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篇文章,内容和荼有关的。100分。

好像是说一个大学生或是记者到农村,看到一位老大爷在泡荼。
老在你在烧泡荼的水的时候放了点石头说:“这样的水泡出来的荼有嚼头。“
请(大学生或记者)喝荼的时候老大爷告诉记者:“第一遍泡的荼就像是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在苦涩所以他从来不喝。要倒掉的。第二遍泡的荼就像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在苦涩的同时会有一点苦香。第三遍泡的荼像就是少妇一样韵味十足是最好喝的。第四遍的荼就像是半老徐娘。第五遍的荼就像是老太太,和白开水一样什么味道也没有了。但我(老大爷)都是喝了又喝品了又品。”他说这最后一次荼才是人生最品。

好像就是这么个意思。麻烦大家帮着找找。谢谢

茶文化文章

北京是重要的茶叶消费地区,但不产茶。在北京以及天津、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北方城市能否安排茶文化旅游?怎样安排茶文化旅游?值得认真研究。
一、可能性与必要性
1998年以来,茶馆业、茶饮料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拉动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而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更好。中国进入wto后,面对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茶产业认识到:加强与旅游等支柱产业的关联度是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同时,旅游产业认识到:增加茶文化旅游新项目,也是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符合茶产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名城,也是旅游热点城市。现有6000多家茶庄、435家茶馆,买茶叶送礼、到茶馆消费已开始成为时尚。同时,经过前些年世妇会、亚运会、二环、三环、四环等集中建设及包括旅游饭店建设在内的配套建设,北京已初步具备了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硬件基础。再加上几十万长住北京的外交官、外商、外教、外国留学生,还有每年超过1000万的国内外游客,特别是北京已经培育起有闲钱、闲工夫和闲情逸致的茶馆消费群体,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基础业已初步具备。
二、北京茶文化旅游要素整合
1.旅游路线。在北京茶文化旅游发展初期,可以安排3条基本路线。一是市区线。主要思路为:名胜古迹—著名茶馆--购物,或者安排工业旅游(参观燕京啤酒集团现代化茶饮料生产线)--茶馆—茶城。二是郊区线。可以安排大觉寺茶之旅或香山茶之旅(可过夜)。三是市区·郊区混合线,如马连道茶城买茶—八大处公园品茗等。到北京茶文化旅游比较成熟时,可以安排更多路线和内容,如北京·杭州·武夷山茶之旅、北京·承德茶艺/看庙游等。
2.旅游景点。自然景观方面有:龙潭湖京华食苑茶楼、西山樱桃沟水源头、周口店猿人遗址、故宫、八达岭长城、沟崖自然风景区、大杨山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方面有:老舍茶馆的布什/尹盛喜品茗纪念铜质壁画、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陆羽立像、碧露轩茶艺馆的室内仿古船、颐和园人物长廊、中华世纪坛与中华和钟等。
3.特色专题旅游。越有特色就越有生命力。在北京茶文化旅游中,可以储备和逐步推出一批特色专题旅游项目。如“茶艺茶膳周末游”、“中国茶艺‘三个一’讲习班”、“爱茶人篝火茶会”、“昆玉河茶艺泛舟”、“胡同·四合院漫游”、“做一天北京市民”、地坛春节庙会、黑龙潭金秋栗子节等。
4.购物。北京市场有丰富的旅游产品。除景泰蓝、玉雕、鼻烟壶等地方特产外,仅就茶产品而言,有各类名优茶、名壶、茶干果、茶饮料,也有茶字画、茶书刊、茶文化cd、vcd,更有乾隆皇帝煮茶的风炉和鉴评泉水的特制银斗、赵之中先生的《金书茶经》等国宝级茶文化文物,以及蒋蓉女士、汪寅仙女士、周桂珍女士、徐汉棠先生、顾邵培先生等著名壶艺大师的紫砂珍品。茶文化游客在北京完全可以买到放心茶产品和品牌茶产品。
5.吃与喝。北京烤鸭、满汉全席、爆肚、灌肠、卤煮火烧、豌豆黄等早已闻名海内外。1993年,北京青年旅行社小天鹅酒家茗缘阁又率先推出系列茶膳项目;到2002年,北京老舍茶馆等也用茶膳招待海内外游客,受到欢迎。同时,在茶馆品茗,茶食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如茶瓜子、茶香梅、茶果冻、泡沫红茶、花生酥等。
