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发条橙怎么样,你如何评价它?

如题所述

我偶然看了发条橙的原著小说,发现原来它有一个看似光明的结尾。事实是这样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写完后投给美国出版社,出版社执意要删去最后一章来突显讽刺性,事实上把它搞成一个寓言。库布里克在拍完电影后表示自己没看过原来版本而是只参照了美国版,这让原作者很伤心。 我来说说我在看完原著书之后对发条橙的理解。发条橙的存在正是对社会进行的讽刺与批判,也是读关于“何为人”这一命题的思考。亚历克斯无恶不作,可以说做的让人恶心,但这是他本性的发挥,是本来欲望的体现。经历过“特殊”治疗后,他不在可能对社会做出邪恶的事来,成了一个“君子”。但君子是被迫的产物。而且使他成了上发条的机器而不是一个人。这样的善比恶更恐怖,它是反人类的善。所以平衡非常重要,不限制每个人为自己做出的选择,同时让更多人选择对社会有意义,这样才达到平衡。极权社会的诞生往往是通过有少数人剥夺人们的选择权,逼迫他们从事所谓的对社会有利的事。但“善”从不是绝对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所有人为少数人服务,已达到他们所要求的“善”“正义”。 发条橙的另外一层讽刺应该是亚历克斯在受尽警察折磨后来到小说家家中,以为自己遇到救命恩人,却沦落为政治工具的事。虽然最后他们让他痊愈,但并不是出于对亚历克斯的同情,更不是善良,他们脑中只有激进的言论。诱人的权力。这从政客软禁亚历克斯,迫使他跳楼成为最有利的舆论工具可以看出。 最后谈一下关于电影和原著的问题。毫无疑问是库布里克惊人才华和极好的电影让发条橙成为迷茫青春的代名词名扬海外。我觉得库布里克是幸运的他没有看到英国版,可以说如果他不以“我痊愈了”结尾而是尊崇原著的话,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力和讽刺效果。而书本无疑也是成功的,安东尼的结尾有一个升华:亚历克斯一次偶遇彼得,发现他已经成家并有工作,他又想到贝多芬与莫扎特在18岁时已硕果累累。他不再迷惘不再疯狂,他也想到了成家与工作。可以说不久亚历克斯就会成为稳定分子。(这也许会让广大窥恶倾向者感到失望也会让广大文青感到失望)亚历克斯不再是恶棍,也不再是发条橙,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成为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 正如原作者所说的小说与寓言是不同的小说是软的而寓言是硬的。库布里克和安东尼无疑是当代非常优秀的艺术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14
《发条橙》是“一本思想很深刻的书”。 偶然间在图书馆里发现后便毫不犹豫地借走。初读,我就感到十分恶心。那满满的纯粹的恶意来自大段大段性与暴力的描写。虽然我信"人性本恶"论,但我真的无法接受Alex完全放纵本我,简直是为了作恶而作恶。 当恶被搬上银幕,视觉冲击力就可想而知了。出于身体不适而选择的为善只是伪善。相比之下,前者更好。我们可以惩罚他人的作恶,却不应该逼迫他人行善。
第2个回答  2018-05-14
《发条橙》,看过后第一印象就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对我来说,好电影的甄别标准很简单:导演有没把他自己的想法通过电影传递出来,很多电影其实是没想法的,但《发条橙》有。简单来说,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是有对其思想做出选择的权利,而选择是优先于善恶的判定的,真的很棒。
第3个回答  2018-04-30
大概两年前看的一部小说,凭印象说一下咯。《发条橙》是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小说,里面展示了大量的社会阴暗面:比如暴力的冲突,性的凌辱等。(假如看过电影的话,这一系列的文字变成影像,很具有冲击力。比如开场的那家奶吧,小亚历克斯处在一个非常紊乱的环境里,里面的桌子、凳子都是女人肉 体的形状,周围的贴画里都是抽送的行当,处处充满着诱惑与下流的猥琐。)
第4个回答  2018-05-14
本人在三年前看了《发条橙》电影,没有看过原著。就电影来说,故事是十分紧凑的。影片之中充满了很多暗示,比如开头的奶吧中的各种女体模型,alex被抓住的女主人家中的装饰,贝多芬的交响曲,alex家中的装饰,都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导演的目的就是突出暴力美学,用装饰的暴力引起人们的思考,很棒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