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红高粱》的 生命意识

如题所述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作品,特别是《红高粱》这部代表作,以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而著称。在这部作品中,莫言通过描绘一幕幕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首先,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例如,“我奶奶”在出嫁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但她凭借坚强和果敢,闯过了许多难关,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罗汉大叔在面临酷刑时,虽然自知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并不绝望,依然以自己的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英雄气概被后人传为佳话。这些角色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生欲望和为了生存而不惜一切的决心。
其次,作品中的植物也有着生命意识。在莫言的笔下,红高粱不仅是农作物,更是有着生命质感的存在。它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有喜怒哀乐,会“肃然默立”、“感情激荡”,会向苍天呼吁。这些植物与“我爷爷”、“我奶奶”已经融为一体,山川河流、蓝天白云、风雨雷电都是通灵的,它们都有感觉有感情。这种将植物赋予生命意识的写法,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最后,作品中的死亡也被描绘得自然且充满生命意识。例如,在罗汉大叔被活剥皮的场景中,莫言将死亡过程本身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把生命结束的瞬间无限拉长,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价值。这种描写并不代表作者受过或者执行过类似的经历,而是通过艺术想象虚构出的真实,其目的正是为了展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生命感觉和生命存在状态本身,即生命本身。
总之,莫言的《红高粱》以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而著称,通过描绘人物、植物和死亡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这种生命意识不仅是对莫言自身经历的总结和表达,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8
用东北乡的红高粱来比喻东北乡人的人情豪放,血性,刚勇和饱满的生命力!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红高粱》既是“寻根文学”的终结,也是“新时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的起源。其中透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物的历史边缘性都给新时期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强烈的生命意识:
(1)红高粱是有爱恨情仇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山川草木、清风白云甚至溺尿都是有生命质感的。《红高粱家族》中,“我奶奶”从出嫁的那天起似乎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然而她却凭着坚强和果敢闯了过来,从而获得新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罗汉大叔面临酷刑自知没有生存的希望却并不绝望,依然以自己的忍耐力与极刑斗争到底,他的英雄气概被后人传为佳话;“我爷爷”率领的非正规军队虽然抗日失败了,他的率性和他的辉煌业绩却被载入史册传为佳话,“使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这里,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和是非观念失灵了,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有强盛的生命力量的震撼之美。(2)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植物是有灵性有感觉的却是童话神话里和寓言中才有的事。然而在莫言笔下,植物的灵性和感觉却是那么的自然,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红高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有喜怒哀乐,也会“肃然默立”、“感情激荡”,“向苍天呼吁”,它们同扎根于故乡的黑土地,已经与“我爷爷”、“我奶奶”融为一体,山川河流、蓝天白云、风雨雷电都是通灵的有感觉有感情的,河水也会愤怒从而给人施加惩罚,也会因悲哀而呜咽。(3)死亡皆自然。文中对罗汉大叔被活剥皮的过程写到极致,将生命结束的瞬间无限拉长,把死亡过程本身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描写酷刑并不一定代表作者受过或者执行过,而是靠着艺术想象虚构出的真实,其目的却是为了展示在极端情况下人的生命感觉和生命存在状态本身即生命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死亡的意义。在这里,莫言将人置于生命的临界点上加以考察,即将死亡“降格”到“物质——肉体”层面,“为肉体恢复名誉”,将“一切高级的、精神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是对传统文学“死亡禁忌”的反拨,是对民间死亡观念的文学表现。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众生在成为中华儿女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魂。莫言小说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些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英雄式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普通的人群。他们粗鲁、顽愚,与正统的文明沾不上边,往往还带有破坏性,然而正是这些不开化的非正统历史的边缘人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