从整体上看,北京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空间很大。但还需要观念创新和要素整合。1999年,笔者与高麟溢、刘崇礼两位先生一起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史延廷先生采访时共同提出:在北京原有3大旅游特色项目即“登长城、吃烤鸭、听京戏”的基础上,再加上“品香茗”,使其成为北京旅游4大特色项目。希望能与有关机构和广大消费者就此达成共识,使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在北京实现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茶文化旅游的接待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宾馆、饭店、茶馆、茶庄等窗口单位,硬件、软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未来的竞争中,单纯拼硬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旅游接待服务质量等软件将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下大力气做好接待服务工作,才能使茶文化旅游事业稳步发展。
1.营造特色环境。干净、幽静、舒适,是对茶馆、饭店环境的基本要求。不管是传统风格,还是现代风格,都适宜使用柔和的灯光、舒缓的音乐,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应季花卉。在环境美方面,北京五福茶艺馆阜城门店、碧露轩茶艺馆国际俱乐部店、香山公园溢芳轩茶艺馆、碧水丹山茶艺馆、圣淘沙茶楼、北京一花一叶茶饮工房等比较有特色。
在茶馆、饭店消费环境方面,宜注意3个问题。一是突出北京传统特色。比如,在茶馆的适当位置使用八仙桌椅、宫灯,挂放鸟笼,壁挂、匾额多使用明清帝王或北京籍名人墨宝。二是保持好环境卫生。尤其是在就餐高峰时段或晚上品茗高峰时段,宜安排专人打扫、维护公共区域卫生。三是洗手间的装修水准要与雅间或门脸相同,因为越来越多的游客很在意洗手间的质量状态。
2.提供特色产品。中国有丰富的旅游产品资源。其中,茶产品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和其他消费者一样,参加茶文化旅游的游客,也都希望买到货真价实的、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因此,在遵循旅游产品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茶馆、饭店宜积极开拓货源,做好茶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工作。
这方面,宜注意5个问题。一是确保产品质量,做到价质相符。包括游客在内的广大消费者,十分关心茶叶质量与价格。因此,宜多提供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和品牌产品。其价格区位宜明显分为高、中、低三档,以适应游客的不同需求。二是可以适当多提供茶礼盒。近年来,以茶产品送礼开始蔚然成风,蕴含着无限商机。茶礼盒可以有多种配置。如名茶搭配、茶叶茶具搭配、茶的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搭配、茶产品与非茶产品搭配等。三是摸索规律,有针对性地销售。比如,日本游客比较喜欢铁观音、人参乌龙、普洱茶、中低价位书法绘画等产品。四是不要硬性促销,给游客强买强卖的感觉。五是专门接待外国游客的茶馆,定价不宜过高。
3.坚持特色服务。向特色要效益是向管理要效益理念的延伸,而特色服务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茶馆、饭店业务中,能否向老舍茶馆、茗人茶艺馆、中国大饭店、京瑞大厦那样,提供并坚持特色服务,将直接影响到茶文化旅游事业能否生存和发展。
那么,在茶文化旅游中,可以提供哪些特色服务项目呢?
第一,传统类特色服务项目。北京茶馆可以为游客演示清宫茶道,请游客品尝栗子面小窝头、冰碗儿,学习盘头技艺、做中国结等。
第二,创新类特色服务项目。可以在茶馆教外国游客学泡1种中国茶、学养1把中国壶、学做1种中国菜(茶菜),可以代客养壶、手机充电,还可以在茶馆安排记者茶座、“烛光茶座”、“双语沙龙”、茶艺教学实习基地等。
第三,综合类特色服务项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吃与喝结合、休闲与娱乐结合,是茶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参与茶文化旅游的茶馆,在安排综合类特色服务项目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在大堂可以同时提供茶水、咖啡、红酒啤酒等(当然是以茶水为主),还可以开设商务中心。又比如,可以在茶馆安排“网络茶吧”、“茶馆氧吧”、专业美容、高档茶膳等项目。
