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对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进行分析

1500字以上

  当前财政收支状况分析与全年趋势判断
  [摘要] 1-4月,全国财政收入559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59.37亿元,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9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同期财政收入增幅的最低速度。其中累计完成各项税收5299.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0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4099.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相抵,结余59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25.74亿元。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财政赤字将大大突破年初制定的3098亿元的预算规模。从全年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来看,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政策调整因素依然存在,但未来3个季度经济周期性回落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可望逐步有所减弱。

  一、1-4月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1-4月,全国财政收入559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59.37亿元,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9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同期财政收入增幅的最低速度。其中累计完成各项税收5299.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0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4099.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相抵,结余59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25.74亿元。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财政赤字将大大突破年初制定的3098亿元的预算规模。

  1、财政收入增幅同比有较大回落

  1-4月,全国财政收入5595.35亿元(不含债务收入,下同),完成年计划的31.1%,比去年同期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1.9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入的月增幅来看,1-4月分别增长12.7%、-6.4%、1.7%和15.0%。从财政收入的累积增幅来看,1-4月分别增长12.7%、4.4%、3.4%和6.9%。其中1-3月累积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4.5个百分点。4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升,当月全国财政收入1788.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4.6亿元,增长15.0%,扭转了一季度增幅大幅下降的趋势。

  1-4月财政收入增幅大幅下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策调整所造成的相关税收收入增幅大幅下降;二是伴随着经济周期性回落所造成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幅的大幅回落。

  从政策调整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税下调和进口增幅下降导致进口税增幅减缓。使1-4月财政收入下降1.20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的影响减少0.1个百分点。

  (2)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少。使1-4月财政收入增幅下降1.24个百分点,比1季度的影响加大0.34个百分点。

  (3)出口退税大幅度增加。导致1-4月财政收入增幅下降1.37个百分点。

  (4)金融保险企业的营业税税率下调导致营业税增幅大幅下降。使一季度财政收入增幅下降0.9个百分点。

  (5)国有股减持工作暂停。导致1-4月财政收入增幅下降1.90个百分点。

  经济周期性回落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增值税潜力已得到比较充分的挖掘,增幅明显趋缓。今年1-4月增值税累计增长10.3%,明显低于去年同期31.3%的增幅,也低于今年一季度11.4%的幅度。

  (2)由于企业效益下滑,企业所得税增长大幅回落。1-4月份,累计完成企业所得税收入887.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增长70.8%的幅度。但由于4月当月企业所得税比去年同月增长20.7%,1-4月企业所得税增幅比一季度的1.9%有明显回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4月财政收入增幅减速的21.9个百分点中,有6.6个百分点是由政策调整所导致的,另外15.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经济周期性回落所造成的。如果剔除政策调整所导致的财政收入增幅下降部分,1-4月财政收入的增幅应在13.5%左右。而在一季度政策调整导致的财政收入下降幅度为10.6个百分点,经济周期性回落造成的财政收入下降幅度为13.9个百分点,可见政策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减少,经济周期性回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加大迹象,主要是增值税的增幅继续回落带来的影响。

  2、1-4月财政支出增幅同比有较大上升,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1-4月当月财政支出分别增长25.8%、18.2%、27.7%和26.0%。财政支出有以下特点:

  (1)基建支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1-4月基建支出46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8.43亿元,增长42.9%,基建支出增加使财政支出增幅增加3.50个百分点。但从基建支出月增幅来看,则呈逐月回落之势,1-4月各月分别增长256.9%、-16.8%、49.0%、15.3%。

  (2)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大幅增长。1-4月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1035.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8.4亿元,增长31.6%,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6.20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事业费增加199.74亿元,增长36.4%,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5.00个百分点。

  (3)行政管理费大幅增长。1-4月行政管理费支出421.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7.47亿元,增长30.1%,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2.40个百分点。

  (4)其他各项支出增长较快。1-4月该项支出897.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0.80亿元,增长32.5%,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4.40个百分点。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高速增长。1-4月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77.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52亿元,增长43.2%,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0.60个百分点。

  (6)城市维护建设费增长较高。1-4月支出172.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4亿元,增长27.9%,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0.90个百分点。

  (7)确保社会保障和工资发放支出需要,维护社会稳定。 1-4月社会保障支出181.35亿元,增长10.6%。

  (8)大力增加农业投入,确保按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增长。1-4月,支援农业支出168.67亿元,增长20.9%。。

  上面前6项增幅靠前的开支共带动财政支出增长18.00个百分点。去年1-4月增幅较高的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政策性补贴支出在今年同期增幅则出现了下降,共带动财政支出增幅下降1.10个百分点。国防开支、公检法司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支援农业支出等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的项目总共拉动财政开支增幅增长7.6个百分点。如果按各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序,1-4月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其他各项支出、国防开支、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除国防开支外,其余4项增长速度均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1-4月这五项的增长共拉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18.8个百分点。

