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20年代的佛罗伦萨发展盛景和唐代的长安城一样吗?

如题所述

15世纪20年代的佛罗伦萨,就像唐代的长安城一样。

与前景的骚动不同,透过拱窗,可以看见乐师在演奏,丝毫未受到前景的暴戾氛围的影响,下半部图景的戏剧性与上半部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浮雕中一排排组成图案的瓷砖将视线引向画面之后的灭点上,上半部一排排的拱又退缩到第一个灭点上方的第二个灭点处,由此产生一种空间深度。多纳泰罗在《希律的宴会》中对于透视法的运用如此巧妙,阿尔贝蒂后来在《论绘画》中也不由得对其流露出赞叹。多纳泰罗用透视法解决了雕刻的空间和自由分布的问题,这对后来的雕塑家和画家都产生了影响,比如韦罗基奥和米开朗基罗。

说明:玛利亚在左侧呈四分之三侧面,双手抱着裸体的孩子,目光与孩子相对,圣母子的神圣光环被淡化,他们的姿势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对普通母子。多纳泰罗传人 1475—1500年 黏土146.7cm 芝加哥美术馆说明:这件15世纪后半期的雕塑显然是受到了多纳泰罗的影响,母子之间写实而且富有温情色彩。黏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经常被描述为一种简陋而朴素的媒介,但它的可塑性很强,可以雕琢出精致的细节,而且与昂贵的大理石或青铜相比具有经济适用性。

阿戈斯蒂诺·迪·杜乔 1459年 大理石42.5cm×63.8cm×7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说明:阿戈斯蒂诺·迪·杜乔(Agostino d'Antoniodi Duccio,1418—1481年)是文艺复兴早期的雕塑家,主要活跃在佛罗伦萨和佩鲁贾,他的作品显示出了多纳泰罗和米开罗佐的影响,具有线性装饰风格,强调线条的运用和平面性构图,缺乏他那个时代大多数佛罗伦萨雕塑的自然主义倾向。

科学透视法对于空间和深度的探索彻底改变了平面绘画的语境,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画家们像上瘾一样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法,好像不使用这种新的空间构造法就要被时代淘汰一样。最早将透视理论运用在绘画中的是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年)。这位英年早逝的画家有着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他是佛罗伦萨第一个全面掌握空间透视、光影明暗和人体解剖的画家,他运用这些科学知识开创了一种新颖的、基于虔诚的宗教态度的写实主义画风,描绘的宗教绘画富有世俗情感,影响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

1337年乔托去世后,佛罗伦萨画坛的光芒显得有些暗淡。当时活跃在城市中的画家大多是乔托的模仿者,或者是哥特艺术的继承者。直到15世纪20年代左右,才出现了一位与乔托一样具有原创精神的艺术家,他的名字是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圭迪,但大家更喜欢叫他的绰号"马萨乔"——在意大利语中是糊涂的意思,因为他是一个执迷于艺术,对其他的事情漠不关心,行为又散漫不羁的艺术家。

这种性格也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白和清代的"扬州八怪"身上看到,郑板桥也是一个"难得糊涂"的艺术家,可能这一类型的人物正是因为放得开,所以走得远。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马萨乔有一个贫寒的少年时代。他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他出生的这一年——1401年——佛罗伦萨正上演着艺术史上颇负盛名的一场戏剧:

布鲁内莱斯基和吉贝尔蒂竞争"天堂之门"。这次事件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数次争端,以及佛罗伦萨最伟大的建筑的诞生和透视法的发明。这些都对马萨乔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此时此刻,年幼的马萨乔将要面对的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家庭悲剧。在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后,马萨乔决定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画画,21岁时加入画家行会,得到了赴佛罗伦萨进修的机会。