在茶馆、饭店服务方面,宜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坚持微笑服务。这里的微笑,是指自然的、自信的、不卑不亢的微笑,是忙的时候、累的时候、游客挑理的时候能坚持的微笑。二是一般情况下,要坚持讲普通话,以避“柴火妞儿”之嫌。三是要制定合理的价格结构。目前,全国许多茶馆的价格结构不合理,该低的没有低下来,可以高的没有高上去,导致不少消费者由此产生了心理障碍,在茶馆价格“高门槛”外徘徊。有关方面宜对此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提出对策,切实加以改进。
四、配套政策与措施
北京茶文化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因素多,拓展空间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从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茶馆功能定位尚需进一步明确。总的来讲,北京市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对茶馆业是爱护和支持的。没有这一点,北京茶馆业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良好业绩。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茶馆业,推动茶文化旅游事业的开拓,有必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加强指导。必要时,给予政策扶植。如非典时期适当减税等。
目前,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茶馆的地位与作用。茶馆是茶文化事业和茶产业的重要窗口,是现代休闲产业的主要支柱,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可以简单地将其与歌厅视为同类。二是茶馆服务功能的发展。随着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茶馆的休闲功能、商务功能、教育培训功能等将进一步充实和发挥。三是茶馆发展趋势。未来一个时期,茶馆业将着重增加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走吃与喝结合、休闲与娱乐结合的发展道路。
2.一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注意到:不少茶馆的茶艺师,因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或知识面窄,禁不住客人连续3问甚至2问;有的茶艺师,面对一点例外情况就束手无策;有的茶艺师,没到下班时间就在客人面前打扫卫生;甚至还有茶艺师当着顾客的面吵架。这样,怎能留住顾客呢?又怎能搞好茶文化旅游呢?
改进的基本办法有3条。一是多从茶艺学校、旅游职高和有实际经验的从业人员中招聘。同等条件下,茶馆宜按照“茶艺师六项基本标准”,优先录用喜欢茶、文静、白净、身高1.60米至1.70米、会讲普通话、手指纤细的员工。二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在职培训,要求员工熟练掌握有关服务知识和技能,及时掌握、更新和储备知识。三是加强现场管理和制度建设,奖惩严明,树立良好店风,留住人才。
3.缺乏新服务项目及其储备。笔者认为,旅游业及茶馆业的竞争可以分为3个基本阶段:硬件竞争阶段,软件竞争阶段,项目和项目储备竞争阶段。就北京茶馆业目前的状况而言,已经处于产业发展周期的成长期和茶馆业竞争进程的软件竞争阶段。服务细节中的文化品位是目前茶馆业竞争的重点,也是不少茶馆的弱点。同时,在这一阶段,茶馆企业文化的行业特征、时代特征和老板个人性格特征表现得还不明显。茶馆业的项目和项目储备还远远不够。
这方面,也有一些可行的对策。一是茶馆业注重借鉴旅游业、特别是休闲产业的相关经验。二是大陆茶馆业适当借鉴台湾、香港茶馆业的经验。三是茶馆老板结合自己的兴趣、阅历和已有经验,善于“琢磨”,加强同业间交流,一点一滴地发现苗头、积累项目,做有准备的企业家,从事理性竞争。最终,靠特色生财,靠项目和项目储备发展茶馆事业和茶文化旅游事业。
总之,茶文化旅游是老话题,新事业;有基础,困难多。如果能把政府、企业、消费者3种积极性整合到一起,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整合到一起,北京茶文化旅游是能够搞好的,全国茶文化旅游是能够搞好的,境外茶文化旅游也是能够搞好的。

