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先秦时期的婚嫁习俗的有哪些?

如题所述

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 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3
《易经》中说:“天地开辟,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等级;有上下等级,然后礼义有序。”《序卦》。如果真如《易经》所说,那么社会的组织,一定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基础。虽然如此,却不能称一男一女的夫妻关系为社会的开端。社会学家说,动物聚居有两种形式。一种像人类组织家庭,比如猫、虎、熊、狐狸等。这种方式是雌雄同居,仅以繁殖后代的时期为限,等他们的幼儿长成,就与父母分开居住,相互不再干涉,这一种是家庭动物。另一种是类似人集聚结社,如狗、马、猴便是这种方式。父母子女会一直居住在一起,历经几代都不分开,因此可以形成很大的群体。倘若聚居以家庭为限,在远古时代,肯定无法生存,而且在一起居住时间短,势必不能形成语言。人类之所以能够超出所有动物之上,实在是以语言做为基础的。因此人必定是群居动物,而不是家庭动物。人类以男女交媾为羞耻,以及相互嫉妒等情绪,都不是人类的本性。女人喜欢小孩子,并不一定要求这个孩子是她亲生的。因此一开始的男女欲望,也只是男子追求女子或女子追求男子而已,并不是界定某个男子追求某位女子,某位女子追求某个男子。再者,人类的生活程度高,一对夫妇单独将儿女养育成人的实际上没有,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家庭,一定得与社会相维系。回过头看,家庭制度之所以在人类生活中非常普遍,是因为古人多以游猎为生。游猎民族大多喜欢劫掠,而远古时期生活贫困窘迫,可供掠夺的东西很少,女子便成为劫略者们的垂涎之物。因为女人是抢夺来的,因此就把她们当作私有财产,一定很小心地守护,不许别人来侵犯。然而他们的这种守护,也是当作财产来守护而已,假如需要取得收入或者是需要偿还债务,将她们用于租借,或馈赠都行。《汉书·地理志》说燕地的风俗是“宾客拜访时,主人让自己妻子为客人陪宿。”《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齐国的庆封与卢蒲婺**;昭公二十八年,晋国的祁胜与邬臧互**室;这些都是上述风俗的遗风。不仅如此,男人压制女人使她们专属于自己,这一点只是针对外部的群体,而不针对自己的群体内部。这些事实尤其可以做为人是社群动物而不是家庭动物的铁证。
第2个回答  2020-10-23
先秦时期的人们因为重视婚姻,把缔结双方的婚姻关系看的十分严肃。因此,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着固定的仪节和庄重的形式的婚姻礼仪。婚礼的礼仪,其具体的程序,据《仪礼.士昏礼》有所谓的"六礼",主要有:①纳采;②问名;③纳吉;④纳征;⑤请期;⑥亲迎;⑦共牢合卺;⑧妇见舅姑或庙见

(一)纳采: 男家请媒人去女家说合提亲,然后派使者以活雁作为礼物向女家提亲。提亲用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古人认为雁是候鸟,顺乎阴阳,往来有信,表明媒人是讲信用的;二是说明被提亲的男子剽勇,可以信赖。

女家在祖庙中举行仪式来与使者应酬。男家的使者,服玄端礼服,至女家大门外,摈者(女家的接待人员)出门请事,使者说明来意。摈者入内,告知主人。主人玄端礼服,出大门迎接,向使者行再拜礼,使者不答拜。主人揖请使者入门。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阶,三让,使者从西阶升,主人从东阶升。使者致辞:"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纳采。"主人对曰:"某之子蠢愚,叉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使者曰:''敢纳采。,,主人再拜。使者面向南,授主人雁;主人亦面向南接受雁。使者下堂,出庙门。主人将雁授于管家,管家出还雁于使者。

(二)问名: 使者出庙门之后,停留在那里。摈者出门请事,使者执雁,曰:"请问名。"主人许,使者入,升阶。使者曰:"某即受名,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主人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遂告女之名。授雁、受雁、还雁等如前仪。 主人为答谢使者的劳苦,行醴宾之礼,即以醴酒来感谢之。主人致辞:"子为事,故至于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从者。"使者对曰:"某既将事矣,敢辞。"主人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使者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也。"乃设筵几,赞者酌醴,荐脯醢。主人授醴,使者拜受醴。使者祭醴,祭脯醢,啐醴,拜,主人答拜。使者取脯。使者降,主人送于门外。 如果女家不满意这桩婚姻,就拒绝男家使者的问名请求,两家的亲事,就此终结。在这个过程中,女子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左传·昭公元年》:"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公孙黑)盛饰入,布币而出。子南(公孙楚)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妇妇,所谓顺也。'适子南氏。"徐吾犯之妹就这样以自己的意愿挑选了未来的夫婿。

