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评诸葛亮和曹操

如题所述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失了街亭。诸葛亮斩了马谡之后放声痛哭,才想起来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诸葛亮用兵是一把好手,但是用将确大有商榷之处。刘备用人是以情动人,所以有"刘备摔孩子,邀卖人心"之说,哄的关张赵云都为他卖命。而诸葛亮则是对谁都耍心眼儿,一如孟达所说:人言孔明心多。

兵不厌诈,是对敌人而言。对自己部下应该是推心置腹,上下同心,如果对自己任也用诈,迟早有玩不转的时候。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一就是军令状,军令状实际上就是对部下不信任,"空口无凭,立书为证",把人家的小辫子先抓在自己手里再说。不但对马谡,就是刘备的铁杆兄弟张飞,赵云,当他们去打武陵,桂阳时,诸葛亮也要人家先立军令状。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在派关羽去华容道时,明明算计清楚了关羽要放曹操,也要关羽先立军令状。回来抓住吃软不吃硬的关羽好好挤兑一下,还装腔作施的要杀关羽。关羽是最好面子的人,想必对此也是耿耿于怀,有机会就要找回场子来。后来要求进川和马超比武就是不服气的表现。诸葛亮处理这件事更是小家子气的很,写信给关羽说:马超是一勇之夫,最多和张飞差不多,怎么比得了你。关羽看了信高兴了,还"遍示宾客"。既然在场所以人都看了那信,难免也要传到马超和张飞的耳朵里,那张马二人也都狂的不行,听了这话怎么会高兴。张飞看在刘大哥面子上也就算了,马超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马超后来一直消极怠工,一个大仗也没有为蜀国打过,八成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当曹操进攻汉中之时,曹洪杀了马超的牙将,马超吃个哑巴亏,连日紧守不出。哪里还是那个杀得曹操割须断袍的马超。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之二是"激将法",战马超之前要先激张飞,说谁也打不过马超,要请关云长来;打张颌前要激黄忠,说除了张飞谁也敌不过张颌;征孟获时又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激将法"玩到后来大家也腻烦了,在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 孔明曰:"今魏兵来追,......,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任他怎么激,魏延就是装没看见。诸葛亮在这里碰了个橡皮钉子,想必恼火的很,也暗下了杀魏延的决心。

军队里本应该是将帅同心,令行禁止。可是诸葛亮对手下大将也玩弄玄虚,前面说了,征孟获时诸葛亮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打了胜仗,诸葛亮哈哈一笑,说是我激你们去的。攻打陈仓时,一面说要姜维,魏延三天后出兵,一面自己带着关兴张苞连夜出发。手下的大将都不知道诸葛亮到底想要干什么,被耍来耍去,虽然嘴上也说"丞相神算",但是心情肯定不会愉快。诸葛亮神秘兮兮的作风到后来也自食其果,五丈原禳星时只告诉了姜维一个人,结果被魏延稀里糊涂地闯进来把他的生命灯踩灭了。诸葛亮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身体虚弱而已。如果禳星成功,心里一高兴,凭着精神安慰疗法可能会多活几年。生命灯一灭,精神支柱垮了,诸葛亮也马上就死了。
本文侧重于历史 点击 1543 评论数 5

三国门派:魏

论三国(一)

三国风流人物中,我唯独欣赏曹操。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曹操并不“奸诈”,这里的“奸诈”是智商高的代名词罢了。如果,智商高就能称“奸诈”,那么,孔明和他一样“奸诈”!

生于乱世的曹操自小有权谋,多机变,立下志向,为汉朝效力。不料东汉末年的君主无能,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民不聊生,导致由张角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也使东汉名存实亡,各路诸侯互相浑战,割据领地。天下大势,又进入“合久必分”的状态。曹操见汉朝政权难以挽救,才自立门户,南征北战,破吕布,收张绣,北伐袁绍,西征张鲁,平定马超之乱。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大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怎能不说曹操是个伟大的英雄呢!?