倡导茶为国饮

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这几天十分高兴,他今年3月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交的一份《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提案》终于有了回音。6月25日,中国农业部正式答复刘枫先生,认为倡导茶为“国饮”很有意义,将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工商总社、国家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对确定茶为“国饮”工作予以推动、支持。

提倡“茶为国饮”并非自今日始。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及“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称茶为“叶嘉”,有“叶嘉酬宾”的记载,并有“活水还须活火烹”的煮茶经验;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称茶香比兰花之香更胜一筹;而孙中山先生则明确倡导茶为国饮。

考古发现证实茶为国饮有着十分丰厚的实物依据。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御用系列金银茶具、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的唐代贡茶院遗址和茶圣陆羽行踪遗迹、福建建瓯发现的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碑文、河北宣化出土的辽代古墓道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以及中国茶走向世界各地的种种历史见证,足以证明茶为国饮顺乎历史,合乎国情。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人认知。以茶会友,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渐成社会时尚。1999年,福建省茶叶学会发出倡议:提倡茶为国饮,使茶在推进社会文明中发挥独特作用。今年3月,第三次全国茶文化工作座谈会在杭州召开,全体与会者再次倡议:提倡茶为国饮。他们认为,提倡茶为国饮,不仅符合清廉节俭精神,而且也是爱国、支持民族文化的实际行动。

遗憾的是,虽然“茶为国饮”的呼声已经叫了多年,却没有能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我国的主要产茶区虽然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茶文化活动,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茶文化的学术研讨流于形式,缺少学术性,茶文化的出版物虽然不少,但内容空泛,质量不高。

就我国的茶产业而言,现状也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介绍,全国至少有8000万人的生计跟茶有关。从业人员虽然堪称世界第一,但茶叶地位却排不上世界第一。我国茶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如印度和肯尼亚,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是寥寥无几,近年来我国茶的国际地位甚至还呈下降趋势。由于粗放式生产经营,茶的品牌芜杂,精品太少。我国的品牌茶有数百种,仅浙江就不下80种,最出名当数西湖龙井,但在国外的知名度也不高,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名茶”屈指可数。英国虽不产茶,而“立顿茶”却风靡全球。我国虽说有许多部门在管茶,包括农业、林业、供销、经贸等,从种植、加工到出口,都有不同的部门分管,但结果却是互相制约,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的浪费。

与我国相比,我们的邻国对茶的重视程度要强得多。在日本和韩国,都已经将茶定为“国饮”,日本更是提出让每个小学生每天喝一杯茶。笔者曾赴日本采访,所到之处,主人敬上的基本上是茶,而且屡屡说明“这是贵国传入我国的福祉”。回过头来看中国,中小学幼儿园大多不教学生如何饮茶,更不必说指定让学生每天喝一杯茶。许多孩子从小长大几乎全是以喝可乐解渴,甚至不知茶的滋味。

倡导茶为国饮,与国人的健康直接相关。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钙、镁、锌、核糖酸等,对男女老少都有益。研究表明,饮茶能起到“三增、三抗、三降”作用,即增力、增智、增美;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这样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大好事,当然该向国人大力地推荐和倡导。

应该说,在中国推行“茶为国饮”并不会太困难。在中国,茶叶基地遍布全国17个省、900多个县,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全国茶馆更是超过万家。喝茶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的必需。倡导茶为国饮,可以让茶文化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地位。

倡导茶为国饮是一项具体务实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设定“国饮日”,举行各种茶事活动,大力弘扬茶文化;编写《中国茶读本》,普及茶的知识;开设名茶市场,做大茶叶产业;制定茶叶标准,提高中国茶叶的质量;以及在国民中倡导不抽烟、少喝酒,养成多喝茶的习惯,尤其在中小学幼儿园推行每天喝上一杯茶,以扭转青少年的饮料消费习惯。等等。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笔者以为,饮茶是健身的良药,是生活的享受,是修身的途径,是友谊的纽带。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支持“茶为国饮”的倡议。

外国人品茶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那些忙得脚不沾地的外国人羡慕死了中国人喝茶的那份情调。然而,茶千种,味万种,外国人喝茶却独有特点。

日本人对茶情有独钟。喝的主要是绿茶,其中有一种玉绿茶,茶叶绿得微蓝,有幽幽的感觉。用古茶碗、立椭形茶盅等茶具来冲泡,茶叶涩中有甘,甘中又分化有浓郁的玉米香,有若林莽沐雨的感觉。茶道多用粗瓷旧碗,有自谦自重之意。

美国是个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的人喝茶。美国的茶销售额每年超过10亿美元。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都是罐装的冷饮茶。美国人与中国饮茶不同,大多数人饮的是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在冰箱里冰好,然后啜饮。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凉为上,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份品味、那份温煦、那份缱绻,所以,茶的味道大打折扣。

德国人也喜欢饮茶。但德国人的饮茶,有些既可笑又可爱的地方。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熏制过的茶叶,他们所谓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做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中国花茶,讲花味之远香;德国花茶,求花瓣之真实;德国之花茶,须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涩酸味。

