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陈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有什么区别?谢谢!

如题所述

  吴式太极拳(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吴鉴泉先生所传为例)源于杨式太极拳小架(以杨少侯先生所传为例,俗称“小架”),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但是今天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以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杨澄甫先生所传为例,俗称“大架”)已经与今天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拳架(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陈发科先生所传的陈式太极拳为例)有了明显区别,简要而言: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zNjg5Mg==.html(陈正雷演练)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视频:http://v.ku6.com/show/DtF24tmA0qcPzVMu.html(吴英华演练)

  如果想具体了解,可以看看陈式、吴式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关于吴氏太极拳: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c12c70100khf4.html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56 优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2
陈家太极拳:
陈式第一路拳特点:

①缠丝劲明显;
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
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
④快慢相间;
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第二路拳特点:
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
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
吴家太极拳:
①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国际比赛而制定54式套路。
②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中国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③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香港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④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⑤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⑥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