论三国(二)
曹操心胸十分广阔,破吕布后,活捉张辽。在白门楼上张辽辱骂曹操,曹有点怒气,但知文远有才能,不但不杀,反而以盛宴待之。伐袁绍后,发现了一些信,都是曹操一些部下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为曹操出主意:凡与袁绍暗通者,都杀之。曹操却说:“袁绍强大时,连我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小小的事,却显示出曹操广阔胸襟和非凡的领袖风范。

曹操可是难得的天下天才,文武相传,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三国时代的著名的诗人。就连毛泽东也十分崇拜他的军事能力。而且他赏识人才,四海能人,皆尽投到曹操门下。刘备是远远比不上曹操的。刘备只会收买人心,伪君子一个。打江山都靠孔明。刘备决不能与曹操齐名。

但曹操一生中也做错不少事。当年为报先父之仇而兴兵洗荡除州,屠杀不计其数的无辜居民。间接使一代名将典韦死于张绣之手。伐袁绍后,残杀二万降兵。世界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啊!曹操的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罗贯中却妙笔一挥,把曹操写成“奸诈”的象征。一代英雄,可悲也!
回答者:sunny0111 - 助理 三级 3-11 09:10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失了街亭。诸葛亮斩了马谡之后放声痛哭,才想起来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诸葛亮用兵是一把好手,但是用将确大有商榷之处。刘备用人是以情动人,所以有"刘备摔孩子,邀卖人心"之说,哄的关张赵云都为他卖命。而诸葛亮则是对谁都耍心眼儿,一如孟达所说:人言孔明心多。

兵不厌诈,是对敌人而言。对自己部下应该是推心置腹,上下同心,如果对自己任也用诈,迟早有玩不转的时候。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一就是军令状,军令状实际上就是对部下不信任,"空口无凭,立书为证",把人家的小辫子先抓在自己手里再说。不但对马谡,就是刘备的铁杆兄弟张飞,赵云,当他们去打武陵,桂阳时,诸葛亮也要人家先立军令状。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在派关羽去华容道时,明明算计清楚了关羽要放曹操,也要关羽先立军令状。回来抓住吃软不吃硬的关羽好好挤兑一下,还装腔作施的要杀关羽。关羽是最好面子的人,想必对此也是耿耿于怀,有机会就要找回场子来。后来要求进川和马超比武就是不服气的表现。诸葛亮处理这件事更是小家子气的很,写信给关羽说:马超是一勇之夫,最多和张飞差不多,怎么比得了你。关羽看了信高兴了,还"遍示宾客"。既然在场所以人都看了那信,难免也要传到马超和张飞的耳朵里,那张马二人也都狂的不行,听了这话怎么会高兴。张飞看在刘大哥面子上也就算了,马超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马超后来一直消极怠工,一个大仗也没有为蜀国打过,八成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当曹操进攻汉中之时,曹洪杀了马超的牙将,马超吃个哑巴亏,连日紧守不出。哪里还是那个杀得曹操割须断袍的马超。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之二是"激将法",战马超之前要先激张飞,说谁也打不过马超,要请关云长来;打张颌前要激黄忠,说除了张飞谁也敌不过张颌;征孟获时又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激将法"玩到后来大家也腻烦了,在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 孔明曰:"今魏兵来追,......,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任他怎么激,魏延就是装没看见。诸葛亮在这里碰了个橡皮钉子,想必恼火的很,也暗下了杀魏延的决心。

军队里本应该是将帅同心,令行禁止。可是诸葛亮对手下大将也玩弄玄虚,前面说了,征孟获时诸葛亮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打了胜仗,诸葛亮哈哈一笑,说是我激你们去的。攻打陈仓时,一面说要姜维,魏延三天后出兵,一面自己带着关兴张苞连夜出发。手下的大将都不知道诸葛亮到底想要干什么,被耍来耍去,虽然嘴上也说"丞相神算",但是心情肯定不会愉快。诸葛亮神秘兮兮的作风到后来也自食其果,五丈原禳星时只告诉了姜维一个人,结果被魏延稀里糊涂地闯进来把他的生命灯踩灭了。诸葛亮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身体虚弱而已。如果禳星成功,心里一高兴,凭着精神安慰疗法可能会多活几年。生命灯一灭,精神支柱垮了,诸葛亮也马上就死了。
本文侧重于历史 点击 1543 评论数 5

三国门派:魏

论三国(一)

三国风流人物中,我唯独欣赏曹操。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曹操并不“奸诈”,这里的“奸诈”是智商高的代名词罢了。如果,智商高就能称“奸诈”,那么,孔明和他一样“奸诈”!

生于乱世的曹操自小有权谋,多机变,立下志向,为汉朝效力。不料东汉末年的君主无能,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民不聊生,导致由张角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也使东汉名存实亡,各路诸侯互相浑战,割据领地。天下大势,又进入“合久必分”的状态。曹操见汉朝政权难以挽救,才自立门户,南征北战,破吕布,收张绣,北伐袁绍,西征张鲁,平定马超之乱。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大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怎能不说曹操是个伟大的英雄呢!?

