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阅读?

如题所述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第一个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问题;

第二个是「有效阅读」的问题。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一定是个坏事吗?

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弊端。

碎片化信息带来的两个问题:

第一,信息浅,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第二,不系统,繁杂,知识的使用效率下降

于是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下降,越读越迷茫。

而通常理解来说,读书似乎更有优势:

第一,层层深入,引导思考

第二,体系完整,系统性强

那么,扔掉手机,选择读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解决碎片阅读带来的那些问题?信息繁杂就一定就是个坏事吗?

并不一定。

因为当一个信息来源一直是单一、完整的时候,人的大脑是懒得主动思考的。

但如果接收到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就触发了大脑中的甄别模式。

不论哪个信息是对是错,甚至可能两个都是错的,但正因为启动思考,或许因此可以找到真正正确的第三种。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读书」这件事上。

请问,一个作者,在写一本书的时候,会在里面写与自己完全相悖的观点、理论吗?用一本书证明自己的观点、理论站不住脚?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作者当然不是刻意隐瞒,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边界,并且能在这个边界下,完成一个自圆其说的系统论述,成为一本连续的、系统的、深入的的作品……

但问题是,连续、系统、深入,就一定是「正确」吗?

恰恰因为连续、系统、深入,反而可以更深刻地说服、影响到你。

所以如果你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得到的都是一个固定方向的信息源,完全没有「相悖信息」,那要谨慎了,这样学到的东西有可能是存在偏差和失衡的。

一般来说,独立思考力强的人,调用「甄别」的能力更强,不论是单一信息还是多元信息,他都能自己去甄别和思考的意识。

但很多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强的人,完整读一本书虽然确实系统而完整,也很容易让你深入学习,但结果可能并不能帮你建立完整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反而可能是建立了「作者带给你的世界观」。

而这个时候能引起你注意,引起你的甄别,倒逼你开始思考的,就是「相悖信息」,或许这些信息,就是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渠道。所以说当我们接触到繁杂的信息时,不一定总是坏事,也可能帮助我们认识更全面、更真实的世界。

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你本人,而不能把罪名全部推到互联网、手机、微信身上。

我观察我接触的人中,有两种人群相对而言独立思考意识更强一些、思考维度也更高一些。

第一种:辩手,也就是经常参加辩论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站在一个题目的正方还是反方,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抽签决定的,甚至有时候还要为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观点去辩论。

第二种:写手,也就是经常在网上写文章的人。

因为他们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在微博、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要接受网友们的评论洗礼,正向的、反向的都有。

仔细一想,你发现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且更多接触「相悖信息」,时间久了,思维意识也更强。


第二、如何才能在碎片化时代阅读,有效学习?

以上,我觉得对有效学习知识有三个启发:

1. 要有主动寻找相悖信息的「自虐意识

学习不要只抓住一个信息来源,比如学习一个主题的时候,不要只读一本书,可以多读几本,并且要把核心观点放在一起做对比;

不要只听一个老师讲的课,多听听不同老师的看法,尤其是观点对立的老师的见解;

读完一本书,在豆瓣上看看大家的书评,尤其是那些打了低分的人说了什么;

看看某主题下知乎上的答主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什么观点,不同的答主之间观点有何碰撞,每一篇回答下面的评论中的两派分别是怎么说的……

每一个学习方式中都藏着一些「相悖信息」,尝试找出来,进而用这些相悖信息触发自己的思考,慢慢你就不会总是盲信。

2. 建立「动态成长」的认知体系

如果在学习一门知识时能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化的认知,在随后的学习中将新的信息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重新消化理解,并不断将与之矛盾的内容排出体外,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碎片化的趋势我们改变不了,但并不妨碍你将各种知识碎片融入一个框架,于是,碎片知识成了「承上启下 」的载体,在不断的「相符」「相悖」中既可以倒逼输出,又可以促进输入,有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强大的知识体系。

3. 多与外部世界建立「良性互动

独立思考,不是孤立思考,不是特立独行。

当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建立得越元,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强。

不论是与别人辩论、发布观点被别人评判、在社群中看别人的讨论……

正是这些对弈和互动,让你开启了「甄别」模式。

你不一定能够通过甄别和思考,得到一个自己的答案,但至少你没有盲目相信一个结论。

比如对于罗胖的「罗辑思维」的节目和内容,经常有很多争议 。

而我觉得罗辑思维最大的价值之一,恰恰正是为我们不断打开一个个「看问题的角度」。

从升级「自我成长系统」来说,这些角度,都是磨砺我们认知的原料,刺激我们思考的物料。

如果说知识域就是一潭水,不论是罗辑思维平时的节目还是《时间的朋友》谈到的观点,就像一个个被投进水中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

一味地「信」和「追」,亦或是一味地「黑」和「喷」,都是欠妥的,我们应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通过不断打开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

不论对谁,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否定、讨厌、质疑和黑一个人,其实对人家没什么影响,反而是不断关闭了我们自己观察世界的一扇又一扇的门。”

所以读书也罢、用手机碎片阅读也好,这些都是信息的来源,到底能够为我们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

为何有人会离知识的源头越来越远?

