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技类学校的发展将面向何处

是诸如此类的学校在当今市场体制下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

厂办技校与企业“剥离”及发展问题思考

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必须解决企业办社会的问题,才能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扫清障碍,因此技工学校与企业“剥离”已经成为总的趋势。技校与企业如何剥离,剥离后技校如何发展的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一、技校与企业剥离

技校与企业剥离涉及到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应解决管理体制、资产处理、经费来源等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技校不同于一般社会培训单位,也同其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有区别。技校是我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而一般的社会职业培训单位只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补充。因此,不能因与企业剥离而降低技校的社会地位和削弱技校的作用。技校与企业剥离以后,管理体制上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政府直接经办,二是技校自办。政府直接经办,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企业主管部门管理或劳动行政部门统一管理。虽然管理模式各有利弊,但就目前技校的条件及以后的发展趋势,由劳动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更为有利。这样可以克服多重管理的矛盾,更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2.技校资产的界定及处理。技校现有资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对技校的投入;二是技校自身发展的投入。企业对技校的投入,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企业转制时,对技校资产的处理,应不同于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资产处理。因此,企业对技校的投入及技校自身的投入 ,有关部门应作资产划拨处理,便于剥离后技校能继续自立生存。企业转制过程中,企业资产处理涉及到企业债权债务的处理。部分企业债权债务的处理是按现资产的多少来承担的,技校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生产或经营单位,这是由它所承担的教育职能所决定的。因而企业转制对债权债务处理时,技校不应承担原主办企业的任何债权债务,也就是说不能让刚剥离的技校负债办学。

3.技校经费来源。职业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技校肩负着对培训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任务。技校的活动应有经费来源。技校与企业剥离期间,企业对技校经费投入采取过渡期逐步断奶的办法,过渡期3年为宜,特殊的最多不超过5年。由于各企业、技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技校在与企业的剥离过程中,应当有适合自己企业、技校的剥离方案。技校从企业剥离出来以后,应逐步发展壮大自己,千方百计构筑好职业技能培训主阵地,同时利用各种政策优势,发挥多种功能,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质量,增加部分经济收入,解决部分办学经费。但技校的工作目标应放在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更应注重社会效益,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能力,不能加重培训对象的过重负担。技校办学经费与企业断奶以后,政府应给予支持,技校的经费支出应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统计安排,解决多年来技校办学投入少的问题。

二、技校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制等多种原因,技校的发展目前已步入低谷期。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技校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机制都很不适应。市场竞争意识在一部分技校中还没有真正确立;生源危机的困扰,部分技校面临停办或夭折的危险;培训质量及培训标准达不到人才市场变化的要求;企业经济不景气,下岗人员增多,失业率提高,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就业难必然制约技校的正常发展。以上这些问题是目前技校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1.生源枯竭问题。目前制约技校发展的因素诸多,关键在于生源不足。技校生源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相关的条块搞生源封锁。技校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同等重要,应当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技校除了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社会地位,增强对生源的吸引力之外,政府应当干预条条保护主义,建立起普教与职教公平竞争的机制。

2.提高培训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技校只具备培训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资格和条件,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很不适应。企业目前不但要有初、中级技术人才,而且更迫切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如果技校没有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资格和条件,就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中对高级职业技能技术人才的要求,就无法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职业教育生源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无公平竞争的机制,但技校竞争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创建高级技术学校,为人才市场培养更多高级技术人才。

3.有效解决出口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技校的主要任务是定向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在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企业用工自主,人才合理流动,技校的非定向培养必将逐步取代定向培训,技校生毕后生的就业问题即出口问题不解决,技校的生源、技校的生存和发展都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技校应积极主动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部门要为技校进入劳动力市提供优质的服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为技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
21世纪,改革与发展必将成为技工教育的重大课题。立足当前形势,展望未来走势,笔者认为技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确立直接为劳动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

面向劳动力市场,直接为就业服务,是市场经济对技工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转变过程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完善,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转变到为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从为国内市场服务,转变为面向国内、国外两个统一的大市场服务;三是从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变为直接为劳动就业服务,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劳动力市场竞争,是劳动者个体职业素质的竞争。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技工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成败和办学效益。因此,技工学校实质上也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主体。

二、坚持“双效益”并重的办学方针

技工学校的发展要步入良性循环,就必须彻底摒弃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以上规模、扩大招生能力为主要手段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而代之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主要依靠上水平、上质量,提高内涵,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质量是技工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其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技工学校永恒的主题。技工学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持续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两个效益并重的办学思想,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在抓质量、上水平、练内功、出特品、创名牌方面下大功夫,以质量求效益,以效益保发展。