论三国(二)
曹操心胸十分广阔,破吕布后,活捉张辽。在白门楼上张辽辱骂曹操,曹有点怒气,但知文远有才能,不但不杀,反而以盛宴待之。伐袁绍后,发现了一些信,都是曹操一些部下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为曹操出主意:凡与袁绍暗通者,都杀之。曹操却说:“袁绍强大时,连我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小小的事,却显示出曹操广阔胸襟和非凡的领袖风范。

曹操可是难得的天下天才,文武相传,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三国时代的著名的诗人。就连毛泽东也十分崇拜他的军事能力。而且他赏识人才,四海能人,皆尽投到曹操门下。刘备是远远比不上曹操的。刘备只会收买人心,伪君子一个。打江山都靠孔明。刘备决不能与曹操齐名。

但曹操一生中也做错不少事。当年为报先父之仇而兴兵洗荡除州,屠杀不计其数的无辜居民。间接使一代名将典韦死于张绣之手。伐袁绍后,残杀二万降兵。世界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啊!曹操的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罗贯中却妙笔一挥,把曹操写成“奸诈”的象征。一代英雄,可悲也!
回答者:jjixxl1314 - 初入江湖 三级 3-11 09:14

诸葛亮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失了街亭。诸葛亮斩了马谡之后放声痛哭,才想起来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诸葛亮用兵是一把好手,但是用将确大有商榷之处。刘备用人是以情动人,所以有"刘备摔孩子,邀卖人心"之说,哄的关张赵云都为他卖命。而诸葛亮则是对谁都耍心眼儿,一如孟达所说:人言孔明心多。

兵不厌诈,是对敌人而言。对自己部下应该是推心置腹,上下同心,如果对自己任也用诈,迟早有玩不转的时候。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一就是军令状,军令状实际上就是对部下不信任,"空口无凭,立书为证",把人家的小辫子先抓在自己手里再说。不但对马谡,就是刘备的铁杆兄弟张飞,赵云,当他们去打武陵,桂阳时,诸葛亮也要人家先立军令状。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在派关羽去华容道时,明明算计清楚了关羽要放曹操,也要关羽先立军令状。回来抓住吃软不吃硬的关羽好好挤兑一下,还装腔作施的要杀关羽。关羽是最好面子的人,想必对此也是耿耿于怀,有机会就要找回场子来。后来要求进川和马超比武就是不服气的表现。诸葛亮处理这件事更是小家子气的很,写信给关羽说:马超是一勇之夫,最多和张飞差不多,怎么比得了你。关羽看了信高兴了,还"遍示宾客"。既然在场所以人都看了那信,难免也要传到马超和张飞的耳朵里,那张马二人也都狂的不行,听了这话怎么会高兴。张飞看在刘大哥面子上也就算了,马超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马超后来一直消极怠工,一个大仗也没有为蜀国打过,八成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当曹操进攻汉中之时,曹洪杀了马超的牙将,马超吃个哑巴亏,连日紧守不出。哪里还是那个杀得曹操割须断袍的马超。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之二是"激将法",战马超之前要先激张飞,说谁也打不过马超,要请关云长来;打张颌前要激黄忠,说除了张飞谁也敌不过张颌;征孟获时又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激将法"玩到后来大家也腻烦了,在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 孔明曰:"今魏兵来追,......,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任他怎么激,魏延就是装没看见。诸葛亮在这里碰了个橡皮钉子,想必恼火的很,也暗下了杀魏延的决心。

军队里本应该是将帅同心,令行禁止。可是诸葛亮对手下大将也玩弄玄虚,前面说了,征孟获时诸葛亮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打了胜仗,诸葛亮哈哈一笑,说是我激你们去的。攻打陈仓时,一面说要姜维,魏延三天后出兵,一面自己带着关兴张苞连夜出发。手下的大将都不知道诸葛亮到底想要干什么,被耍来耍去,虽然嘴上也说"丞相神算",但是心情肯定不会愉快。诸葛亮神秘兮兮的作风到后来也自食其果,五丈原禳星时只告诉了姜维一个人,结果被魏延稀里糊涂地闯进来把他的生命灯踩灭了。诸葛亮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身体虚弱而已。如果禳星成功,心里一高兴,凭着精神安慰疗法可能会多活几年。生命灯一灭,精神支柱垮了,诸葛亮也马上就死了。

曹操

三国风流人物中,我唯独欣赏曹操。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曹操并不“奸诈”,这里的“奸诈”是智商高的代名词罢了。如果,智商高就能称“奸诈”,那么,孔明和他一样“奸诈”!