习惯了被动的等待,等别人把知识都嚼碎了再教给他们,价值不一定高,还有可能成为负担。

希望你所努力的方向,能看到你想看到的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8

随着信息碎片化的增加,碎片化阅读成为网络热词,很多人以为碎片化阅读就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其实不然,我相信即使给你碎片化的时间让你去阅读,大部分人还是不会坚持去做的。

默默的在心底问自己:我会选择在地铁上看书吗?我会利用午休时间去阅读吗?我想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吗?

碎片阅读等同于概念阅读,在碎片化时代,抓住概念阅读的技巧,你就是阅读达人。

概念阅读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自觉获取书中一大段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总结性概念。比如资本,付费,注意力,财富自由等总结性概念词。

阅读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输入到消化再到输出,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时间,可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的内容都是阅读的时候需要关注的重点。

基于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个人对阅读概念的提取存在差异性,但没关系,只要我们掌握阅读的核心就是概念的提炼,我们就已经利用好了碎片阅读的精髓。

那么当我们学会概念阅读,很轻松做到有效输入后,接下来就是内容消化,消化等同于内化或者转化。

阅读转化的思维是需要训练的,或者说是一种思维习惯,当你意识到阅读不再是盲目追求量的积累时,你会关注到阅读本身带来的价值。

比如在看美食教程书籍时,你开始收集美食的制作方法,做出手帐和笔记;当你在阅读时间管理文章时,你开始思考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也开始反思自己每天的时间分配;当阅读到生命的五项管理时,你可能会潜意识去关注自己的健康,看到养生相关信息会不自觉的多停留一会儿。

这就是阅读的转化,阅读的转化关键是思维的转变。

那么当你成功对知识输入并实现转化时,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输出了。

我们都知道想要对一个知识点彻底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教。

健身达人只有成为教练,他才会对健身餐和肌肉训练方式做到胸有成都;想成为一个作者,只有保持每天写的状态,才会离目标更近一点;

视觉笔记爱好者,只有通过讲课和学员反馈才能成为真正的视觉笔记达人。

总结一下,概念阅读是提炼(包括章节、文章、咨询)、链接、应用(转化、口述、再加工、深化)的过程,在阅读前,培养5W提问思维。

阅读之路五止境,从养成阅读习惯到形成专业相关的阅读体系再到阅读广度的扩展,碎片阅读是高校==高效的阅读技巧,此外需充分利用碎片学习工具:印象笔记,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环节。

通过收集知识精华,对其分类整理,做到烂熟于胸,并持续回看和刺激,真正掌握碎片阅读。

图片来源网络|微信公众号:剥果仁

第2个回答  2017-08-16

过去,我们只需要通过书本来阅读,而现在,仅仅是网络上一天更新的内容总量都是我们用尽一生也难以看完的。可以说,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不断暴增的内容、个人成长成熟的必需都使快速阅读成为新时代阅读策略的必然选择。

快速阅读的必要性

阅读助人求知,使人明智,在网络互联互通的时代,阅读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随意在网页上搜索一个词,就会出现千百个与此相关的信息;各大平台、APP里的每日更新更是占据了我们大量的闲余时间。然而这些信息的大量堆积,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经验,却也造成了繁重的信息阅读负担:面对良莠不齐却每天必然在眼前刷屏的信息,该怎么应对求知和时间平衡?知识大爆炸的年代里,既然不能拒绝知识,那就用不变的时间阅读更多的知识,一步步打开世界的大门!

