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孟子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思想。民本思想的内容“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意是奴隶。后世社会与经济得到了发展,生活内容丰富起来,孟子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4]劳力者就是前面所说的民,但是这里的民指的是劳力者,也被孟子称为黎民、百姓和丘民。对于这样的劳力者,孟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一)首先是“与民同之”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孟子都强调百姓的意愿,君主可以从民众角度出发与民同之,这不同于孔子所说的君民关系。孟子虽然不否认君主的政治主体的地位,但是他要求君主所行符合民众的意志,国家不是君主的私有财产,不能只贪图个人享受,国家应是与百姓共同拥有,与劳苦大众共同享有。(二)既然国家并不是君主的私有财产,那么君主在制定与实施国家政策之时就要征求百姓的想法,民意在决策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6]选用贤才和罢免不才之人,君主需要谨慎处理,在左右侍臣、诸大夫、国人的意见中,不可听他们的一面之词,而国人曰可,然后考察确实如此,然后任用之。民本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加深。(三)不管是君主“与民同之”还是在决策当中,民众意见的重要性,这二者都是君主为了巩固政权需要做到的,这是政权兴起的必要条件,同时民心也可以决定政权的合法性。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7]王天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霸道,一种是仁道。霸道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成功,可开疆扩土、征服万民,“以力假仁者”可以称霸一方,使自己的国家成为大国,但是以力服人者未必是心服,并没有获得民心的支持,那么就会像桀纣一样失去天下,所以要“以德服人”,使天下心悦诚服,政权才可兴起而不衰。孟子的“民贵”思想也体现无疑。(四)孟子把民众的地位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君主的地位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8]如果一位国君无法治理好国家,就应该易位。君主如果有大过而不知悔改,在极端情况下则可改立君主。在孟子看来,汤武革命是合法的,夏桀、商纣纵私欲过度,罔顾天下百姓,是独夫、民贼。孟子对于国君可以“易位”的看法,一方面肯定了国家非国君一人的私有财产,并非刻意为所欲为,另一方面也从可以给当时的国君一个警醒,从反面可以起到督促国君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提出的民主思想是有渊源的。孙中山先生说:孔子和孟子都是民主的倡导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