(三)纳吉:男家在祖庙卜问婚事的吉凶,卜得吉兆后,派使者向女家报喜。使者致辞说:"吾子有贶命,某加诸,占曰吉,使某也敢告。"主人对曰:"某之子不教,惟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仪式如前。

(四)纳征: 男家向女家致送聘礼,相当于后世的订婚仪式。征,即成的意思。聘礼为币帛,一般为黑色或浅绛色的绸五匹(十端),鹿皮两张。其仪式如前。使者致辞说:"吾子有嘉命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俪皮束帛,使某也请纳征。致命曰:某敢纳征。"主人对曰:"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五)请期: 男家派使者向女家告知选择好的结婚曰期。其仪式如前。使者致辞曰:"吾子有赐命,某既申受命矣。惟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曰。"主人对曰:"某既前受命矣,惟命是听。"使者又说:"某使某听命于吾子。"主人对曰:"某固惟命是听。"使者曰:"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许,某敢不告期。某曰。"主人曰:"某敢不敬须。"

(六)亲迎: 新郎亲自赴女家迎娶新娘。成亲之曰的黄昏,男家在寝(作为新房的卧室)陈设鼎、尊等饮食之馔具。新郎服爵弁、缁衣、缫裳、缁带。出发之前,父命子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惟恐弗堪,不敢忘命。"新郎乘黑色漆车,副车二乘;妇车一乘,有车帏。随行者服玄端礼服。有人执火炬前导。

女家在祖庙中设神筵于堂上户西,新娘戴首饰,缁衣缥边,立于房中。保姆站在她的右侧,随从的女伴穿黑色的衣服,站在她的身后。新郎到女家的大门,摈者出请事,入告。新娘的父亲服玄端礼服,迎于大门外,西面再拜,新郎东面答拜。新娘的父亲揖入。至庙门,揖入,升堂,新郎奠雁,再拜稽首。新娘从房中出,其父戒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母戒之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庶母戒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擎。"新郎乃出,新娘从。新娘的父亲不下堂送。 新郎驾新娘所乘坐的马车,授新娘绥。保姆推辞不接受,说:"未教,不足与为礼也。"新娘登车用几。女伴为她披上景衣(类似今天的披风)。车轮转三圈,御者代新郎驾车。新郎从新娘的车上下来,乘坐自己的车为前导。到达新郎家,在门外等待。 《战国策。卫策》记载了婚礼迎亲时的一则笑话:"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曰:'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早晚之时失也。"

(七)共牢合卺: 新娘下车。新郎向新娘作揖,人寝门,二人从西阶升堂。媵(随嫁之女)设筵席于室中西南。御为新娘盥洗手,媵为新郎盥洗手。赞者(辅助行礼者)设俎、敦、笾豆。新郎揖请新娘入席,二人入席对坐,新郎在西,面东;新娘在东,面西,共牢而食,皆先祭后食。赞者洗爵,先酌新郎,后酌新娘。前二次用爵,第三次用卺。卺,即剖瓠(葫芦)为二,表示二人分则为二,合则为一,夫妻共体。后世称之为"合欢酒"、"交杯酒"。卒食,撤馔。御为新娘设卧席于西,媵为新郎设卧席于东。新郎为新娘亲自解衣带。下人执火烛出,新郎、新娘休息。 与此同时,男家要"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①而乡党僚友则要以礼祝贺,《礼记·曲礼上》云:"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八)妇见舅姑或庙见: 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梳妆,到舅姑(即公婆)寝房门外。赞者人告,堂上东序设舅席,房户之西设姑席。舅姑入席。新娘手执算(盛果蔬的竹器),内盛枣、栗,自西阶升堂,先向舅拜,将算置于席上,舅手抚枣、栗,起身答拜。新娘答拜。新娘下堂,执算升堂,拜姑,将算置于席上,姑端起算,起身答拜。赞者代舅姑醴新娘。新娘受醴,取脯出。 舅姑人室,新娘馈舅姑,献特豚,食毕,新娘撤席。新娘食舅姑之余。撤回房中,媵食新娘之余。 舅姑飨新娘,以一献之礼。礼毕,舅姑自西阶下,新娘自东阶下,表示新娘将代替自己主持家事。新娘将食余之肉交给送亲之人,带回娘家复命。 至此,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的成员。

这一婚礼的仪式,在直到清代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沿用,没有太大的改变。

先秦时期“哭嫁”的开始

而我们常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新娘出嫁必须以泪洗面的哭嫁习俗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在举行婚礼之时,女家则必须表示出失去亲人的悲哀状,而男家也不能表现出高兴的样子,《礼记·曾子问》:"孑L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曰不举乐,思嗣亲也。"为什么婚礼"不举乐"呢?《礼记·郊特牲》:"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