15世纪20年代的佛罗伦萨就像唐代的长安城,开放、富有、繁荣,美第奇家族作为实际的统治者为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种商业行会和大家族的赞助活动使艺术家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吸引着其他城市的艺术家接踵而至。年轻的马萨乔在佛罗伦萨接受了古典主义的教育,研习哥特艺术以前的艺术品,以及古希腊哲学等历史文献,这也是文艺复兴的主旨之一——向古希腊罗马传统回归,这使他逐渐放弃了早年学到的哥特式装饰性艺术,开始崇尚一种真实朴素的画风。

同时,他还将"艺术是生活的模仿"这种古希腊哲学观念与基督教观念相结合,追求作品中的生活化和场景感。另一方面,他也吸收了一些新知识。布鲁内莱斯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发明了科学透视法,这位建筑师向佛罗伦萨的朋友们分享了这一成果,包括多纳泰罗、马萨乔等,其中多纳泰罗将透视法用在了雕塑中,马萨乔则将这种空间架构理论运用到平面绘画中,开始了他的绘画革命。

马萨乔的绘画在15世纪初的意大利是具有开拓性的,尽管题材上由于受制于城市的赞助人,并没有多大突破,不过他的作品不再像以前的宗教绘画那样充满说教式的内容,以及有着繁琐的装饰性背景。他运用科学透视理论使画面产生深度空间。他用明暗法描绘出有立体感的人物,并掌握了一些解剖学的知识。他还注意到了光线和空气对于物体的影响,通过描绘光影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空间感。

这些技法的运用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阿尔贝蒂在1435年出版的《论绘画》中也提到了这一点。瓦萨里在《名人传》中还提到了马萨乔的广泛影响力,据说到了16世纪,艺术家们依然对他充满敬仰。从艺术风格演变的角度看,乔托是第一个改变中世纪艺术传统的画家,他运用直觉式的透视法,以及简单的写实技巧,创造出有现实色彩的宗教人物,与13世纪末意大利所流行的拜占庭艺术、哥特艺术大相径庭。马萨乔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乔托的艺术传统,他们有着同样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近似的艺术理念,只是马萨乔有幸生活在布鲁内莱斯基的年代,他拥有了更多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想象。

马萨乔成功地将透视法运用到近景、中景和远景的过渡上,通过视错觉使空间无限接近真实,他还巧妙地运用光线和投影的变化来突出主体,这些都是乔托的绘画中所未实现的技巧。不可否认乔托是一位伟大的前导者,但马萨乔可以被称为文艺复兴早期现实主义艺术的奠基者,在他的艺术实践之后,似乎一切都有了可行性。

马萨乔生命短暂,留下的作品也不多,但他对于艺术语言的革新是前所未有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佛罗伦萨圣玛丽亚诺韦拉教堂的《圣三位一体》祭坛画。这幅湿壁画的定制人现在很难确定,可能是佛罗伦萨的亚麻制造商Domenico Lenzi。壁画大概完成于1425至1427年,在16世纪50年代圣玛丽亚诺韦拉教堂进行改造时,瓦萨里覆盖了这幅壁画,直到近代才重见其面目。

壁画描绘了"圣三位一体",以高大的罗马式建筑作为背景,威严的圣父在正中央扶着木十字架,十字架上钉着奄奄一息的耶稣,圣母和圣约翰分别站在十字架的两边,石柱前方是两位捐赠人。壁画的下方与坟墓相连,绘有一副骇人的骨架,并刻有一句富有哲理性的铭文:"昨日之我,今日之你;今日之我,昨日之你。"整幅画弥漫着一股悲剧气氛。圣父面对苍生一言不语,约翰沉浸在悲哀中,圣母则手指着十字架将目光转向观众,似乎打通了与观者之间的第四堵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15世纪20年代的佛罗伦萨发展盛景和唐代的长安城不一样,因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同,相关的政治政策也不同,所以他们是不一样的。
第2个回答  2020-10-24
确实是一样的,当时佛罗伦萨是非常发达的,可以说是经济中心。
第3个回答  2020-10-24
是的,当时的佛罗伦萨不仅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也是十分繁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