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会不会越来越少

如题所述

不会。
地球的水一滴也不会少,有的地方水位下降肯定有水位上升的地方。地球的水资源被大气层笼罩。水分被太阳蒸发后,会凝聚成雨回到地球。
所以说地球的一切资源都在地球上,除非人类自己把地球的资源撒向太空。
会少的只是人类饮用水,其实大都是人为造成饮用水的减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第八讲地球上的水(一)

【本讲内容】

1..水资源与水循环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海水性质和运动.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5..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上航行等方面的影响。

【复习要点】

第一课时

一、水资源与水循环

一水资源

⒈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⑴.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

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⑵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①大气降水——特点是河流流量峰值与雨季同时,比如我国季风区内的河流

②冰川补给——特点是河流流量峰值与夏季同时,比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

③融雪补给——特点是河流在春季出现小峰值,比如我国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其中的春汛就是季节性融雪的补给形成。

④湖泊补给——削峰补枯,按照高补低的基本原则来判断

⑤地下水补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年内平稳,没有峰值。

二河流的水文特征

⒈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⑴概念: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是从河水结构、变化等入手。

⑵包括内容: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⑶影响因素:

①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②水位(汛期):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

③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④结冰期: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低温时间越长,则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_。

⑤流速(水能):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⒉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技巧: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具体判读步骤如下:

①.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方法,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②.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③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纵坐标中流量数据(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④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的变化幅度,可以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⒊等潜水位线的判读:

①等潜水位线是指某地潜水面的海拔高度。

②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随地势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高时,潜水位低,阴雨天、气温低时,潜水位高。

③判断潜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与该地的等潜水位线的海拔高度之差为该地潜水的埋藏探度。

④判读潜水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数值大,潜水位高,对应地的地势也高;数值小,潜水位低,对应地的地势也低。右图中的河水自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补给河流。 b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补给潜水.(箭头表示潜水流向,垂直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

2、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1)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2)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我国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西欧地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地表径流量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增加地面径流

④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

⑤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围湖造田: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⒋水资源问题

⑴水资源缺

①水资源的稀缺,因为地球上水的总量一定,饮用淡水的总量则更少,随着利用和不合理浪费越来越剧烈,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明显。水资源缺乏可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

②资源性缺水,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如京津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水质性缺水是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性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尽管水量丰富,身在水乡,由于河道水体受污染、冬春枯水期又受咸潮影响,清洁水源严重不足,因此节约用水、珍惜和保护好水资源已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③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目前看来最有前景的解决办法是开发利用某些不可用水。比如海水淡化,地下水的开发和采集,以及两极冰川的利用等。另外,号召人们解决用水和重复利用也是一个办法。此外还有就是防止水污染,水污染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

④有些同学在回答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时会用南水北调来代替跨流域调水,这是错误的,南水北调只是跨流域调水的一个实例,我们还可以有多个跨流域调水工程用来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二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重力能

三水循环分类

⒈水循环类型

⑴海陆间循环----海陆之间

⑵海上内循环----海洋上

⑶陆地内循环-------陆地上

⒉判断水循环类型的方法:①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②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③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四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组成。

(1)蒸发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水汽输送、降水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3)下渗与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等因素有关。

(4)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五.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在实际生活中,人类可以利用水循环规律,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例如,在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等拦蓄洪水,可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修梯田平整土地等能增加下渗,增加土壤水分,也可加大蒸发。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2)人类活动如果忽视了水循环规律,不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如大面积地滥伐森林,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过度抽取地下水,就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后果;围湖造田不仅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三.人类对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1)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输送。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可以施加某些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水循环的规律,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问分布,化害为利。例如,一个地区修建水库、引水灌慨;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如引滦入津工程)等都属于这种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例子。

(2)不合理利用:人类活动如果忽视了该地区水循环的规律,不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如大面积地滥伐森林,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过度抽取地下水,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例如、l998年夏长江流域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一是气候异常变化,二是人类活动大面积毁坏森林和大面积围湖造田(如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所造成的。我们要接受这个教训,大面积植树造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例题解析】

