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行为问题原因及对策

如题所述

关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令家长头大烦恼的问题行为,比如:打人、插话、撒谎、嫉妒、哭闹、不合群……等。如何引导孩子有正确的行为和心理呢?这就先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1

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比如一起分享食物,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其他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家长不让做一些事情,孩子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2

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大体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

1、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2、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产生“共鸣”、激动,急于想“表现”自己,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注意处理方式。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孩子因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不过,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

2、“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如,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3

撒谎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儿童心理分析: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4

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比较好看新颖,心生羡慕。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强与小伙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5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然后,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燑/P>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手淫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班级中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指幼儿行为问题在班级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以社会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居多。
弗洛依德的儿童发展理论告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受到教养者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多,各类行为问题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来,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些行为问题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课题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幼儿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和生理发展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个体档案,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普遍存在班级中的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从根本上消除,使幼儿心理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其它行为问题的研究打开一条通道。
1、 家庭原因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中主要监护人的作用更是明显。
(1)、期望值过高
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察影响和现在独生子女群体的增多。“望子成龙”已经成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但这些家长的高期望值并未建立在孩子实际的基础上,带有 要当的盲目性,如:过多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而忽视了纵向比较,即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幼儿始终处于“高压”和“恐惧失败”的氛围中,并深受家长意志的误导,成为问题任为的诱因,这十分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过多保护
如今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孩子采用“过度保护”养育态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隔代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更多,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任意迁就孩子,一味地从物质、行为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致使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不能制约自我意愿,易产生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也不懂得互相谦让,同情他人,滋生了利己意识。
(3)、 过度教育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必然引起在求学上的剧烈竞争,导致家长过度教育。具体表现为数量过多,内容过杂,时间过早,要求过高,重智力能力的发展,轻心理品质的培养。
2、社会环境原因
1、独生子女现象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幼儿的独生子女比例在85%以上,在独生子女比例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许多独生子女问题。使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形成性格孤僻,不合群等心理。
2、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变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密集,楼房的增高,导致了幼儿生活空间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室外活动的机会,影响幼儿体质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家庭的独门独户率高,孩子生活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也影响了与邻居伙伴的交往,缺乏与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不利于扩大生活范围,增长知识,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
3、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双职工的比例高达82%,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无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经常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关心理解,使孩子体贴不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心理发展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自卑和敌对情绪。
4、幼儿园教育的不恰当
(1)、 教育思想陈旧
对于幼儿在班级中出现的行为问题,有些教师并不觉得是问题,甚至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有的则简单地归纳为思想品德问题或生理疾病。
(2)、家园教育不一致
有的教师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特别是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幼儿家长的教育方法指导,导致家家教育的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致使幼儿无所适从,损害幼儿意识行为的统一性,从而产生新的行为问题。
4、 行为问题的对策
在研究中,我们针对幼儿出现频率高,较普遍存在的班级行为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制定了用行为矫正、家庭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对幼儿进行行为干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除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1)、 行为矫正干预训练
行为矫正干预训练是在幼儿园的游戏中进行的,是一种通过认知和训练来矫正异常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心理治疗,包括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每次训练包括三个步骤:(1)观察学习。(2)模仿。(3)参与游戏。
认知训练法:增强幼儿的社会知识,每次训练包括两个步骤:(1)讲解。(2)游戏。
情感训练法:该方法借鉴情绪、情感研究的成果制定了二个步骤(1)移情。(2)情感体验。(3)情感追忆。
训练共进行了十二周,训练后通过对观察记录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有了很大改善。在调查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原因时,我们有选择地对这些幼儿进行访谈,发现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行为是与他们的社会知识缺乏或错误而致。
(2)家庭治疗法
所谓家庭治疗是指以整个家庭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它认为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或某个症状的出现与家庭交往模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数据分析,
第2个回答  2020-10-26
情绪障碍在男女儿童中的发生率相接近,其预后相对较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儿童的情绪障碍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才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儿童恐惧症是学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作为一种情绪障碍,它已区别与学前儿童对某些事物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的惧怕,而是指恐惧情绪在程度上比较严重,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龄仍不消退,以致明显的干扰了其正常行为,造成社会适应性困难。
第3个回答  2020-10-26
学钢琴,即使最快乐的学钢琴,要达到一定演奏水平,琴是一定要练的。但必须循
序渐进,科学合理的练琴。特别在学琴之初,练琴习惯的养成和质量远远重要于练琴时
间和数量。在学琴之初家长最重要的就是通过 1—3 月努力让宝贝养成练琴的习惯,而如
何正确引导宝贝养成练琴习惯,方式方法很重要。
13 / 22
A、对学琴之初的家长来说要给宝宝创造一个好的练琴环境,有固定的练琴区域和时
间长短的设定,根据年龄段一周内立定具体的练琴时间。
B、要多鼓励,及时奖励,适当地批评。80%的鼓励+20%的批评。
C、逼迫孩子练琴只会让他痛恨练琴。但不爱练琴是人性中懒惰的体现,每个人都不
可避免,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人性中的弱点。此外,家长应该让孩子清楚知道家长
的底线,并坚守底线,才能真正塑造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性格。没有底线或底线轻易改
变的家长,是不会有一个认真练琴的孩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