生于乱世的曹操自小有权谋,多机变,立下志向,为汉朝效力。不料东汉末年的君主无能,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民不聊生,导致由张角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也使东汉名存实亡,各路诸侯互相浑战,割据领地。天下大势,又进入“合久必分”的状态。曹操见汉朝政权难以挽救,才自立门户,南征北战,破吕布,收张绣,北伐袁绍,西征张鲁,平定马超之乱。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大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怎能不说曹操是个伟大的英雄呢!?

曹操心胸十分广阔,破吕布后,活捉张辽。在白门楼上张辽辱骂曹操,曹有点怒气,但知文远有才能,不但不杀,反而以盛宴待之。伐袁绍后,发现了一些信,都是曹操一些部下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为曹操出主意:凡与袁绍暗通者,都杀之。曹操却说:“袁绍强大时,连我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小小的事,却显示出曹操广阔胸襟和非凡的领袖风范。

曹操可是难得的天下天才,文武相传,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三国时代的著名的诗人。就连毛泽东也十分崇拜他的军事能力。而且他赏识人才,四海能人,皆尽投到曹操门下。刘备是远远比不上曹操的。刘备只会收买人心,伪君子一个。打江山都靠孔明。刘备决不能与曹操齐名。

但曹操一生中也做错不少事。当年为报先父之仇而兴兵洗荡除州,屠杀不计其数的无辜居民。间接使一代名将典韦死于张绣之手。伐袁绍后,残杀二万降兵。世界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啊!曹操的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罗贯中却妙笔一挥,把曹操写成“奸诈”的象征。一代英雄,可悲也!
回答者:dashajiao - 兵卒 一级 3-11 09:15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魏武帝 曹操 (155-220)
字 「孟德」 又名 「吉利」,小字阿瞒

三国时魏国的真正创业者,一代奸雄,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控制东汉王朝,为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最终平蜀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以权谋,奸诈,残暴闻名,同时他也是卓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此外,其书法,音乐,围棋技艺亦接近国手的水平

至于真正的诸葛和曹操还需自己去品味
我只能提供这些信息
本人比较崇拜诸葛

俗家弟子------释宗添
回答者:fengcong18feng - 经理 四级 3-11 09:16

诸葛亮绝世奇才可惜投错了主 刘备事事靠他 对其很信任 对于阿斗 他完全可以颠覆政权 可他没有 没有将王知心 太过忠心 有点呆
曹操绝世枭雄 是好好先生 可惜没有谋士 战将 缺少良才辅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4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失了街亭。诸葛亮斩了马谡之后放声痛哭,才想起来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诸葛亮用兵是一把好手,但是用将确大有商榷之处。刘备用人是以情动人,所以有"刘备摔孩子,邀卖人心"之说,哄的关张赵云都为他卖命。而诸葛亮则是对谁都耍心眼儿,一如孟达所说:人言孔明心多。

兵不厌诈,是对敌人而言。对自己部下应该是推心置腹,上下同心,如果对自己任也用诈,迟早有玩不转的时候。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一就是军令状,军令状实际上就是对部下不信任,"空口无凭,立书为证",把人家的小辫子先抓在自己手里再说。不但对马谡,就是刘备的铁杆兄弟张飞,赵云,当他们去打武陵,桂阳时,诸葛亮也要人家先立军令状。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在派关羽去华容道时,明明算计清楚了关羽要放曹操,也要关羽先立军令状。回来抓住吃软不吃硬的关羽好好挤兑一下,还装腔作施的要杀关羽。关羽是最好面子的人,想必对此也是耿耿于怀,有机会就要找回场子来。后来要求进川和马超比武就是不服气的表现。诸葛亮处理这件事更是小家子气的很,写信给关羽说:马超是一勇之夫,最多和张飞差不多,怎么比得了你。关羽看了信高兴了,还"遍示宾客"。既然在场所以人都看了那信,难免也要传到马超和张飞的耳朵里,那张马二人也都狂的不行,听了这话怎么会高兴。张飞看在刘大哥面子上也就算了,马超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马超后来一直消极怠工,一个大仗也没有为蜀国打过,八成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当曹操进攻汉中之时,曹洪杀了马超的牙将,马超吃个哑巴亏,连日紧守不出。哪里还是那个杀得曹操割须断袍的马超。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之二是"激将法",战马超之前要先激张飞,说谁也打不过马超,要请关云长来;打张颌前要激黄忠,说除了张飞谁也敌不过张颌;征孟获时又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激将法"玩到后来大家也腻烦了,在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 孔明曰:"今魏兵来追,......,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任他怎么激,魏延就是装没看见。诸葛亮在这里碰了个橡皮钉子,想必恼火的很,也暗下了杀魏延的决心。