德国人也买中国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把放在细密的金属过滤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即可,之后竟将茶叶倒掉。有一位中国人到德国人家中作客,发觉其茶味儿淡,颜色也浅,一问才知德国人“独有创举”的“冲茶”功夫。

据说德国柏林有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餐馆新辟饮茶和茶艺业务,店中宜兴茶壶、细瓷茶杯等茶具一应俱全,已有专门培训的服务生服务,但价钱相当贵。虽如此,德国人也乐意来这里享受地道的中国茶艺。因为席位少,常常要7天前预定席位,出现“排队饮茶”的奇观。

佛理与茶理

谈到中国的茶文化,人们经常注意到与佛教有重大关系。日本还经常谈到“茶禅一味”,中国也有这种说法。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配合。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无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很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其次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得思想接近。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道家从饮茶中找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儒士们失意,也想以茶培养自己超脱一点的品质,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这方面在茶中一致了。但道人们过于疏散,儒士们终究难摆脱世态炎凉,倒是禅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得多,所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

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到日本的又是僧人,即荣西和尚。所以日本茶道以及“茶禅一味”说法也源自中国。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一点说,佛家茶文化是起了带头作用的。

茗品汇聚——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从中选出最著名的名茶,过去就有中国十大名茶之说。但具体指那十大名茶,说法不一。这里是根据历史影响、产量和著名程度等综合因素,选出了下列十大名茶,予以简介。

1、西湖龙井

西湖美景、龙井名茶,早已名扬天下。游览西湖,品饮龙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四次到天竺、云栖、龙井等地察看龙井茶的采制并作诗赞美。还传说曾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进贡。

龙井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
品饮龙井茶,宜用玻璃杯冲泡,3克茶叶加200毫升80℃左右的热水,冲泡3-5分钟后,就可闻香、观色、品味了。

西湖龙井茶过去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长期以来,西湖龙井茶已成为礼尚往来的礼品茶、友谊茶。在国际交往中曾发挥过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国宴茶话会上是清廉的象征。

2、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 改定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采制工艺精细,采摘1芽1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

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品饮过后,鲜爽怡人。

3、黄山毛峰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黄山茶在400余年前就相当著名。《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创制,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扬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阁、岗村、充川等的品质最好。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黄金。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的品饮,冲泡时水温也以80℃左右为宜,玻璃杯或白瓷茶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

4、婺绿(屯绿)

婺绿是指江西婺源的绿茶,婺源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后一直属于徽州(上溯属歙州、新安郡)管辖,至1934年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又重划回安徽省,1949年复划归江西省至今。因此,婺源绿茶在1949年前均由安徽屯溪精制加工统称"屯绿"出口。

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群山逶迤,烟云缭绕,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很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早在唐代就是一个"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素有"茶乡"之称。宋代,"婺源谢源茶"是全国六大名茶绝品之一。明代嘉靖年间,灵山的"天竹峰茶"被列为贡品。

清朝,婺源绿茶以"屯绿"品牌出口获得盛誉。尤其是婺源东乡的"四大名家"茶更为出名,它们是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济溪上坦园茶。当时与婺源"四大名家"同时有名的还有祁门东乡的"四大名家"、休宁的"四大名家"。

婺绿(屯绿)采摘一芽二、三叶至一芽三、四叶。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毛茶,再经精制后制成精制茶(眉茶,花色有珍眉、贡熙、秀眉、婺绿(屯绿成品茶以珍眉为例,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熟栗香高长鲜爽,滋味浓醇回甘。婺绿屯绿)是我国出口眉茶拳头产品,主销摩络哥、阿尔及利亚、马里、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5、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其产区包括浙江的绍兴、诸暨、嵊州、新昌、萧山、上虞、余姚、天台、鄞县、奉化、东阳等县。整个产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环抱,境内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名胜众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浙江省茶叶的主产区。

平水是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历史上很早就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各县所产珠茶,过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因此,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称著。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如会稽的"日铸茶"、山阴的"卧龙茶"、诸暨的"石笕岭茶"、余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据说,珠茶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现代珠茶的采制与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现在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

平水珠茶,也称圆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泡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是经久耐泡。

珠茶出口欧洲和非洲不少国家,有稳定的市场,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6、祁红

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3
第2个回答  2007-06-03
第3个回答  2007-06-06
荼縻
荼縻:落叶小灌木,攀缘茎,茎上有钩状的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花白色,有香气,供观赏。也作酴醚.

