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忧患

造成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这些因素各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谢谢回答
请不要回答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的表现和治理黄河的措施。

有泥沙灾害,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事件。泥沙灾害是由于泥沙的侵蚀、搬运、堆积给人类社会带来灾祸的自然现象和过程。滑坡、土壤流失是泥沙运动的直接表现。还有一些灾害的发生虽不是泥沙运动的直接结果,但与泥沙运动有关。例如洪水灾害发生除气象条件外,特定的地形更易产生洪水灾害;而这种地形条件的产生与泥沙运动有密切关系。象洪水灾害、滑坡灾害这样与泥沙运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灾害还有许多。
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在下游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是人所共知的。无论是过去黄河频繁的决口,还是现在必要的堤防建设,都与下游泥沙不断淤积有关。黄河下游1950~1996年年均淤积约2.2亿t,可使两堤间河道年均抬高3.8 cm。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下游强烈淤积的特征不会改变。因此,为了保持一定的防洪标准,需要不断付出越来越大的努力。其次,不利的泥沙淤积分布也增大了洪水灾害发生的几率。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横向上下游的泥沙淤积集中于河槽,形成明显的二级悬河和造成明显的河槽萎缩,导致单位淤积量同流量水位抬升量增大。1964年以来,下游3 000 m3/s流量水位平均单位淤积上升量比1950年至1960年大2倍以上。由于滩地糙率明显高于河槽,1958年至1998年期间,下游设防流量(相近于1958年洪峰流量)与3 000 m3/s流量的水位抬升量相近(图1) 。另外,二级悬河有助于形成“滚河”“斜河”等不利的防洪形势。 土地沙化
黄河来沙悬沙中沙粒组分(>0.05 mm)占的比例较高,床沙中沙粒组分达76%(1965年至1985年下游大断面床沙粒度1133组观测数据平均)。这样,在水流动力较强条件下堆积下来的沉积物易成为沙化土地的母质。黄河的决口冲积扇、废弃河床、引水渠道堆积等存在土地沙化现象。河岸侵蚀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岸组成物质主要为沙和粉沙, 抗蚀力很低,而水流含沙量高,河床比降大(2/10 000左右),水流具有很强的造床能力。因此,即使在自然状态下,黄河下游游荡段坍岸速率高达470 m/a (三门峡建库前历年平均值), 同样为多沙游荡河流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坍岸速率只有(6~275)m/a, 长江最大也只有200 m/a〔3〕。
河流上修建水库,向下游泄放清水, 河流的挟沙变得不饱和, 河岸侵蚀有时会表现得十分强烈。黄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岸侵蚀情况如图2, 此期, 孟津至陶城埠共塌失滩地近327 km2〔4〕。
河床发生强烈淤积时,河岸侵蚀也可能表现的比较明显。 1964年至1973年三门峡水库滞洪排沙期, 下游河槽淤积严重, 滩槽高差减小, 河岸抵抗流路摆动的能力相对减小。 这期间, 高村以上游荡段典型断面河槽摆动范围达3 360 m, 比建库前10 a还大。 1973年后, 河槽淤积减弱, 至1982年, 河槽摆动范围降为2 870 m〔5〕。
参考资料: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zhx/zhx99/zhx9904/99040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1
黄河忧患自然原因:近期主要表现在流域区内降水大幅减少,上下游温差形成凌汛威胁.
黄河忧患人为原因:废水污水不经处理排入黄河,沿岸工农业大量用水造成水量严重不足,人为修筑堤坝约束黄河决口以及尾部摆动造成河床不短升高以及入海口盐碱地区域扩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6-10
黄河,古称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典故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圣人出,黄河清"了。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65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禹门口"。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第3个回答  2007-05-31
黄河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中游和下游,上游很清澈。中游的忧患在于水土流失。它因为流经黄土高原,高原土质疏松,每当天降暴雨,泥沙便随河流滚滚而下,注入黄河,遂便黄河成为一条泥河。下游的忧患在于水患。因为黄河在中游携带了大量泥沙,流到下游时这些泥沙沉积下来,便形成了现在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同时,由于这些泥沙的作用,黄河的河床被一年年地抬高,现在黄河在下游已成为一条地上的悬河,水面高出两岸有几米到几十米之多。黄河一天天长高,两岸的堤坝便一次次加高。一旦黄河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第4个回答  2019-10-24
黄河的主要问题,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水含沙量极度超常,加之向河水中排污严重,以及下游地区缺少支流的先天不足,导致河水经常断流,河岸生态严重破坏,流域面积极度萎缩
决口是不可能的。。。。但是,凌汛还是很危险的
真的啊,黄河在内蒙决口!!!值得“庆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