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后代

孟子后代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四十五代人都姓孟。

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

下面为孟子后八代子嗣名字,具体如下:

(1)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4)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5)5世孙孟之后,隐居不仕

(6)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7)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8)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扩展资料 :

孟姓来源:

孟姓来源有两支,一支起源于山东,一支出自于河南商丘附近。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后、鲁桓公的庶子(妾生的孩子)庆父。有一个成语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就是这个庆父。

在历史上,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庆父如此作乱,让鲁国人非常痛恨,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真可谓是民怨沸腾,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金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归途中自杀。

庆父死后,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就是代表最大的;又因为避讳庆父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不称庆父之后,而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弑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当时的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于河南。根据汉代学者史游所著的《姓字注》记载,春秋时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史游是这样说的:“卫灵公兄孟絷之后亦曰孟氏。”周文王的第9个儿子叫康叔,康叔被封到上古商族的聚集地。

那时商朝已经被周朝代替了,原来商族的遗民,有7个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了一个卫国。卫国几经迁徙,最后被秦吞并。上古商族最主要的繁衍地点在商丘,所以,卫国初建都之处,可能在商丘附近。当时的卫国,就出现一支孟氏。卫灵公的长兄叫孟絷,孟絷的子孙以孟为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圣后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16
孟姓来源有两支,一支起源于山东,一支出自于河南商丘附近。
《通志氏族略》上指出:“鲁有孟孙氏,盖桓公子庆父共仲之后,本为仲孙氏,讳杀君之罪,更为孟氏。”另外,《姓纂》也同样指出:“鲁公子庆父之后曰孟孙,因以为氏。”
从这一记载来说,孟姓的得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后、鲁桓公的庶子(妾生的孩子)庆父。有一个成语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就是这个庆父。在历史上,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庆父如此作乱,让鲁国人非常痛恨,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真可谓是民怨沸腾,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金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归途中自杀。庆父死后,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就是代表最大的;又因为避讳庆父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不称庆父之后,而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弑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当时的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对庆父的历史评价,原商丘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孟宪柱认为,历史有失偏颇,庆父对打破井田制是有一定的历史贡献的。孟宪柱认为,当时的鲁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庆父倡导打破井田制,实行私田制,对奴隶制社会的瓦解起到了推动作用。
孟姓的另一支出自于河南。根据汉代学者史游所著的《姓字注》记载,春秋时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史游是这样说的:“卫灵公兄孟絷之后亦曰孟氏。”周文王的第9个儿子叫康叔,康叔被封到上古商族的聚集地。那时商朝已经被周朝代替了,原来商族的遗民,有7个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了一个卫国。卫国几经迁徙,最后被秦吞并。上古商族最主要的繁衍地点在商丘,所以,卫国初建都之处,可能在商丘附近。当时的卫国,就出现一支孟氏。卫灵公的长兄叫孟絷,孟絷的子孙以孟为氏。
发源于春秋鲁国公族的孟氏,追溯起来是周文王的后代。因为,当初始封于鲁国的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而孟絷同为周文王之后,因此,两支孟姓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就是周文王。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原本是一家。
第2个回答  2020-06-20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四十五代人都姓孟。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
第3个回答  2019-12-09
我的语文补习老师的母亲是孟子的后代,是真的,不骗人。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8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