1.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伏尔加河流域整体上纬度偏高(45°N~60°N),气温偏低,蒸发较弱;流域西部降水受西风带影响;该河注入里海(最大的内陆湖),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东欧平原的地势起伏不是伏尔加河影响形成的;该河注入里海,对里海的水热平衡起到巨大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C项正确。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海陆风 B.长江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

A.① B.④ C.⑤ D.⑥

4.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是联系海陆之间的主要纽带

③它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但它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它对地表太阳能可起到传输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2.C 3.C4.A

【解析】2.从上图的水循环图可以看出,①是由海洋吹向陆地,实现这一功能的是我国的夏季风,只有在夏季时,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所以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故选C。3.南水北调是将南方长江干支流的水调到北方,也就是对地表径流施加了影响,在上图中只有⑤表示的是地表径流,故选C。4.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是联系海陆之间的主要纽带;水循环可以通过流水作用的冲积或侵蚀,塑造地表形态;对地表太阳能可起到传输作用,可以吸收和转化的作用,故选A。

.(2016·新课标1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6.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7.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5、D 6、B 7、C

【解析】5、通过简图可发现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故该雨水花园地下部分含水量变化很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生长,必须保持土壤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可达到此目的。

6、雨水下渗后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直到过滤作用,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的作用。B正确。7、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故C正确。

国家地理频道“探寻欧洲河流”摄制组到欧洲采访,历时一年,绘制出欧洲四条河流年相对流量变化示意图(如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河流流量变化受气温影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①②③④四条河流依次位于(  )A.欧洲北部、欧洲东部、欧洲南部、欧洲西部B.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欧洲南部、欧洲东部C.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区、欧洲北部、欧洲西部D.欧洲东部、欧洲北部、欧洲西部、阿尔卑斯山区

【答案】8.B9.C

【解析】8.欧洲的降水主要受西风的影响,图②中夏季流量大,是因为有冰雪融水补给,受气温的影响;图3中春季流量大,是因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受气温的影响大;而图①中冬季流量大,是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图④中流量变化小,是因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故选B。9.图①中河流冬季流量大,夏季流量小,位于地中海气候区,位于欧洲南部;图②夏季流量大,有冰雪融水补给,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图③中春季流量大,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位于欧洲北部;图④中全年流量变化较小,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区,位于欧洲西部。故选C。

10.下图表示重庆附近长江某水文站的气温降水状况及该江段补给类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所示的补给类型为()

A.地下水补给 B.降雨补给 C.冰雪融水补给 D.湖水补给

2.导致②类型补给春多夏少的主要因素是()

A.春季增温快,冬季积雪多 B.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C.春季多风,流域内多地形雨 D.夏季单一暖气流控制,少锋面雨

【答案】1.B 2.A

【解析】1:①的补给量和降水量一致,是降雨补给。②在春夏季节补给,是冰雪融水补给,③比较稳定,是地下水补给。2:春季增温快,冬季积雪多,夏季积雪减少,补给量减少。

11.下面左图为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该地沿海某流域地下水等水位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水循环的类型,结合图示说出水循环的意义。

(2)结合图示水循环环节,分析说明C海区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3)分析右图等水位线特征说明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4分)

(4)与10年前相比,右图中的地下水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地下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解析】

(1)由图可知;图中的水循环是在海洋与陆地之间进行的,故图中水循环的类型为海陆间大循环。水循环的意义要从维持水量平衡;缓解热量收支不均;促进陆地水体的更新;塑造地表形态来分析。

(2)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要从沿海大陆架、洋流、温带海区、入海径流的角度来分析。而题目要求从水循环的环节来进行说明。由图可知使得该海区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有关。入海径流从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3)图中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北向西南流。而地下水的流向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指向低值,故图中地下水向两侧流,故图中应该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4)图中实线为1-10年的等水位线,而虚线为2-10年后的等潜水位线,由图可知虚线值较实线值要大,故地下水位线升高。而地下水是由地表水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能是自然原因:近年来降水增加;也有可能是人为原因:植树造林导致植被覆盖率增加。

第2个回答  2020-09-18

两个问题:

1、地球上这么多人,这么多动物、植物,每天得吸收多少水分?那么水不会越来越少,直到枯竭?2、在者每天都有人制造出许多垃圾,万物的生长,枯竭死亡,到最后都成为地球的垃圾,那么地球最后是不是负重累累?