  二、全年财政收支趋势分析

  1、全年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判断

  从全年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来看,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政策调整因素依然存在,但未来3个季度经济周期性回落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可望逐步有所减弱。具体来说:

  (1)进口税有望回升。受关税水平下调以及海外对华投资规模继续扩大的影响,预计未来3个季度我国进口增长速度将出现恢复性上升,但考虑到国内需求仍然相对疲弱,这种恢复将是比较温和的,因此,进口税在未来3个季度有望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但力度比较有限。

  (2)证券交易印花税降幅将有所缩小。预计未来3个季度我国股票市场交投仍比去年同期清淡。由于去年二季度股票市场交易活跃,今年二季度印花税收入仍将大幅下降,三、四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降幅将明显缩小。

  (3)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负向拉动将逐步消失。由于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退税力度很大,未来3个季度仅需完成560亿元左右的退税额便可完成全年的计划,比去年同期减少60亿元。因此,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负向拉动将逐步消失。

  (4)增值税的增幅仍可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预计未来3个季度我国价格水平将继续下降,使名义工业增加值增幅将放缓,增值税的增幅相应减慢,但仍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5)企业所得税增幅可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未来3个季度,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企稳,企业利润情况将有所好转,企业所得税可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初步预计,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明显低于去年,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10%的预算增长目标。

  2、全年财政支出增长趋势判断

  1-4月财政支出499.4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3.7%,与去年23.1%的进度基本持平。各分项支出完成计划的进度也基本与去年持平。今年以来,经济出现较预期要高的增长主要动力在政府支出的较高增长,尤其是国有及其他投资较高增长的拉动。但民间投资增长依然比较低迷,消费增幅则逐月回落,出口增长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回升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2002年中央将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上2001年两项调整政策的翘尾因素,需要增加的支出数额较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工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支持力度,2002年财政收支缺口仍然较大。因而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财政开支增幅不大幅突破12%的财政预算,从而使赤字率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半年,国家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刺激投资和消费,政府财政支出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由于去年后8个月政府开支增幅高于前4个月,今年后8个月政府财政支出速度将出现一定回落,预计全年财政支出将增长14%以上。

  三、对当前财政收支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1、以扩大支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的内涵和前提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继续实施持续四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目前对要不要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坚持实施到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作用等问题,管理部门和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时期地、持续不断地进行扩张,要从战略上考虑适当时候 “淡出”, 并最终“退出”的问题。但是,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不是立即停止实施,或完全“撤出”,也不是不再发行国债,不再利用债务机制。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应强调以下几点:

  (1)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并不是不再利用债务机制平衡财政,而是把目前特殊性国债机制,转变为常规性国债机制,更良性地利用债务机制平衡财政,保持我国财政的正常运行。

  (2)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是要改变目前宏观调控中,由财政主要承担支撑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或主要刺激手段,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的调节作用,实施多种政策的综合治理。

  (3)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主要体现在政策内涵、实施方式、投入效应等方面,要有新的调整和创新,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拉动作用,更好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

  (4)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是以经济中自主性增长因素是否满足需要为前提的,也就是以民间投资、居民消费、外部需求能否出现内生性增长为前提的。当前来说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形势明显好转,外需增长稳定;二是民间投资出现机制性复苏繁荣,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自我成长机制;三是通货紧缩状况明显缓解。

  2、财政收入增幅不能长期地超常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从下表可以看出,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收入(其主体是税收收入)以高于经济增长2-3倍的速度增长。从中长期动态地看,税收的增长应与经济的增长同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应是一个相对长期的目标,操之过急会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随着税收征管的强化,财政收入的增长将逐步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增速有时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也应是正常的。因此,当前财政收入的回落有正常的一面,预计今年税收弹性系数仍会在1以上,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不能算低。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适度增长,一方面可以支持积极财政政策所需的必要开支、在短期内保持对经济的必要拉动,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表1:1995-2001年中国税收弹性和宏观税收负担率 年 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名义增长率(%) 25.1 16.1 9.7 5.2 4.6 8.9 7.3
  财政收入增长率(%) 19.6 18.7 16.8 14.2 15.9 17.0 22.2
  税收增长率(%) 17.8 14.4 19.2 12.5 15.3 17.7 19.8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0.78 1.16 1.73 2.73 3.46 1.91 3.04
  税收弹性系数 0.71 0.89 1.98 2.40 3.33 1.99 2.71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10.7 10.9 11.6 12.6 13.9 15.0 17.1
  税收占GDP比重(%) 10.3 10.2 11.1 11.8 13.0 14.1 15.9

