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特点和风俗

如题所述

壮族的特点和风俗如下:

一、特点

1、服饰特点:

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2、建筑特点:

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这种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为它具有适应于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点,所以一直沿用到现代。

3、语言特点: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

不过,由于古壮字地区差别较大,缺乏规范,因此各地壮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壮族文字,主要依靠汉文进行交流。

二、风俗

1、壮族山歌:

壮族先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为了缓解身体疲劳感,同时也为了舒缓内心压抑的情绪,很多人都会在休息的时候扯着嗓子喊几声。再加上当时人口比较稀少人们居住的地方比较远,所以按照现代话来讲就是通讯基本上靠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独具壮族民俗的“歌圩”习俗。

2、壮族婚俗

在古代社会壮族人结婚时有很多传统习俗,但是有一种从母系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婚俗,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有一些壮族人会遵循此礼。那就是壮族女子结婚之后一般都不会在婆家常住,很多人甚至在结婚当晚就回娘家了。直到怀孕之后才会安心在婆家相夫教子。

壮族的最初族员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先秦时期,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西瓯、骆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开通灵渠,通粮饷,运军队,秦军才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