首先来说说地球上的水会不会少的问题,可以清晰地告诉大家,地球上的水是不会减少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目前太阳系太空上的所有物质,都是太阳历来通过超高温燃烧的手段,源源不断释放出来的尘粒流物质聚集而形成的,可统称为自然定体物质。自然定体物质主要含有:二氧化碳、水、氮和有毒物质四种化学元素。因而,在自然定体物质之中,都含有一定比例水物质的存在,只不过或是固态或是液态或是气态的形式存在。

我们的地球,是由太空自然定体物质,经约45亿年不断积累所形成现阶段的结果,并在地球处于太阳系特定位置环境下,水的比例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只能会在地球水圈循环系统中发生液态、固态或气态的循环变化。

再来讲讲地球质量会不会增加的问题,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地球的质量是会持续扩大的。因为依据相关天文科学家预测表明,在地球上,每天都会有来自太空的各类物质,约3千吨的太空垃圾随机跑进地球大气层中来,并以自然坠落、下雨或下雪的方式被带进到地表上,地球每过一百年,其直径都会有约为3米的增长现象。由此可见,地球的质量是在不断地扩大着的。

地球作为一个系统,任何增加和减少都在系统内部发生,地球质量在短期内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但是地球在刚刚诞生的时候,遭遇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可以说只有这样才会对质量产生干扰。要让地球质量发生变化,除了大质量天体撞击外,还有慢性变化的影响,比如太阳风。

美国宇航局已经发现,在太阳风的干扰下,火星的大气开始丢失,日积月累下去达到十多亿年,火星终于撑不住了,大气丢失导致了海洋蒸发,质量都进入了宇宙空间,但这些质量对于火星球体而言是微乎其微的。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地球上的水可能会减少,但并不是我们可预见未来所能看到的,这个过程至少要十多亿年以上的时间。

火星的命运也告诉我们,地球可能是下一个太阳风的受害者,太阳风的侵蚀导致了大气丢失,进一步加剧表面液态水蒸发。而地球上的水可能不会增加,因此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除非有地外天体的水分加入,不然地球上的水分如何增加?但水分是可能减少的,只不过这个时间要非常漫长,不是我们所担忧的。

如果你觉得这是个问题,那就是杞人忧天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的质量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增加和丢失,水也不会减少,干旱和降雨都是系统内部的质量转移,不会影响到地球的质量。就像厄尔尼诺现象,隔着大洋一边是干旱,一边是洪涝,但并不影响系统总质量。

水还是那些水,只是存在各种生物植物体内,当这些生物植物(包括人)死后,所有的水将回归大自然。至于地球质量是否会增加,比如原来地球总共只有一百个生物,后来多了一百个,那肯定是增加了,但是房子桥梁等建筑的增加不会增加地球质量,因为那些建筑的材料原本就来自地球本身,他们只是换了一副面孔存在而已~

PS: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图片来源网络)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关于地球水的来源有许多各不相同的认识,各有各的道理,但真相究竟如何,还有待于科学家们收集更多的客观证据,以揭开这个谜。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然而,地球上的水从哪儿来,却始终是未解之谜。近日,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问题又有新发现。

《自然》杂志载文称,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塔吉胥湖陨石和地球地幔岩石样品的同位素分析显示,水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此前预期的要晚很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驳了此前很多科学家所持有的“水是地球形成阶段时期由陨石表面的冰层转变而来”的说法。

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博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水起到了化学反应剂和润滑剂的作用,直接促进了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地球上水的起源和形成时间,决定了地球演化的方向和生命起源的时间。

那么,地球上的水,到底从哪儿来?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外源说”和“内源说”。不过,“两种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郑永春说。

地球上的水是彗星小行星“撞”出来的?

