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后面诗句的意思 ( 谢谢回答)

如题所述

李白的诗中,有两处人人熟知的“孤帆”:一个是《望天门山》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个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对这两个“孤帆”,有的人一带而过不加解说,有的人认为这是船的借代,这真是浪费了好诗。其实,这两处“孤帆”就是孤帆,而且都有妙不可言的诗美。
   《望天门山》,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全是极其宏大的场面:楚江、天门山,全是大的,这就是画面的背景。山的颜色是青的,水的颜色是碧的,这就是背景的主色调。可是到了“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的一下子,场面收缩到了“日”这一点上,这时的“日”,是贴着碧绿的水面的,但并不是圆,只是一小块儿的鲜红。一小块儿的鲜红与背景的青绿,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可是,诗人并没有就此罢休,又让红日上有了一小点儿的白,这白点就是“孤帆”。这是场面的又一次收缩。至此,贴着水面的红日加上刚刚露出的一片白帆,与前面青山碧水的宏大场面,形成了更为强烈的反差。从构图上是宏大的面到小小的点,从色彩上是冷色的蓝绿到暖色红白。所谓的画龙点睛,这“孤帆”的使用就是最典型的点睛。
   一小片白帆,渐渐地扩大,最后成为船,这是生长着的、极富动感的画面,帆换成船,就没意思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孤帆”更不可以解释为船。
   告别之后,好朋友孟浩然已经乘舟而去,可是李白并没有回转,李白仍在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在写目送朋友。一直目送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时候。由船启航到渐渐远去,诗人已经伫立了许久。起初,他是盯着船上的人,渐渐人看不清楚了,他又盯着船,船隐没在水平线下,看不见了,他又盯着帆。诗人就抓住了一个瞬间,就抓住了“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镜头:眼看着,负载着朋友的船体不见了,进入了水平面;白帆一点儿一点儿小了,也一点儿一点儿进入水平面了;最后,剩下的一小点点白色也在碧空中消尽,只剩下滔滔长江与天空相交的那一条线了。可以说,李白与孟浩然的最后分手,是在那只剩了一个小白点儿的“孤帆”的时候。朋友走了,李白定有千言万语要表述,可是他在诗中什么也没说——用不着说了,目送到船帆渐渐进入水平面了,还仍望着空无所有的水天之际,这已经全说了。
   从分手到白帆进入水平面之下,李白只是一个人伫立着。他的望,朋友已经看不到了,可是,他还是自己望。
   列车远去了,久久凝望站台那无限长的两根等号。这时的远望,是真的友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23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渐渐模糊消逝,只能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瓣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23
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江面上那一艘只载着他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那如与天相接的滔滔不绝的长江水。
第3个回答  2011-05-22
恩- -小船的帆影已慢慢远去,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我站在那里只看见那滚滚不进的长江水流向天边。
第4个回答  2011-05-30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