据说是夏天的最后一种花

开到荼蘼(蘼字并不是这样写的,下面应该是糸而不是非,但词库里找不到这个字)来源于一句诗:“开到荼蘼花事了”,意思就是说,已经开到了荼蘼花,此后再没有什么花开放了,有到达终点和极限的暗喻之意

相同的隐喻还有坐看云起一句,因为有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开到荼蘼的意思是相近的

因此,“幸福像花期,开到荼蘼”意即幸福已经走到了尽头,余韵了了矣!

荼蘼,“悬钩子蔷薇”,属蔷薇科,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缘茎,,茎绿色,茎上有钩状的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上面有多数侧脉,致成皱纹。初夏开花,花单生,大型,雪白、酒黄,火红,可大多都是白色,单瓣,有香味,不结实。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绿化的优良观赏花木,以地下茎繁殖。酴醿又称,现常写作荼縻、荼蘼。

古人给酴醿取了不少好名字:佛见笑、百宜枝、独步春、琼绶带、白蔓君、雪梅墩等。

产于我国,现在较少人知道,但它在古代是非常有名的花木,《群芳谱》上说,“色黄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陆游有诗:“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对酴醿的评价是很高的,亦由此可知酴醿花在我国很多地方能种植,也不太少见。诗人杨万里却不喜欢将酴醿与酒联系在一起,他有诗:“以酒为名却谤他,冰为肌骨月为家。”诗人常感情用事,晁无咎甚至说酴醿应该取代牡丹为花王。

荼蘼:一作酴釄,蔷薇科落叶亚乔木。茎高四五尺,自根丛生,新枝及叶柄有刺。羽状椭圆形至倒卵形,先端尖,边缘有粗锐锯齿,因叶面有多侧脉,致成皱纹。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荼蘼原产我国,又名独步春、百宜枝、雪梅墩。《花镜》言"荼蘼花有三种,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颖著三叶如品字。青跗红萼,及大放,则纯白。有蜜色者,不及黄蔷薇,枝梗多刺而香。又有红者,俗呼番荼蘼,亦不香。"荼蘼花色美艳,独殿丽春,古人亦每以"国色天香"赞咏之,如宋景文咏荼蘼诗:"无华真国色,有韵自天香。

荼蘼花,茎多刺,春末夏初开黄白色的重瓣花。等到荼蘼花开,荼蘼花开是一年花事的结束。 有人说,荼蘼花开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过去。也有人说,荼蘼花开,表示感情的终结。

关于荼蘼的诗词

元人华幼武《荼蘼歌》 “荼蘼饱浥春雨膏,玲珑羽刻英琼瑶。”

宋人王十朋《点绛唇。韵香荼蘼》“羽盖垂垂,玉英乱簇春光满。”

苏轼《杜沂游武昌以荼蘼花见饷》“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

放翁《东阳观荼蘼》“福州正月把离杯,已见荼蘼压架开。吴地春寒花见晚,北归一路摘香来。”

苏辙《次韵咏荼蘼》里“蜀中荼蘼生如积,开落春风山寂寂”,“百花已过春欲暮,燕坐绳床空叹息”

朱淑真“花神未许春归去,故谴仙姿殿众芳。”(《咏荼蘼》)。
第4个回答  2007-06-05
像是说一个大学生或是记者到农村,看到一位老大爷在泡荼。
老在你在烧泡荼的水的时候放了点石头说:“这样的水泡出来的荼有嚼头。“
请(大学生或记者)喝荼的时候老大爷告诉记者:“第一遍泡的荼就像是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在苦涩所以他从来不喝。要倒掉的。第二遍泡的荼就像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在苦涩的同时会有一点苦香。第三遍泡的荼像就是少妇一样韵味十足是最好喝的。第四遍的荼就像是半老徐娘。第五遍的荼就像是老太太,和白开水一样什么味道也没有了。但我(老大爷)都是喝了又喝品了又品。”他说这最后一次荼才是人生最品。

好像就是这么个意思。麻烦大家帮着找找。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