过去与现在:快速阅读助我一步步打开世界的大门

快速阅读第一阶段:阅读以纯粹的自我娱乐为中心,阅读圈狭窄,对外部世界认知基本为0,快速阅读认知和需求也基本为0;

在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年代里,我阅读的来源主要是实体书,家里的、学校里的和地方图书馆(主要是学生读本、古典名著与通俗小说的集合)里的,虽然当时也读过不少书,但是现在想来,阅读的领域还是太单一,纯粹以个人的精神娱乐为目标,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知。

当然,也因为认知的局限,没有感受到阅读对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对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数量也没有做什么要求。这个阶段,我对快速阅读的需求和认知都为0;

快速阅读第二阶段:感受到世界的广大和自身认知的狭窄,有通过阅读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却没有对快速阅读的认知;

上大学后,见到学校的图书馆,高耸的几层楼,都是书,各种类别,有人文社科,也有自然科普,还有一些专业教学、职场指导等等。那时,第一次感受到书海的磅礴和自身阅读的不足,想要阅读更多,却囿于传统阅读方式的速读限制,无法随心所欲地阅读更多的书。且当时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受到如现在信息大数据的影响。所以,这个阶段,阅读的圈子有所扩大,但主要集中在实体书上,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精神娱乐和专业学习,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有所扩大,却依然有限。

在快速阅读方面,虽有需求,却并不知道速读法的存在,对其认知仍然为0。

快速阅读第三阶段:信息大爆发,对快速阅读技能有了强烈的需求。

有了智能手机,又受到已经爆发的网络信息海洋的刺激,快速阅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需求,而是刚需,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阅读大量或精华或注水的内容,还要阅读更多实用性较强的材料。

然而,时间却是固定的,这个时候对快速阅读的迫切需求就破土而出了。也在这个时候,很多快速阅读的学习和训练也慢慢进入我们的视角。如我自己练习的精英特速读训练软件,把快速阅读的原理、方法,用具体的训练环节、流程意义体现出来,方便练习和掌握:从基础的消除音读、整体感知、视幅扩展、焦点移动,再到速读实战和水平测试,最后经过这样一个系统的训练逐步提升。整个训练采用级别晋升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完成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有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和实践,短时间内阅读大量内容不再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虽然自己的速读水平还比较低,距离传说中的“一目十行”相差甚远,但一目一到两行比较起以前的逐字逐句已是强了太多。一晚上阅读密密麻麻的40页书,也就是40分钟左右的时间(微含专业性质)。当然,不同的阅读材料对阅读速度是有影响的,阅读一本通俗读本和专业书的速度当然不能划等号。此处说的同类阅读材料在快速阅读前后的阅读速度对比。

现在,我的阅读范围已经扩大到几乎方方面面,也要感谢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可以更自由地搜索并阅读各种资料,有了好书也可以直接在网上买过来读。有了快速阅读的陪伴,一周读完一本三四百页的书不再遥不可及(一天阅读时间大约30分钟),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还可以看我的专业书,也可以看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的书。

现代社会的信息互通、行业联动让阅读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而是要向更大的圈子去无限延展。所以,要想时刻跟的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趋势,不二选择就是学会快速阅读,用快读去回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同时在世界中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文/《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

掌握速读记忆,倍增学习效率!关注微信公众号:jintcn(精英特速读记忆),了解和学习更多关于:快速阅读、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知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09

别纠结了,你期待的一整段时间,其实只是满满的45分钟而已。

工作以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加班加班再加班,根本就没有像学生时代那样,能够拿出一整块时间来学习了。所以对于职场人来说,只能在碎片化时间内进行学习和阅读了。

但是其实,我们应该纠正自己的一个思想是学习时间可以碎片化,但是知识不能碎片化,我们的碎片化学习必须要服务于我们的知识系统。

‍‍碎片化学习真正的目的是要枝繁叶茂,而非捡几块叶子!‍‍

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很好的建立自己的学习的方式,也没有很好的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导致碎片化学习,真的就是随意的捡起一些散落的知识。

看见有用的就收藏,认为自己等将来有一整段时间的时候再细细的去整理思考,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收藏了就等于永不再看。所以收藏其实是一种伪学习。

而我们所奢求的将来的那一整段时间,有可能永远都不会来临,所以我们就将想要学习的东西无限的拖延下去。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在现在这个碎片化化学习时代所面临的一些处境,然后感叹还是学生时代好,可以有一大块的时间来用于学习。

但其实我们认真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我们一天大概有6到8节课程,每节课程都是在学不同的科目,而一节课程只有45分钟,等到最终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都会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也最终把这个知识掌握了起来。

所以其实如果想系统的把一个知识掌握起来,只需要每天有针对性的学习45分钟而已,也就是说,我们苦苦期待的那一整块时间,其实也就是满满的45分钟而已。

45分钟啊,这不是挤挤就能出来了,为什么还要说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学习呢!

碎片化时代,如果想系统的去阅读一本好书,就固定下来一个满满的45分钟,当作自己的阅读时间吧。相信只要持续进行下去,你最终会把你想学的知识纳入你自己的知识系统。


公众号:向30岁进发,ID:CPA-Caroline,听一个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给你讲讲财报数字里的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