定处。由于所发部位之不同,或形态之各异,而有许许多多之命名。例如: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等等。有头疽之发病,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过食高粱厚味,使湿热火毒内蕴,造成内脏积热,气血凝滞,营卫不和,邪阻肌肤而发。临证所见有虚实之分。其初起见局部红肿热痛,根束高肿,疮头有如粟米一只或多只不等,疼痛剧烈,甚则伴有全身寒热,口渴烦躁,便秘溲赤,脉见洪数,舌红苔黄者,此为有头疽之实证。该证之治疗,宜清热解毒,疏风活血,可内服仙方活命饮,或用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敷贴。溃后腐肉不去者,外敷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较大,腐肉难脱者,亦可手术剥脱切除。若腐肉已除,疮面红活者,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在辨证上,若疮之始发,证见疽形平塌,根基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多较迟缓,溃后脓汁清稀,神疲纳呆,面色无华,脉数而无力,舌绛或淡者则属虚证。其治疗宜温阳补益、调和气血之剂。若偏于阴虚者,可内服竹叶黄芪汤之类;若气血两虚者,则可选托里消毒散之类。外敷用药可参实证之法处理。同时,可考虑加用桑柴火烘法以助其阳。若治疗失控或处治失时或误治,往往造成内陷之并发。参见陷证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