  3、以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应对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作用方式进行相应调整

  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本身就是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因为一旦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国家财政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积极财政政策在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诸如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因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今后若干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及作用方式应相应改进和调整。

  表2:1995-2001年中国财政支出、赤字变化情况 年 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增长率(%) 10.5 9.6 8.8 7.8 7.1 8.0 7.3
  财政支出增长率(%) 17.8 16.3 16.3 16.9 22.1 20.5 18.6
  赤字增长率(%) 1.2 -8.9 10.0 58.4 89.1 42.9 -0.7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11.7 11.7 12.4 13.8 16.1 17.8 19.6
  赤字占GDP比重(%) 1.0 0.8 0.8 1.2 2.1 2.8 2.6

  4、2002年财政政策的几个着眼点

  (1)在保持国债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重点做好国债结构的适当调整。1999-2001年,我国累计发行建设国债5100亿元。2002年将继续增发1500亿元建设国债。我们认为在保持国债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应重点做好国债结构的适当调整。

  首先,适当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调整国债期限结构。为了满足投资者对流动性和获取稳定投资收益的需要,应适当增加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发行比重,特别是应利用当前通货紧缩的有利时机多发一些长期债,这将有助于降低举债成本、调整国债的偿债期限结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其次,适当增加国债品种。当前应特别强调加大发行专向建设国债的比重,可考虑发行社会保障特别国债以扩充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障面来提高居民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启动居民消费。同时,应加快研究解决有关允许地方发债、加快企业发债等方面的问题,以尽快实施。

  第三,加快国债利率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国债发行利率是比照银行存款利率设计的,并要比后者高出1-2个百分点,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地位无法得到确认。同时,国债利率机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既不利于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也不利于运用国债利率政策灵活地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因此,应加快调整利率结构步伐,改变国债利率高、银行储蓄存款及其它金融产品利率低的状况,增强国债利率弹性,充分发挥国债利率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调整国债资金运用结构,充分发挥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002年国债资金除了要继续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项目等方面投资以外,为了更直接地拉动内需和承担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增效的任务,要加大国债资金介入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力度,以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较好解决资金回报、还本付息的来源问题。

  (2)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解决国家财政“越位”与“缺位”的矛盾

  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不仅是缓解财政困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规范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要真正把公共财政的思想贯彻到预算安排中,贯彻到支出结构调整中。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去干预;只有当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时,政府才要管起来。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支出范围主要是:国防、外交、公安、司法、行政管理、监察等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支出;科技、教育、农业、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扶贫等公共事业发展支出;水利、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所必需的支出等等。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事业。

  当前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的重点,是坚决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保证事关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的重点支出,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特别是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大力清理和压缩不符合公共财政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的各项开支,减少、取消影响公平竞争的各种财政补贴。

  (3)继续对税收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

  1998年以来扩大内需的实践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在税收政策上做一些调整。从目前财政实力和宏观税负看,2002年并没有多少大幅减税的空间。因此,在目前的税制状况下,减税应是结构性减税,以利于结构的调整。可以考虑实施局部的、针对性较强的税收调整政策。一是通过对全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二是将投资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民间投资。三是可以考虑新开征教育税、环境保护税、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税种。

  (4)实现由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向整体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转变

  我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其力度和范围还会不断扩大,并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采取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而不注重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配合,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2002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向整体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转变。

  首先,在扩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购买力。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当增加转移支付的比重,使居民具有对未来良好的心理预期。要拓宽消费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多领域的服务消费。只有高度重视居民消费,不断调整需求结构,才能提高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比例。

  其次,为了通过政府的投资,带动银行的配套投资贷款,刺激企业、民间以及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投资者的融资机制,有效地支持和引导社会民间投资。一方面应允许非国有经济广泛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控股或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增加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应有选择地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支出优惠等手段,以引导、刺激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改投资热情。此外,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体制和结构障碍,加大对全社会非政府投资的组织、引导、协调等,为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增长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在直接融资方面,要消除所有制歧视和非公平现象,用统一的标准和尺度、选择和确定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同时提高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部门贷款的份额。

  第三,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综合效果。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适当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目前货币信贷政策中需要重点解决基础货币投放和扩大货币供给问题。为此,应适当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对超额储备金实行零利率,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以增强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主动性,进而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需求。同时,要扩大公开市场的交易规模,适当增加公开市场的交易品种,吞吐基础货币。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制度,促进新的消费热点形成。简化办理消费信贷的手续,增加消费信贷的品种;适当放宽贷款年限,并适当降低消费信贷利率水平;通过改善消费信贷条件,鼓励居民积极参加消费信贷,真正达到尽快启动消费市场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