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什么?

如题所述


1 “人和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即心脏。梵语hr!d 或 hr!daya 之意译,音译作汗栗驮、肝栗大、干栗多、干栗陀多、讫利驮耶、纥哩陀耶、纥哩娜耶、纥伐耶。或译作肉团心、真实心、坚实心。原语乃具有心、精神、心脏等义之中性名词。

2 “中医学名词。为五藏之一。根据藏象、经络学说,心的功能是:①心主血脉。心与血脉有密切关系,血液循脉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②心藏神。‘神’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因此,心的含义中还包含脑的功能。并认为‘心主血脉’与‘藏神’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 。”

3 与“物”相对,指精神的东西。

4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4.1 梵语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又作心法、心事。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量(缘虑)之作用者。(一)指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物质)、身(肉体)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等四蕴。(二)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六识或八识而言。(三)对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为同物之异名,然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之根本体,故亦称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对此,前六识称为‘识’,即了别、认识作用;第七末那识称为‘意’,即思惟作用。将心之主体与从属作用分开时,前者称心王,后者称为心所。上记之六识或八识即为心王,心所乃指随之而生起者,亦即细微之精神作用。此外,佛教对于心与物之存在,乃主张心与物为相辅相成之关系,不论任何一方皆不能单独存在,故佛教既非唯心论,亦非唯物论,而系一种空无自性论,称为色心不二。然自实践之方法而言,则佛教特别强调心之主体性,故每被视为唯心论。(参阅‘心意识’1407)

4.2 从各种情形所作有关心之分类有:真心(本来清净之心,即自性清净心)与妄心(烦恼污染之心);相应心(与烦恼相应之心)与不相应心;定心(静止妄念杂想之统一心、修定善之心)与散心(散乱心、修散善之心)等二心。或贪、嗔、痴等三心。或贪心、嗔心、痴心、等心(三毒之心并起)等四心;及肉团心(心脏)、缘虑心(取对象加以思考之心;共通于八识)、集起心(阿赖耶识)、坚实心等四心。或卒尔心(始对外境所起之心)、寻求心(欲知之心)、决定心(决断之心)、染净心(生染污、清净念之心)、等流心(持续念念相续而前后无异之心)等五心。即意识触对外境时,顺次而起之五心。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所谓八心(善心次第成熟过程之八心),即:种子心、芽种心、疱种心、叶种心、敷华心、成果心、受用种子心与婴童心等。又据大日经卷一之分类,瑜伽行者之心相可分成贪心等六十心

心灵自由是所有人的渴望,大多数人的心灵都不自由(谁认识几个心灵自由的人?)
要得到心灵自由非常难!

1)要有获得心灵自由的坚定信念。
有人不敢,有人不能,还有很多人不考虑这个问题。

2)认清自己所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缺陷。
反叛传统文化的缺陷,需要无畏的气概,这种气概不是人人都有的。

3)反叛行为的开始实施才是心灵获得自由的开始。

4)自由的代价是巨大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承受起的。

5)反叛的行为未必能获胜,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否超越精神的苦难,这些都是人生的大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篇关于“心”的文章:

(作者:螺闹耳朵)

《心的感受》

思念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感恩是心灵闪亮的源泉

感激能代表发自内心的泪水

感动是一颗心触动了另一颗心

留恋只有在心中才能永远

牵挂不在于人而在于心

担忧是在流露真情

心乱仍需心去理顺

惋惜是用心在往回看

同情能让世界更温暖

惭愧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后悔总让人觉得心酸

心酸总能引起共鸣

伤心是最难痊愈的

难过只是一个过程

痛苦才是在心底淌血

孤独是一个人的时候

寂寞是一颗心的时刻

委屈是最难让人理解的

不满会激发潜能

怨恨只是把偏见放大

恼怒是祸害的根源

恐惧能使人心跳加速

疲惫是刚休息完的人才可能体会

厌倦需要时间

空虚是最难填补的空缺

悲哀绝对可以凝聚为泪水

失落只有原先在高处才会发生

盼望是很强的心灵感应

嫉妒可以造成毁灭

羡慕能让人感受美

荣幸是心灵对人生的感谢

吃惊也可以在意料之内

刺激犹如阳光是不可或缺的

兴奋也能使人心跳加速

激动会有两种结果

快乐仅仅取决于内心

踏实是心灵最好的安慰

满足有时是快乐的源泉有时是可悲的开始

充实应该成为我们时刻的目标

紧张的原因很多

轻松是紧张与紧张之间的过渡

喜爱全由心发

佩服能显出一个人的睿智

敬佩能总是让人的心感受到阳光

爱慕为爱情埋下了火种
代表事物的中点,或重要位置,如中心,重心

菩提心可从「心」跟「菩提」来解释。「菩提」是「觉」,「觉悟」之义;心就是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部份之一。心分为心与心所,心是能知本空,心所是所知,我们所知是依所见分别而有。对外境产生分别而加以执取即是执著,这即是心。所以「分别」也是心的特性之一。这里所谓的心,是未经提炼的,也就是世俗的心,所以才有种种分别、取舍、执著。

心的本质或称自性是空的,因为你我都找不到心的颜色,心的实质大小。它看不见、摸不著,没有大小、没有颜色。因为我们无法找出任何代表心的东西,所以说心的本质是空。但是,心若只是空便落于无知,我们还有知觉的能力,这就是心的能知。能知本身,是没有分别能力的。举个例子:以一个茶杯对婴儿来说,虽婴儿看到这个东西,但是他缺乏经验不晓得这是什么,也不加以执取,所以这个东西对他而言便无作用。杯子对各位能产生意义和作用,就是由于我们的所知,而修行所要清净的就是所知障。

  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有佛性所以才能够成佛;好比芝麻内含油脂,所以才能提炼出芝麻油;相反的,一堆砂,怎么也提炼不出油来。如果我们没有佛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佛;之所以修行能成佛,是因为本具佛性;然而众生的佛性暂时为无明尘垢所覆盖,所以要「拨迷归觉」。觉什么呢?觉悟我们本来具足的智慧,也就是佛性。我们今天对事物会产生分别、贪执、爱恶、取舍,都是来自我们的所知、分别心的作用;如果所知灭,分别心、执取心也就一并消灭,觉悟的本身就一并显现出来。「空」只是心的特性而已,菩提心意思就是正等正觉的觉悟,成佛的心。它并不是佛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7
一人能感受自己活着的见证,一个世界上最能藏东西的地方,一个能放进最爱的人的地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8-17
良知、心脏
第3个回答  2015-08-17
心是跳动的活物
第4个回答  2015-08-17
心是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