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如题所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室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建立科学的正确的观念,对于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综合实践课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请各位老师指导。
1、关于教材的作用
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实践出发,这是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的总原则。综合实践课程不是对某一学科知识系统的严密编织,而是一个围绕许多社会生活或自然界主题展开实践活动的框架。它不是给教师备课用的脚本,而是适合学生看的指向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入口。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是实践。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怎样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对老师对学生来讲都是一门新的课程,有时,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及时帮助解决,就会影响学生持续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为学生的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启发、引导学生与周围的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主动地去开展活动。所以,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的自主观察能力和自觉的探究能力是整个课程开展的重要前提。
3、重视活动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重视不可见的态度、观念、思考方法、情绪情感的发展,而主要不以知识技能习得的程度来决定学生的成绩优劣。综合实践是看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投入的精力以及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变化,并不是以最后的结果为依据。
4、培养学生观察和质疑的习惯
培养观察、质疑习惯。学生具有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自制力弱,稳定性差等弱点,因而观察能力较弱。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前,对即将观察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内容界定观察范围,明确观察目的准备必要知识和经验,确定观察的重点。特别对实验中出现的短暂现象,则有必要创造条件换次重复观察,并做全面、细致的记录。有条件时还应借助拍照,录像等辅助手段。在观察时要善于思考,最后要写好观察总结,只有善于观察,才可能发现更多的现象、问题,才能更好地拓展主题。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间接指导来实现。
综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也在不断的提高,争取带给孩子们一门真正的可以自己探究的课程。

怎样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首先我们要有宽容的态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只是试行,课改是一种教育实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需要大家在实践中理解、拓展和不断完善。不要在一开始就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教师的手脚,要充分肯定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我们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不妨尝试先回到原点。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增加一门课而已吗?不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综合化是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只要在课程实施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以上几种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不必要拘泥于具体的概念和形式。
(三)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人形成了只唯书、只唯上,把课改纲要、课程标准当成圣经、当成金科玉律,教条式地进行理解和执行。与此相对的实践则是鲜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多样化的模式,原因就在于每个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许多学校甚至还不完全具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条件。为此,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渐变方式也应该是允许的,也应该给予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是不可重复的,所以我们可以、也必须先积极稳妥地改革与发展,然后再逐步规范,最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地制宜地推广好的实施模式。
(四)课改呼唤教育者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精神。实践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的。课改的理念是先进的,事实是艰难复杂的,如果说全国上下都是一种模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么这将不利于课改深入进行甚或导致课改受挫。
综上所述,这些模式的出现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实践验证。有些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如条块分割式,但它存在的理由和原因有助于我们分析思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多样化的实施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借鉴并有机整合这些模式。比如,系列专题式的系统可以与自助课题式的灵活相结合,条块分割式的深入可以与改造整合式的全面相结合,记录本式的实施模式则完全可以贯穿到其他各种实施模式中去,记录下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成长足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点,尽量避免各种模式的缺点,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越来越优化。这一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先进的课改理念真正扎根课改实践的过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你们学校可以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
1.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
2.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料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
3.按照课程资源的形态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我认为:

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谈谈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编辑本段(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编辑本段(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编辑本段(三)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编辑本段(四)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1、无内容构建,规范实施难。
三大维度、四大领域很多学校和老师来讲,从这个宏观内容转为微观的实践操作,这是个难点。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师生的活动只是停留在单个的,零散的活动,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这门课程的规范实施,就像赫尔巴特说的: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人的的星河意志,孤立的支离破碎的教材不能培养完整的人格。要想让这么课程有长远的发展,就应该根据学校的特色,区域的特色,学生的特点构建系统的内容。
2、无目标序列,有效实施难。
纵观综合实践活动你会发现,三年级孩子在研究家乡的水污染,六年级孩子也在研究家乡的水污染,到了初中高中仍然在研究家乡的水污染,而且活动方式,成果呈现方式大相径庭。什么年龄的学生该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呢?因为没有一个细化的序列的目标构建,导致活动实效性缺乏。同样是《家乡水污染的研究》,低年级能够认识到水污染的原因,树立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从个人家庭做起的意识和习惯。中年级能够通过考察,调查了解家乡水污染程度,能够走向社会呼吁带动周围的人保护水资源;高年级能够分析水资源污染原因,制定防止水污染实施建议和力所能及的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3、无评价标准,保障热情难。
学科课程的课堂上可能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教完一节课,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是开放的活动的要比起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确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若没有相应的工作量化标准,培训制度和职称评定政策。 *** 的教师的课程热情又能够坚持多久呢?真的很难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难,你只要有耐心就能成功了。。要有耐心啊!

什么是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迅速展开。就实践层面而言,学生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过程。部分参与教师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有助于自身专业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组织形式、课题开发、指导与评价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2001年,上海高考第一次出现了研究性课题。分值虽不高,题目也不难,但它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它给人们一个信号:被称为考试指挥棒的高考正在发挥其积极的正面效应,以其强烈的导向作用告诉人们,高考也正在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表示,必须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有着一个良好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尽管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零开发
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落为“空白课程”,有时甚至出现整个地级市都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
(二)假开发
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义,做着其它所谓主要学科的事情。譬如在课程计划表中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实际开设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被喻为课程开发“两张皮现象”。
(三)片面开发
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进而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能。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以局部代替整体。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在全国开设有多年的基础,很多地方干脆就以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如,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的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平等对待及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交友”、“婚姻与家庭”、“生活经营”等更具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内容很少涉及;课题选择过于社会化、成人化,关注学生心灵和自我空间的内容较少。再如,只实施某一方面主题的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科上主要是以生物、地理学科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只以当地的旅行景点、风景名胜为主,变成了有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的地方和学校年年、次次都是这些主题开发,而没有风景名胜可寻的地方就觉得当地无课程资源、无主题可开发。有文章披露,一所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我做小导游”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上,小导游举止得体、解说精练。但到台下为听课教师作导游时却表示,只会一个景点或者一段的解说。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启发学生潜能,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交往能力。
二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
四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方面,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展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特色和当地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给予学校教师丰富的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展。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促进了学习型学校建立和校内组织文化变革。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促进了学校管理制度变革。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转变教师新课程实观念、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
第一、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通过主题开发和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增强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整合意识。
第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提高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了指导教师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增强课程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第三、有助于教师成为反思型新时代教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