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何到最后无人可用是没忠诚良将么?

如题所述

崇祯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自小袭信亲王,长期的呼奴喝婢使得他性情严急苛刻,刚愎自用;另一方面从小的孤独寂寞和危险处境让他敏感多疑,过分自负,但在紧要关头却又总拿不定主意。朱由检在位17年,有人统计过,他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杀死两个内阁首辅,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这还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可能多达几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145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1/10。

袁崇焕受宠信之时,独得皇恩意气风发,夸下海口“五年复辽”,思宗对其言听计从,许将许兵许粮许银,袁与大将满桂不和时便将其调回关内,袁崇焕因此更加骄横,又于崇祯二年五月,擅杀东江镇主将毛文龙。同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军数十万大举攻明,自龙井关、大安口至京师城下。

朱由检至此不再信任袁崇焕,既恨袁崇焕一时诳语,更恨袁崇焕多年沐达皇恩,百依百从,却仍然无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一时龙颜大怒,待京师解围后便将袁崇焕下狱凌迟处死。朱由检对于此前信任的将领尚且如此,那些从来没被亲近过的将领就更没好日子过。

崇祯二年后金入侵,袁崇焕被杀,孙承宗历经多次沉浮后,重新主宰退敌复土之事。崇祯四年又被猜忌贬职,孙承宗一气之下辞官居于高阳城七年之久。崇祯十一年,后金再次入侵,孙承宗率领全家驻守高阳城,满门壮烈殉国。

卢象升

卢象升、孙传庭两人的情况则颇为相似,都是以剿灭农民军起家,最终结局也是兵败力战而死。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卢象升因朝廷议和与杨嗣昌不和,进驻巨鹿被清军主力包围,太监高启潜拥兵不救,虎大威、杨国柱总兵溃退,卢率军死战,力竭而死。

崇祯十二年,孙传庭上疏请见皇帝,被杨嗣昌百般阻挠未成。孙传庭以病辞官,朱由检大怒,将其贬为平民后禁囚三年有余。十五年二月又因李自成围困开封,从狱中提调孙传庭援助开封。孙传庭刚在潼关站稳脚跟,朱由检连番催促其进攻李自成,传庭无奈出兵,苦吞柿园之败。崇祯十六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孙传庭率军战死。

每每读史看到卢象升和孙传庭之死,常常感叹万千。战场时机转瞬即逝,作为统帅却无法主宰战事,常常被迫做出不利的决策。卢象升求战被朝廷阻隔,无人救援而死。孙传庭稳扎稳打被逼迫出击,最终天公不作美,兵败而死。更令人困惑的是为何明廷一军主帅一败便死,再无翻身之地,而李自成、张献忠屡战屡败却总能东山再起?

仔细思之,卢、孙两人的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崇祯逼死的。崇祯性格猜疑多端,薄情寡恩,喜杀无常,不能从始而终,常不顾前线战事实况越级指挥。信任袁崇焕时,恩宠有加,粮饷兵士一应并许,而当转变态度不再信任袁崇焕时,下狱凌迟毫不犹豫。其他主事大臣只要失败要么立即斩杀,要么贬斥永不录用,必定再无翻身机会。

杨镐因萨尔浒战败被下狱,崇祯二年被处决立威;蓟辽都御史刘策于崇祯三年,因辽东战事失利被杀;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熊文灿于崇祯十三年,因招降农民军失败被杀,同时被处决的还有部将多人;内阁首辅薛国观于崇祯十四年,因劝说皇亲国戚捐助军饷被杀;兵部尚书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因泄漏与满清议和的消息被杀;而只知搬弄是非、误国误民的温体仁却得以善终。

因此,卢、孙二人兵败是不死也得死,作为一军主帅打了败仗,若逃回朝朱由检必定不会放过,若不跑被俘也是受辱。卢象升、孙传庭毕竟与洪承畴不同,败逃撤退是死,被俘名节受辱也不可,也就只剩死战赴国一条路了。稍有能耐有见识的官员根本不允许犯错,能臣良将又能从何而来呢?

更令人寒心的是,孙承宗七十六岁死命报国,仅仅只有官复原职并未有赠谥号,戏剧性的是最后由满清后人乾隆追谥孙承宗“忠定”;卢象升死后八十余天尸体才得以收敛,其妻子兄弟请恤不许;孙传庭死后崇祯竟然认为他是诈死,没有给予任何的赠荫。而皇上颇为信任、开坛祭奠的洪承畴最后却投降了后金。朱由检的薄情寡恩可见一斑。

读史至此才能真正体会到崇祯的失败并非天定,而是人为。君无能而恨臣误国,臣无能而怨君擅杀。倘若崇祯能够在战前真正放权给将领,在将领失败之时了解实情加以宽慰,卢象升、孙传庭等必会更加拼死报国,假以时日,消灭叛军决战后金也不是不可能。

纵观历代亡国之君,要么残暴不仁,要么不习朝政,要么暴殄民力,要么幼年傀儡,两千余年的皇帝史只有明思宗朱由检一生勤政爱民,最后却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但作为整个王朝的最高领导者,朱由检负有不可推脱的主要责任。

崇祯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也并非救国之君,处于强敌环绕的环境中,自身能力不足却肩负天下兴亡的重担,一生勤勤勉勉但又弱点极多无法改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