军队里本应该是将帅同心,令行禁止。可是诸葛亮对手下大将也玩弄玄虚,前面说了,征孟获时诸葛亮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打了胜仗,诸葛亮哈哈一笑,说是我激你们去的。攻打陈仓时,一面说要姜维,魏延三天后出兵,一面自己带着关兴张苞连夜出发。手下的大将都不知道诸葛亮到底想要干什么,被耍来耍去,虽然嘴上也说"丞相神算",但是心情肯定不会愉快。诸葛亮神秘兮兮的作风到后来也自食其果,五丈原禳星时只告诉了姜维一个人,结果被魏延稀里糊涂地闯进来把他的生命灯踩灭了。诸葛亮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身体虚弱而已。如果禳星成功,心里一高兴,凭着精神安慰疗法可能会多活几年。生命灯一灭,精神支柱垮了,诸葛亮也马上就死了。
本文侧重于历史 点击 1543 评论数 5

三国门派:魏

论三国(一)

三国风流人物中,我唯独欣赏曹操。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曹操并不“奸诈”,这里的“奸诈”是智商高的代名词罢了。如果,智商高就能称“奸诈”,那么,孔明和他一样“奸诈”!

生于乱世的曹操自小有权谋,多机变,立下志向,为汉朝效力。不料东汉末年的君主无能,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民不聊生,导致由张角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也使东汉名存实亡,各路诸侯互相浑战,割据领地。天下大势,又进入“合久必分”的状态。曹操见汉朝政权难以挽救,才自立门户,南征北战,破吕布,收张绣,北伐袁绍,西征张鲁,平定马超之乱。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大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怎能不说曹操是个伟大的英雄呢!?

论三国(二)
曹操心胸十分广阔,破吕布后,活捉张辽。在白门楼上张辽辱骂曹操,曹有点怒气,但知文远有才能,不但不杀,反而以盛宴待之。伐袁绍后,发现了一些信,都是曹操一些部下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为曹操出主意:凡与袁绍暗通者,都杀之。曹操却说:“袁绍强大时,连我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小小的事,却显示出曹操广阔胸襟和非凡的领袖风范。

曹操可是难得的天下天才,文武相传,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三国时代的著名的诗人。就连毛泽东也十分崇拜他的军事能力。而且他赏识人才,四海能人,皆尽投到曹操门下。刘备是远远比不上曹操的。刘备只会收买人心,伪君子一个。打江山都靠孔明。刘备决不能与曹操齐名。

但曹操一生中也做错不少事。当年为报先父之仇而兴兵洗荡除州,屠杀不计其数的无辜居民。间接使一代名将典韦死于张绣之手。伐袁绍后,残杀二万降兵。世界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啊!曹操的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罗贯中却妙笔一挥,把曹操写成“奸诈”的象征。一代英雄,可悲也!
回答者:sunny0111 - 助理 三级 3-11 09:10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失了街亭。诸葛亮斩了马谡之后放声痛哭,才想起来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诸葛亮用兵是一把好手,但是用将确大有商榷之处。刘备用人是以情动人,所以有"刘备摔孩子,邀卖人心"之说,哄的关张赵云都为他卖命。而诸葛亮则是对谁都耍心眼儿,一如孟达所说:人言孔明心多。

兵不厌诈,是对敌人而言。对自己部下应该是推心置腹,上下同心,如果对自己任也用诈,迟早有玩不转的时候。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一就是军令状,军令状实际上就是对部下不信任,"空口无凭,立书为证",把人家的小辫子先抓在自己手里再说。不但对马谡,就是刘备的铁杆兄弟张飞,赵云,当他们去打武陵,桂阳时,诸葛亮也要人家先立军令状。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在派关羽去华容道时,明明算计清楚了关羽要放曹操,也要关羽先立军令状。回来抓住吃软不吃硬的关羽好好挤兑一下,还装腔作施的要杀关羽。关羽是最好面子的人,想必对此也是耿耿于怀,有机会就要找回场子来。后来要求进川和马超比武就是不服气的表现。诸葛亮处理这件事更是小家子气的很,写信给关羽说:马超是一勇之夫,最多和张飞差不多,怎么比得了你。关羽看了信高兴了,还"遍示宾客"。既然在场所以人都看了那信,难免也要传到马超和张飞的耳朵里,那张马二人也都狂的不行,听了这话怎么会高兴。张飞看在刘大哥面子上也就算了,马超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马超后来一直消极怠工,一个大仗也没有为蜀国打过,八成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当曹操进攻汉中之时,曹洪杀了马超的牙将,马超吃个哑巴亏,连日紧守不出。哪里还是那个杀得曹操割须断袍的马超。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之二是"激将法",战马超之前要先激张飞,说谁也打不过马超,要请关云长来;打张颌前要激黄忠,说除了张飞谁也敌不过张颌;征孟获时又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激将法"玩到后来大家也腻烦了,在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 孔明曰:"今魏兵来追,......,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任他怎么激,魏延就是装没看见。诸葛亮在这里碰了个橡皮钉子,想必恼火的很,也暗下了杀魏延的决心。