三、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技能培养由突出某一岗位单项技能,向适应某一岗位群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发展。技校教育由技术教育向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对技术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技术素质和知识水平。用发展的眼光看,将来的技术工人也应懂设计、懂管理、会看图、会安装、会操作、会维修、会革新,具备综合技能素质。与之相适应,未来技工学校教育也必然由培养技术工人为主,扩展为包括设计、管理、服务在内的内涵更为广泛的技术教育。

从目前技校毕业生择业形势看,只具备适合某一工种岗位的单项技能者,即专能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就业困难。而具备厚基础、宽专业、群集式的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因此,技工学校的技能培养应该以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此外,还应对学生开展以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思想教育、择业观念教育和生存教育,使学生学会就业,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发展,成为知识面广,能力宽裕,适应多种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大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的电教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从而带来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由统一大纲、统一要求向满足企业特殊需求的多样化方向发展,使用统编教材课程相对减少,使用自编讲义的课程相对增多。

可以预见,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可能使技工教育完全摆脱传统班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的口授和板书可能被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感染力的声像教材所替代。在专业课教学中,有可能完全摒弃沿用多年统编教材,而代之以追踪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用微机编辑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自编教材或讲义,以增强专业适用性。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具体要求编写专门教材,以增强岗位的适应能力。在实习教学中,要彻底打破照搬普教的学科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一体化”、“双元制”、“模块式”等多种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培训模式,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办学目的。

五、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

形成对市场需求变化快速灵活的反应机制和调控机制,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

学校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首先表现为办学功能的延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要自主招生,自主办学,形成集职业需求预测,专业确定、课程设置、招收新生、选聘教师、组织教学、技能鉴定、就业指导、就业服务、跟踪调查、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循环式信息传递系统和动态调整系统,以保证办学活动与市场的准确接轨。

其次表现为围绕建立新型办学机制进行内部改革,主要包括建立市场预测和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在人、财、物诸方面给予必要保证。搬掉铁交椅,端掉铁饭碗,推行干部聘任制、教师聘用制、全员合同制,形成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形成优劳优酬的利益机制。从社会上聘用新设工种的专业课教师,形成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通过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来保证快速反应的办学机制。

六、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看,通过市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政府办学、行业办学、企业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其中包括个体办学、股份办学、合作办学)在内的多种类型、多元主体办学格局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技工学校自身发展看,有两种办学形式最具发展潜力。一种是以强强联合、资产重组、优势互补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办学,以其在规模、设施、师资、质量、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称雄一方,独领风骚。另一种是“小型巨人”,以小而专、小而特为主要特征的特色学校,凭借其在区位、专业、师资、就业、办学机制等某一两个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形成一枝独秀。

七、形成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在搞好技工教育的同时,发挥综合培训和现有场地的功能,开展一些大专、中专等学校教育,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开办多种类型的长短期技能培训班,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多功能办学模式。

八、构筑新的评价体系

技工学校教育质量、办学业绩效果的评价标准,将由传统的自我评价和业内评价为主,向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培养对象评价为主的方向转变。社会认可,用人单位欢迎,学生满意,以及就业率,成才率和创业率将是评价办学优劣的核心内容。

从技工学校进入市场的要求看,技校所培养的学生,只有在规格、层次、数量、技能、素质结构等方面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自身发展,而依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则是技校进入市场的切人点。教育评价是技工学校办学的指挥棒,对其发展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为适应技工学校全面进入市场的前瞻性要求,在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必须重视社会评价方面的内容,将社会认可、企业欢迎、学员满意、就业率、成才率、创业率等内容作为评价的关键性条目加以明确,并分解细化可测评的指标体系,加大分值的权重系数,以求正确反映其在办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九、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技校师资的素质要求向高学历、高技能的

“一体化”和“双师型”的方向发展,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或较有影响的职教专家,将成为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标志。技校以社会人才为师资来源,并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任教,是尽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由于历史原因,技校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在国家重点技校评估细则中,要求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中等职业学校以上学历,这个达标要求确定偏低。从技工教育发展的近期目标看,无论文化基础课教师,还是实习指导教师均应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水平,重点技校中获硕士学位的教师应占到一定比例。

技工教育的实用性特点,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特点,决定了技校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一体化”教师,既懂教学又具有专业特长的“双师型”教师,是技工学校上水平、上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措施。

技工学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除了对现有人员的培养提高外,还应大力进行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一是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改善技校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缺少实际经验,操作能力差的状况;二是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广开才路,面向社会择优招聘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师资源。

十、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技工学校的办学层次上移,由初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向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转变,由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为主,向培养高中级技能人才并重转变,并通过多种形式与职业技术学院相衔接,为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发展创造条件。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体系结构的重大举措。在此过程中,技工学校要抓住机遇,主动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沟通,依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制、所设专业以及对口招生有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考试科目的教学工作,为技校毕业生继续深造打通渠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