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条件和背景是什么呀?拜托!

时间有限。最好是在星期六就有答案出来,谢谢了。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

  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于人类的优势条件,这些条件有时也许微不足道,人类便想办法扩大这种优势,直到可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异于意识的客观力量,有自己独行不改的天「道」地「理」,即便是相对独立于自然之外的文化景观,也仍然受制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人类必须服从、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从古至今,无论人类对地理环境和自然的依赖是轻是重,自然规律和地理因素都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人类早期历史和文化起源,不能不考虑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于人类,尤其是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人类的早期社会,地理环境间接作用于人类心理,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地理环境毕竟外在于社会,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地理环境的影响便不居主要地位。换言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来说,地理环境是一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因素。有鉴于此,我们在介绍地理的文化功能时,将把「人化自然——文化景观」作为相应的一种因素,同时以人类的早期历史为重点。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黄河流域看成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但依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实践,证实不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从初具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人类文化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大河成为孕育人类文化的母亲。中国新石器时代较为典型的文化遗址几乎全部分布于大河及其支流流域,如黄河流域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区域,淮河流域有青莲岗文化区域,长江流域有良诸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区域,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区域,珠江流域有南方印纹陶文化(部分)区域等等。
  早期文化区域分布在大河流域的特征,在东方文明古国中是共存的,这使各古文明之间具有了一种共性,但中国农业起源的特征与其它文明古国毕竟不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一般都是利用大河泛滥后留下的沃土,再加以灌溉,用以栽培小麦而发展农业。但生命赖以繁衍的大河却瞏瞏茕独:尼罗河孤流横贯,两河流域仅拥有一个气候,其它地方则多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没有其它的大河交相补苴。因此,这些古文明地区对大河依赖甚重,如埃及,直到近代,人口聚集区域仍几乎集中在尼罗河两旁,因此,有人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予」。
  中国文化虽然发源于大河流域,但因地形复杂而采用多品种种植方式,无需固执于大河馈赠的沃土。同时由于从北至南有五大水系遥相呼应,支津密布,方便了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尤其在古代陆路交通工具不发达之时,利用河运就显得更为重要。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区域相互渗透,就是靠中国河流分布的特征之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篇章目录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词 曲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 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礼仪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算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5-26
不知道怎么答,题目太大了,太模糊了

中国没有统一的传统文化,中国这么大、这么多民族、这么多邻国,互相影响、变化,而且变化步调也不一致。比如佛教就是受邻国影响,但是中原腹地从中古以来长期信佛教,西域宗教则多次更替,东南沿海信得最深的不是佛祖而是妈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只能分地区一块一块地说,笼统地说,肯定是把中国很多地区忽略掉了。
不要以为游玩过一个国家的都城,就把这个国家都见识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