军队里本应该是将帅同心,令行禁止。可是诸葛亮对手下大将也玩弄玄虚,前面说了,征孟获时诸葛亮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打了胜仗,诸葛亮哈哈一笑,说是我激你们去的。攻打陈仓时,一面说要姜维,魏延三天后出兵,一面自己带着关兴张苞连夜出发。手下的大将都不知道诸葛亮到底想要干什么,被耍来耍去,虽然嘴上也说"丞相神算",但是心情肯定不会愉快。诸葛亮神秘兮兮的作风到后来也自食其果,五丈原禳星时只告诉了姜维一个人,结果被魏延稀里糊涂地闯进来把他的生命灯踩灭了。诸葛亮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身体虚弱而已。如果禳星成功,心里一高兴,凭着精神安慰疗法可能会多活几年。生命灯一灭,精神支柱垮了,诸葛亮也马上就死了。
本文侧重于历史 点击 1543 评论数 5

三国门派:魏

论三国(一)

三国风流人物中,我唯独欣赏曹操。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曹操并不“奸诈”,这里的“奸诈”是智商高的代名词罢了。如果,智商高就能称“奸诈”,那么,孔明和他一样“奸诈”!

生于乱世的曹操自小有权谋,多机变,立下志向,为汉朝效力。不料东汉末年的君主无能,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民不聊生,导致由张角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也使东汉名存实亡,各路诸侯互相浑战,割据领地。天下大势,又进入“合久必分”的状态。曹操见汉朝政权难以挽救,才自立门户,南征北战,破吕布,收张绣,北伐袁绍,西征张鲁,平定马超之乱。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大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怎能不说曹操是个伟大的英雄呢!?

论三国(二)
曹操心胸十分广阔,破吕布后,活捉张辽。在白门楼上张辽辱骂曹操,曹有点怒气,但知文远有才能,不但不杀,反而以盛宴待之。伐袁绍后,发现了一些信,都是曹操一些部下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为曹操出主意:凡与袁绍暗通者,都杀之。曹操却说:“袁绍强大时,连我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小小的事,却显示出曹操广阔胸襟和非凡的领袖风范。

曹操可是难得的天下天才,文武相传,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三国时代的著名的诗人。就连毛泽东也十分崇拜他的军事能力。而且他赏识人才,四海能人,皆尽投到曹操门下。刘备是远远比不上曹操的。刘备只会收买人心,伪君子一个。打江山都靠孔明。刘备决不能与曹操齐名。

但曹操一生中也做错不少事。当年为报先父之仇而兴兵洗荡除州,屠杀不计其数的无辜居民。间接使一代名将典韦死于张绣之手。伐袁绍后,残杀二万降兵。世界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啊!曹操的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罗贯中却妙笔一挥,把曹操写成“奸诈”的象征。一代英雄,可悲也!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魏武帝 曹操 (155-220)
字 「孟德」 又名 「吉利」,小字阿瞒

三国时魏国的真正创业者,一代奸雄,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控制东汉王朝,为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最终平蜀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以权谋,奸诈,残暴闻名,同时他也是卓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此外,其书法,音乐,围棋技艺亦接近国手的水平

至于真正的诸葛和曹操还需自己去品味
我只能提供这些信息
本人比较崇拜诸葛

俗家弟子------释宗添
回答者:fengcong18feng - 经理 四级 3-11 09:16

诸葛亮绝世奇才可惜投错了主 刘备事事靠他 对其很信任 对于阿斗 他完全可以颠覆政权 可他没有 没有将王知心 太过忠心 有点呆
曹操绝世枭雄 是好好先生 可惜没有谋士 战将 缺少良才辅助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汉魏之际军事统帅曹操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乘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之机起兵,改编青州黄巾军为青州兵,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踞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性力量。曹操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裴松之《异同杂语》、《魏书》)。其著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其军事思想。

