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得无……乎”在哪篇文章中国学过?

如题所述

《岳阳楼记》

原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扩展资料: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2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翻译: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2、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翻译:现在国家只怕是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流散在民间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翻译: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翻译:(您)每天的饮食大概没有减少吧?
5、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翻译:成名反复思量,(心想)只怕是(岂不是、莫非是)给我指点捕捉虫(蟋蟀)的地点吧?

6、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翻译: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2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3、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4、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大概没有减少吧?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现在国家只怕是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流散在民间吧?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成名反复思量,(心想)只怕是(岂不是、莫非是)给我指点捕捉虫(蟋蟀)的地点吧?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大堂之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灭亡很久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9、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这些人恐怕不免穷困吧?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11、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