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象有哪些

如题所述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回答者:比十 - 童生 一级 12-14 12:51

  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我们,在2003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826238.html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意象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
  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牡丹:寄寓富美好。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人常用它表达哀怨、愁苦、思归的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悲凉等。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蟋蟀:又叫促织,跟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有关。
  猿猴:古诗词常借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表达了伤感的情绪。
  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鸿雁、红雁、雁书、雁足、鱼雁:指书信、音讯。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鸿鹄: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鹧鸪:思念、惆怅、落寞,离愁别绪。
  沙鸥:飘零、伤感。
  鹰:刚劲、自由。,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骏马:喻指志向。
  鱼:自由、惬意。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破晓:初现希望 。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或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
  深夜:愁思 、怀旧。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船:表现漂泊之感。
  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表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眉。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梅雨:悠悠愁绪。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金风:秋风。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云:游子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常用典故: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尺素: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投笔:指弃文从武。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阳关”。
  风骚: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雕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商女:指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杜康: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行路难:指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指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人杰: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涂鸦: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一般用于说话者自己对自己做的评价,是谦虚的说法。
  春秋: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抱柱:比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庄周梦蝶: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怀桔:指孝顺双亲。
  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羌笛: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
  南冠:指囚犯。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神器:指帝位、政权。
  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凭栏:古人怀念远人,或心有所思,或抑郁愁苦,都习惯默默地凭栏对远。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的感觉。
  辞第: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细柳营: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
  http://wenwen.soso.com/z/q25654370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5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因诗而异的。
其实就是一些景物,并且能够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情的景物。通俗加我的个人理解。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比较专业的说法。
就好比《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十种意象,都能很好的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专业说法: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同时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我的想法:
不过基本上一些景物都有特定的意思,但是也会有所不同。
这要自己去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再去有选择地写意象。
PS:“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我觉得窗是意象,可是我老师说它不是。
第2个回答  2020-09-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