战争观

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三国志·武帝纪》),“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著名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治军思想

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 认为“礼不可治兵”(《孙子注》),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曹操集·遗令》),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政失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他“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武帝纪》),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为保证法规的实行,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三国志·武帝纪》)。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同前)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他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认为“将贤则国安”(《孙子注》),“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因此,主张“举贤勿拘德行”,“举士勿废偏短”(《三国志·武帝纪》),唯才是举。他拔于禁、乐进等于行阵之间,擢张辽、张郃、徐晃等于俘虏营内,他们后皆战功卓著,成为名将。对有过失的“贤”才,往往任用如初。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之战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

谋略思想

曹操说 :“欲攻敌 ,必先谋。”(《孙子注》)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诸葛亮传》)。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孙子注》),从而将其谋略思想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显示出求实、尚变两大特点。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新书指挥作战 。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三国志·武帝纪 》裴松之注 )。强调“ 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同前)。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 战将强弱、 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 至实击至虚 ”。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对吴、蜀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 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 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 致其“ 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三国志》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其《孙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其军事思想也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杂质,虽以刑拨乱的成效显著,但有时强调刑罚过度。
第2个回答  2007-03-11
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失了街亭。诸葛亮斩了马谡之后放声痛哭,才想起来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诸葛亮用兵是一把好手,但是用将确大有商榷之处。刘备用人是以情动人,所以有"刘备摔孩子,邀卖人心"之说,哄的关张赵云都为他卖命。而诸葛亮则是对谁都耍心眼儿,一如孟达所说:人言孔明心多。

兵不厌诈,是对敌人而言。对自己部下应该是推心置腹,上下同心,如果对自己任也用诈,迟早有玩不转的时候。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一就是军令状,军令状实际上就是对部下不信任,"空口无凭,立书为证",把人家的小辫子先抓在自己手里再说。不但对马谡,就是刘备的铁杆兄弟张飞,赵云,当他们去打武陵,桂阳时,诸葛亮也要人家先立军令状。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在派关羽去华容道时,明明算计清楚了关羽要放曹操,也要关羽先立军令状。回来抓住吃软不吃硬的关羽好好挤兑一下,还装腔作施的要杀关羽。关羽是最好面子的人,想必对此也是耿耿于怀,有机会就要找回场子来。后来要求进川和马超比武就是不服气的表现。诸葛亮处理这件事更是小家子气的很,写信给关羽说:马超是一勇之夫,最多和张飞差不多,怎么比得了你。关羽看了信高兴了,还"遍示宾客"。既然在场所以人都看了那信,难免也要传到马超和张飞的耳朵里,那张马二人也都狂的不行,听了这话怎么会高兴。张飞看在刘大哥面子上也就算了,马超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马超后来一直消极怠工,一个大仗也没有为蜀国打过,八成就是为了这个原因。当曹操进攻汉中之时,曹洪杀了马超的牙将,马超吃个哑巴亏,连日紧守不出。哪里还是那个杀得曹操割须断袍的马超。

诸葛亮最爱用的办法之二是"激将法",战马超之前要先激张飞,说谁也打不过马超,要请关云长来;打张颌前要激黄忠,说除了张飞谁也敌不过张颌;征孟获时又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激将法"玩到后来大家也腻烦了,在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 孔明曰:"今魏兵来追,......,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任他怎么激,魏延就是装没看见。诸葛亮在这里碰了个橡皮钉子,想必恼火的很,也暗下了杀魏延的决心。

军队里本应该是将帅同心,令行禁止。可是诸葛亮对手下大将也玩弄玄虚,前面说了,征孟获时诸葛亮激赵云,魏延,要他们不听将令,私自出兵。打了胜仗,诸葛亮哈哈一笑,说是我激你们去的。攻打陈仓时,一面说要姜维,魏延三天后出兵,一面自己带着关兴张苞连夜出发。手下的大将都不知道诸葛亮到底想要干什么,被耍来耍去,虽然嘴上也说"丞相神算",但是心情肯定不会愉快。诸葛亮神秘兮兮的作风到后来也自食其果,五丈原禳星时只告诉了姜维一个人,结果被魏延稀里糊涂地闯进来把他的生命灯踩灭了。诸葛亮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病,只是身体虚弱而已。如果禳星成功,心里一高兴,凭着精神安慰疗法可能会多活几年。生命灯一灭,精神支柱垮了,诸葛亮也马上就死了。
本文侧重于历史 点击 1543 评论数 5

三国门派:魏

论三国(一)

三国风流人物中,我唯独欣赏曹操。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实,曹操并不“奸诈”,这里的“奸诈”是智商高的代名词罢了。如果,智商高就能称“奸诈”,那么,孔明和他一样“奸诈”!

