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补语 大一新生论文

现代汉语补语 大一新生论文

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的补语,有的直接加在中心语之后,有的要用“得”字;由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的补语都是和中心语直接组合的。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说明事物的状态等。下面以语义类别为纲谈补语的构成。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结果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照〈亮〉、走〈近〉、抬〈高〉、睁〈大〉、晒〈干〉、安排〈好〉、弄〈明白〉、洗〈干净〉、说〈清楚〉(形容)
听〈懂〉、看〈穿〉、走〈散〉、写〈完〉、打〈死〉(动)
结果补语在结构上同中心语结合得很紧,其间不能加进别的成分,成为一个结合得像词一样的中补短语,以致动态助词“了、过”只能加在补语后面。从补语的语义指向看,却不都是指向它的中心语的,有的是指向主语或宾语。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他们学会了开车。(会了的是他们,指向主语)
他们说服了我们。(服了的是我们,指向宾语)
他们干完了活儿。(完了的是“干”这个动作,指向谓语中心)
这三句分别代表三种语义指向,这三种语义关系可以从下面三个变换形式看出来:
“他们学会了开车。”的变换式是:他们学开车。他们会了。(指向主语“他们”)
“他们说服了我们。”的变换式是:他们说我们。我们服了。(指向宾语我们)
“他们干完了活儿。”的变换式是:他们干活儿。干完了。(指向动作)
上述分析,只说明常见的情况,实际的句子还要复杂。有些句子的核心动词跟宾语不一定能联系上,例如“妞妞哭红了眼睛。”的“哭”是不及物动词,不能与宾语“眼睛”有语义语法关系,而与主语有密切关系;结果补语“红”与主语“妞妞”不发生关系,而和宾语“眼睛”有密切语义关系。句子表达的意义是:“妞妞哭+眼睛红”,以至于不带上补语,动词就不能带宾语。例子还有很多:
奶奶挺直了腰板——奶奶挺+腰板直
小红快吃,别饿坏了身子。——第二分句意义为:不要“小红饿+身子坏”
2.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主要是形容词,也可能用某些能前加“很”的动词。例如:
好得〈很〉、热得〈厉害〉、美〈极〉了、暖和〈多〉了、难看〈死〉了、坏〈透〉了、快〈一些〉、闹得〈慌〉
部分状态补语也有兼表程度的意义(有人把它归入状态补语):
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
程度补语本身没有否定形式,语义指向谓语中心。
3.状态补语
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江面照得〈通红〉、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尤其绿得〈可爱〉、他跑得〈满头大汗〉
鸟儿飞得〈很高〉、大家想得〈很透彻〉、我们走得〈累死了〉
状态补语的作用有两种:有的用作描写,用状态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这种补语的语义分别表示施事、受事、当事或动作的某种状态,如第一排。有的用作评价,只用性质形容词,如第二排。
有时候,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唠叨个没完没了、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落得个人财两空”。用“个”字,中心语后面有可能加上“了”。
用“得”字的补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去,例如“把你乐得!、瞧你那衣服脏得!、看你骄傲得呀!”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有无需或无法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状态补语还有可能用名词性短语,例如“脏得一脸的灰、热得一脸的油”
4.趋向补语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打〈开〉、飞〈出〉、走〈进去〉、跳〈下来〉、爬〈上去〉、拿〈出去〉、扔〈过来〉、送〈回去〉
包含复合趋向补语的补充词组,它们所带的宾语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其一,表处所的宾语只能插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即“来”或“去”之前,“进、出、上、下、回、过”之后,例如:
跑进教室来、走出学校去、飞回南方来、跳下楼去
其二,表示事物的宾语位置比较自由,例如:
递一只杯子过来 伸一只手出来
递过一只杯子来 伸出一只手来
递过来一只杯子 伸出来一只手
动态助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如:打〈开〉了抽屉、飞〈出〉了金凤凰。有时候“了”加在补语之前,这时句子不会出现宾语,例如:跳了〈下来〉、爬了〈上去〉、扔了〈过来〉。
有些句子,动词和宾语不能直接组合,趋向补语能起成句作用;在存现句里,这种情况较常见。如:树上飞〈来〉了两只小鸟。
此外,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去”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有时不表示行动之类的趋向,而分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或继续发展,是引申义,例如:
唱〈起来〉、笑〈起来〉、胖〈起来〉、亮〈起来〉(动作或状态的开始)
写〈下去〉、说〈下去〉、瘦〈下去〉、暗〈下去〉(动作或状态的继续发展)
这种用法的趋向动词已经虚化了。
5.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包括两种:一种是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
敲了〈三下〉、去了〈五次〉、读上〈几遍〉
另一种是时量补语,用表时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就是时量、时段,例如:
住了〈两年〉、好了〈三天〉、躺了〈一阵子〉
或者表示动作实现以后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失踪了〈半个月〉、喝了〈四年〉了
本教科书把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合称数量补语,因外在形式都用数量短语充当。也有教科书把时量补语另立为一类或把它归到时间补语。
6.时间、处所补语
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终止地点。例如:
生〈于1959年〉、站〈在门口〉、走〈向森林〉
7.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是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补语,它只表可能性,多数是尚未实现的事情。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
可能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有无可能进行,或表示动作结果能否实现。例如:
这东西吃〈得〉吃〈不得〉?
这个人你们惹〈不得〉。
这数啊,得细心算,大意〈不得〉。
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喝醉——喝得醉、喝不醉 听懂——听得懂、听不懂
打开——打得开、打不开 抬出来——抬得出来、抬不出来
还有一个中心语动词带两三层补语的,这种多层补语只有下面四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结果补语最靠近动词,处所补语或数量补语次之,趋向补语(来、去)总在最外一层,例如:
听懂一点(动词带结果补语再带数量补语)
病倒在工作岗位(动词带结果补语再带处所补语)
走到深山来(先带处所补语后带趋向补语)
草丛中跳出小松鼠来(先后带两层趋向补语)
滑倒在地上两次(带结果补语、处所补语,再带动量补语)
分析这种多层补语时,可先外后内或先远后近。和多层定语、状语的分析原则相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27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探讨了如何轻松、和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方法可以轻松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古今句式,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表达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可以很容易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句子的表达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君主”。“尧君主”怎样呢?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的。“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谓语后面,既作宾语(介宾短语作宾语),也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作状语。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不管哪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安”是疑问代词,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语言时,可以举出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说话的却大为疑惑,古人为要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学生会很容易“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是强调宾语。可见,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理解句意,翻译句子,是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23-04-03
??格式吗?还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太宽泛了,再具体点好不?我可以回答你,我写过几篇了。

其实是有很多东西写的,我研究的就是这个方面,先给你推荐一本书,《语法研究入门》,这本书如果时间紧的话不用把他看完,选 一篇文章看,就看那一篇就好了,可以看徐通锵的《“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这篇文章,与马庆株的《词组的研究》这两篇文章对比看,前者是“字本位”后者是“词本位”但徐通锵的那篇文章存在问题,没有分清研究层面。
你先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再留言。
第3个回答  2017-06-19
上网找 能找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