所谓“外源说”,顾名思义,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地球外部。而外来水源的候选者之一便是彗星和富含水的小行星。

郑永春介绍,被誉为“脏雪球”的彗星,其成分是水和星际尘埃,彗星撞击地球会带来大量的水。而有些富含水的小行星降落到地球上成为陨石,也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为0.5%—5%,有的可达10%以上,其中碳质球粒陨石含水更多。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陨石,大约占所有陨石总数的86%。正因如此,一些科学家认为,正是彗星和小行星等地外天体撞击地球时,将其中冰封的水资源带入地球环境中。

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慧星水的化学成分与地球水并不匹配。此外,上述德国明斯特大学科学家认为,既然陨石是在地球形成阶段就已经降落到地球的,那么应该在地球的地幔中留下相应的化学痕迹。如果水确实是在这一阶段由陨石带到地球上的,那么地幔中的同位素水平和陨石中的同位素水平应该相同,而当他们将不列颠哥伦比亚塔吉胥湖的陨石中钌同位素及地球地幔中钌同位素进行对比分析后却发现,两者的同位素水平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据此,德国明斯特大学科学家表示,这证明,如果水确实是由彗星或小行星带到地球上的,则其来到地球上的时间并不是地球的形成期,而是地球演化到形成地壳和地幔之后的时期。但并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即水最开始其实是星际尘埃的组成部分,而地球则正是由星际尘埃所组成的。

此外,郑永春表示,且不论这个撞击的时间节点,单说地球表面要想形成现今的水储量得需要多少陨石?如果光有陨石而缺乏把其中的水释放出来的地球物理化学作用,陨石中的水又怎样变成液态水?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吹”出来的?

外来水源的另一个候选者是太阳风。太阳风是指从太阳日冕向行星际空间辐射的连续的等离子体粒子流,是典型的电离原子,由大约90%的质子(氢核)、7%的α粒子(氦核)和极少量其他元素的原子核组成。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科学家是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氢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宇宙水”。然后,这种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

更重要的是,地球水中的氢与氚含量之比为6700:1,这与太阳表面的氢氚比也是十分接近的。因此托维利认为,这可以充分说明地球水来自太阳风。但太阳风形成的水是如此之少,在地球45亿年生命史中,也不过形成了67.5亿吨水,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包括液态水、固态冰雪和气态水汽)1.3860×1010亿吨相比,不过九牛一毛。

地球上的水是“娘胎”里带的?

与外源说相对的是自源说,自源说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于地球本身。郑永春说,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气体和尘埃经过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凝聚后的这些星子继续聚集形成行星的胚胎,然后进一步增大生长而形成原始地球。

地球起源时,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就含有水。在地球形成时温度很高,水或在高压下存在于地壳、地幔中,或以气态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地球大气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浆中的水也随着火山爆发和地质活动不断释放到大气、降落到地表。汇集到地表低洼处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

地球内部蕴含的水量是巨大的。地下深处的岩浆中含有丰富的水。有人根据地球深处岩浆的数量推测,在地球存在的45亿年内,深部岩浆释放的水量可达现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地球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其内部曾包含有非常丰富的氢元素,它们后来与地幔中的氧发生了反应并最终形成了水。

为何只有地球上有液态水?

