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是谁写的

如题所述

作者唐朝的林杰,唐代诗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十七岁卒。《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⑴
【唐】 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⑵,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⑶。

【注释】

⑴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⑵ 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⑶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译文】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

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

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作者简介】

林杰,唐代诗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十七岁卒。《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7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