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最应该关心孩子的是这些方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前几年,有个新闻说出身于贫困家庭的陈陆洋,硕士毕业仅在国企工作了一年,就因为无法面对女友提出分手跳入珠海自尽。

这是一个悲痛的消息。

硕士都毕业了还不能理性地处理这种事情,明显是智商高情商不足,也就是心智还不够成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矛盾。

这就是造成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教育出一个心智成熟的孩子呢?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中都有提到。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她说,从婴儿起就要重视心理抚养,这个比我们说的物质抚养重要多了。

当然,心理抚养需要父母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了,那为什么一定是父母呢?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不可以吗?

一、父母在孩子的人生起点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从研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和表现出发来告诉我们:罪犯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大量的案例表明,那些残忍、冷漠、狠毒的犯罪人,童年时大多有过无助、缺少关爱、生活坎坷的经历。那么,人早期的照顾和关爱就显得尤为重要。

1.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他如何为人处世。”想想还真实如此。

但凡从小亲自抚养的孩子,长大都不会那么的叛逆。

曾经有则新闻就说,有一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挣了不少钱,但他的儿子却因为叛逆,早恋、打群架被好几所中学拒之门外,后来直接夜不归宿,与社会不良青年搅在一起。

这位父亲才开始着急了,他现在是即教不了又管不了,只能请专家帮忙。

没有认识到关爱重要性的他还想用钱解决问题,专家无奈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家长才是最好的矫正专家,家长不能回避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与花钱多少没有关系。”

莫名替这个孩子感到惋惜。这个父亲还没有意识到:父母的亲自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只要父母在身边陪着,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

另一方面,父母亲自陪伴,可以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

2.父母要孩子改变的前提是先改变自己

大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言传身教。

正如一位中学老师说的,“我们不发愁教育孩子,我们发愁的是如何教育家长。有一些孩子,我们给他们讲了很多道理,他们也有所改变,结果一回家,就又变回原样了。他们的家长完全不讲理,根本不配合我们的工作。所以,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

你的一切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会付诸行动。

有个男孩,才十二岁,就把街坊邻居偷了个遍。父亲没办法,最后在当地共青团的帮助下,他把孩子送到了一家心理医院,去那里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

在专业的医生的矫正下,经过三个月的时间,这个孩子的行为越来越规矩了。在他的要求下,医生将他送回了家。

父亲看到孩子回来就说了一句:“回来就好。”当医生问父亲:“孩子回来以后你有什么打算?”,他父亲说:“没什么打算,就让他上学吧。”

这个孩子的行为是矫正过来了,但能持久吗?我想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其实,真正需要矫正行为的是这个父亲,否则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如果我们要让孩子有所改变,那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得先改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同时进行适时地教育,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当然,陪伴孩子成长是个共同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我们时时关注。

二、心理的健康源于从小充足的心理抚养

从孩子出生,我们就时刻关注着他的身体状况,这是必要的,同时,每一天的抚养接触都会让他有所感受,这个可是他未来心理健康的基础。

1.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大部分人认为,一岁以内的孩子还没有必要进行教育,这主要是人们总是把“育”认为是用嘴讲道理,而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即“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

通过对婴儿的各种接触和感官的多方刺激,他的大脑就不会缺乏必要的感受。

由此,我们知道,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婴儿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这个人最好是母亲,母亲可以极大地给予婴儿心理安慰。

所以,我们早年抚养孩子时,不光要喂奶,还要意识到婴儿在心理上的需要。

2.抚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如果从小没有被人善待过的人,你就不要指望他长大后能够善待这个社会。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一次,她和朋友乘坐电梯,刚进电梯就看见一男孩骑在爸爸脖子上。她和朋友只顾说话没按楼层,小男孩就冲她喊:“奶奶,你还没按哪一层呢!”听到孩子提醒,她笑着说:“小朋友,你真好!谢谢你!”

这个孩子不认识他们,但却不怯生,主动搭讪,说明他是个喜欢与人亲近的孩子。这种表现在心理学术语是“亲社会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善良。

具有亲社会行为的人都是善良之人。他们很有教养,对社会有公德心,与这样的人相处会很舒服。

一个人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标志,标志这个人得到了良好的婴幼儿时期的抚养。

以上这些都做好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行为方面的规范了。

三、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品行的形成是心理教养的关键

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若在6岁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他的行为就会规范到位。

在养育中,无论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也无论你有多么爱他,终有一天他会走出你呵护的范围,所以心理营养也要多样化。

1.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

人的心理发展必然要经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孩子在幼年时他的心理肯定是不成熟的。这就要求父母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该批评时就要批评,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

一档法制栏目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由于上网夜不归宿,妈妈万分着急。在第二天他回来的时候,妈妈就愤怒地斥责了他,还用院里的扫把打了他两下。结果,他就喝了农药,死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妈妈说:“平时我从舍不得打他骂他,就昨晚他夜不归宿,我怕他被人拐走,被坏人欺负,着急了就骂了他,可他怎么就喝了农药了呢?”

我想,这个孩子从小到大肯定是家里的宝贝,宠爱有加,从来没有人说过他,更不用说打了,这就让他养成了“说不得”的骄横性格,这也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宠爱,不能什么都凭孩子的意愿。尤其是他有了自主意识以后,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规范的引导。

做得对的鼓励继续,做得不合适的就要及时纠正,适时提醒,必要时,该批评的还得批评,直到符合我们社会的行为规范为止。

所以,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充反面内容,立威与他,训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2.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

人心是可以撑大的,心理是有弹性的。

就是我们说的,经常挨骂的,你骂他一回,没事;从来没挨过骂的,你骂他一回,那他可能会记恨你一辈子。

从小的心里磨练是必要的。爱孩子不一定都是表现在呵护上,也可以表现在磨练上。狠得下心来磨练孩子比宠爱更难,更需要母亲的勇气与胆量。

谁都无法预测人的一生会遇到什么挫折或是磨难。有长远眼光的父母,在情感抚养到位的基础上,一定要舍得让孩子从身体吃苦,到心理耐苦,有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这是一种更远更深的爱的付出。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全方位地考虑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