地球科学家倾向于认为,地球上的水来源于地球自身演化过程中的岩浆水等,天文学家更倾向于是彗星等撞击地球带来的水。目前两种观点谁都没有说服谁。郑永春表示:“可能两方面的来源都有,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谁是主要来源,还很难下结论,需要更多的证据。”

“很多人似乎觉得太空中的水很稀少,实际上水在太阳系中非常丰富。”郑永春说,例如我们的临近行星——火星,已经在其表面发现了很多干涸的河床、湖泊、三角洲、冲积扇等,这说明火星表面曾经有大量的水。现在科学家也相信,火星地下和两极可能藏有很多水。此外,一些小行星、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的天体上也有大量的水存在。而在柯伊伯带以外的奥尔特云更是分布着大量的彗星,这些彗星大部分就由水组成。

既然太阳系中并不缺水,为何只有地球有液态水?郑永春表示,液态水能否存在的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由于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因此水才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所以水出现在地球上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现象。

地球水的“第四种形态”

地球上的水绝大多数其实并不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冰、水、气3种形式存在。水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形式异乎寻常——那就是封存在岩石中的水。

可以说,这些岩石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它的含水量至少与地球上所有河流、海洋和冰川中的水量加起来一样多,或许还是海洋水量的4倍、6倍或10倍。但它们一直被深埋在我们脚下410千米处。

这种奇特的“第四种形态”的水,还可能隐匿在你家的厨房中。如果你家厨房的绿石灶台是用蛇纹石做成的,假设一块蛇纹石的灶台面板重约90千克,在这块石头中,就有约10千克会是水,即石头中可能融入了10升水。但是,这种融合并不像把鸡蛋搅在稀面糊中那样,而是水融进矿石的每个分子中,即裹在构成蛇纹石的镁、硅和氧原子的点阵结构中。几乎地下410千米深处的矿石大都以这样的方式融进了水——在410千米厚的岩石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重力,以及约1093.33摄氏度高温加热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氢原子会离开水分子,留下一个羟基,而这个氢原子会融入矿石分子。科学家把这种融入水的矿石称为“水合矿物质”,即“水岩”。

可以这样形象地解释: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某种矿石的确将水吸入其分子结构中,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而水分子进入矿石就会分解,分解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羟基。所以矿石中绝对有水。

而且科学家至少从3方面得出了结论:水岩确实比没有水合状态时更柔韧,更易变形;科学家能用红外线分光镜测量出矿石分子结构中的水分子;最重要的是,当矿石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以适当的方式被去除时,氢原子和羟基就会从矿石中脱离,以水的形式从矿石中流出。

科学家认为,这种水岩遍布地下400—650千米的深处,厚达240千米,比地球表面的水层还要厚。即使这种矿石的含水量只有1%,其水量也很大,实际上已相当于地球海洋水量的几倍。

第4个回答  2020-09-18

大伙都知道,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面积都由水覆盖。尽管这些水看起来非常的多,但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淡水却非常稀少。

我们先来了了解一下,地球是如何诞生的,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首先小编要告诉大家,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表面都是干的,没有一滴水分。是不是有很多人被惊到了?

地球的故事是这样展开的,我们先从太阳系说起,起初太阳系是由一大团尘埃和气体相互摩擦/碰撞而成的。紧密聚集的气体在中心点燃后形成了起初的太阳,这个年轻又不稳定的恒星释放强烈的太阳风,一段时间后,这些带电的粒子把周围其他的气团向外推,推的越来越远,只留下固态的粒子。而这些被推开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小的形成岩石块,大点的形成小行星,这就是起初行星及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起初由于太阳系非常的热,水没有办法形成冰,而逐渐太这些尘埃被太阳越推越远后,水慢慢的凝结成了冰。所以太阳系的水起初的都是结冰的状态。而地球起初也是没有水。

我们都知道地球的水并不是过去千万年中我们制造出来的,那么水一定是从其他地方流过来的,可能是借着流行、彗星,或者其他的太阳系的物体而来。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目前较为科学的解释是,地球上的水极有可能是由一种名为“碳质球粒陨石”的一种陨石带到地球上来的,从他们的名字中就能得知他们带有很多的碳元素,他们之所以带有水,是应为他们是太阳的雪线外想成的(距离太阳比较远)。这些证据表明这些撞上地球的陨石是我们冰川、云朵、河流和海洋的来源。也正是因此他让我们的星球变成如此美丽的蓝色星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