生于乱世的曹操自小有权谋,多机变,立下志向,为汉朝效力。不料东汉末年的君主无能,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民不聊生,导致由张角领导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也使东汉名存实亡,各路诸侯互相浑战,割据领地。天下大势,又进入“合久必分”的状态。曹操见汉朝政权难以挽救,才自立门户,南征北战,破吕布,收张绣,北伐袁绍,西征张鲁,平定马超之乱。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军事上,大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怎能不说曹操是个伟大的英雄呢!?

论三国(二)
曹操心胸十分广阔,破吕布后,活捉张辽。在白门楼上张辽辱骂曹操,曹有点怒气,但知文远有才能,不但不杀,反而以盛宴待之。伐袁绍后,发现了一些信,都是曹操一些部下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为曹操出主意:凡与袁绍暗通者,都杀之。曹操却说:“袁绍强大时,连我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小小的事,却显示出曹操广阔胸襟和非凡的领袖风范。

曹操可是难得的天下天才,文武相传,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三国时代的著名的诗人。就连毛泽东也十分崇拜他的军事能力。而且他赏识人才,四海能人,皆尽投到曹操门下。刘备是远远比不上曹操的。刘备只会收买人心,伪君子一个。打江山都靠孔明。刘备决不能与曹操齐名。

但曹操一生中也做错不少事。当年为报先父之仇而兴兵洗荡除州,屠杀不计其数的无辜居民。间接使一代名将典韦死于张绣之手。伐袁绍后,残杀二万降兵。世界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啊!曹操的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罗贯中却妙笔一挥,把曹操写成“奸诈”的象征。一代英雄,可悲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3-13
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汉魏之际军事统帅曹操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乘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之机起兵,改编青州黄巾军为青州兵,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踞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性力量。曹操博采兵、法、儒、道等诸家思想,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裴松之《异同杂语》、《魏书》)。其著述大都亡佚,从其《孙子注》和存世的军事文书以及《三国志》等史书中,可窥其军事思想。

战争观

曹操认识到,军事斗争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配合。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才能拯救社会。不能像春秋时吴国夫差那样只凭武力,不注重政治;也不可似周朝诸侯徐偃王那样,以“仁义”代替用兵。他强调“兵以义动”(《三国志·武帝纪》),“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为赢得战争中的政治主动权,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除暴乱维护汉室而举义兵;为争取人心,占领河北后免难民租赋,又发布抑豪强兼并令,以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著名谋士郭嘉颂扬他“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他认为经济的好坏,关系着战争的成败。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治军思想

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 认为“礼不可治兵”(《孙子注》),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曹操集·遗令》),注重以法治军。他针对汉末政失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他“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武帝纪》),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为保证法规的实行,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三国志·武帝纪》)。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同前)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他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认为“将贤则国安”(《孙子注》),“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因此,主张“举贤勿拘德行”,“举士勿废偏短”(《三国志·武帝纪》),唯才是举。他拔于禁、乐进等于行阵之间,擢张辽、张郃、徐晃等于俘虏营内,他们后皆战功卓著,成为名将。对有过失的“贤”才,往往任用如初。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之战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

谋略思想

曹操说 :“欲攻敌 ,必先谋。”(《孙子注》)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所以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三国志·诸葛亮传》)。他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孙子注》),从而将其谋略思想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显示出求实、尚变两大特点。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新书指挥作战 。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三国志·武帝纪 》裴松之注 )。强调“ 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同前)。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 战将强弱、 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 至实击至虚 ”。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如对吴、蜀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 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 形成“至实”态势。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 致其“ 至虚”,从而各个击破。在中国军事史上,他以“诡诈”著称。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三国志》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其《孙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其军事思想也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杂质,虽以刑拨乱的成效显著,但有时强调刑罚过度。

参考资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qid=1306051304077

第4个回答  2007-03-11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魏武帝 曹操 (155-220)
字 「孟德」 又名 「吉利」,小字阿瞒

三国时魏国的真正创业者,一代奸雄,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控制东汉王朝,为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最终平蜀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以权谋,奸诈,残暴闻名,同时他也是卓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此外,其书法,音乐,围棋技艺亦接近国手的水平

至于真正的诸葛和曹操还需自己去品味
我只能提供这些信息
本人比较崇拜诸葛

俗家弟子------释宗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