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笋干产品产销

如题所述

自宋朝以来,直至明清两朝,天目山地区的笋干制作技术就已经备受赞誉。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西天目禅源寺的香客和游客对笋干的需求大增,使得其名声鹊起,年产量达到了三四千担,主要销往杭州和上海等地。到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临安县生产了6000担,於潜县5500担,昌化县100担,每担笋干的价值相当可观,可换取十来石大米,大约在50至70元之间。然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食盐短缺和运输困难,产量骤然下降。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临安县的笋干产量仅为3400担,於潜县300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目笋干的产量逐渐恢复并增长。从1950年至1988年,平均每年产量达到了451吨,其中198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产量826吨,相比于战前1933年的产量,增长了42.4%。然而,笋干的质量曾经历过起伏。在五、六十年代,供销社收购笋干时,会派人参与生产过程,严格把控质量,要求白净的蒲头、无空心、无黑节,大小粗细均匀,每百斤笋干的用盐量不超过30斤。1956年,天目笋干首次亮相广交会,深受外商喜爱,被誉为“清鲜盖世”的佳品。然而,1978年后笋干购销多元化,一些农户为了利润而粗制滥造,有的甚至在产品中掺入过多盐分,导致天目笋干的声誉一度下滑。


但好在,笋农们后来受到市场竞争的启示,开始注重产品质量,这使得笋干的质量有所回升。尽管曾面临挑战,天目笋干的历史与现代结合,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清鲜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扩展资料

天目笋干由鲜嫩竹笋精制而成,以“清鲜盖世”、“甲于果疏”著称,其中最著名的属石笋干。传统品种有“焙熄、扁尖、肥挺、秃挺、小挺、直尖”等,根据不同口味可以分为淡笋干、咸笋干,以及可以直接作为零食食用的多味笋干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