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6
一、曹植有没有写《七步诗》?

史书《三国志》中并未记载有《七步诗》。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对曹植的被贬只记有一句话:“……帝(曹丕)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而并未记载有《七步诗》。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中,也没有记载《七步诗》。如果说《三国志》的记载很简略,但裴松之的注是非常详细的,记有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等诗句。当然史书不是文学书,对于诗有许多遗漏,不能充分说明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看《七步诗》的出处。《七步诗》最早的出处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中的《文学》。《世说新语》是中国第一部志人小说,既然是小说,就不免有虚构,有传说,不是完全真实的,所以《七步诗》就有了虚构的可能性,也就不一定是曹植的真迹。

另外,有些学者还从诗的风格等方面考证,《七步诗》不是曹植的作品。

所以曹植究竟有没有写《七步诗》,是一个尚待考证的问题。

二、《七步诗》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一般来说,流传最广的《七步诗》版本就是试题的答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么,《七步诗》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的呢?

先来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出处。这首诗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原文是这样的:

……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煮豆燃豆萁……”一诗在这里并非曹植七步所作,而是应声而作。这儿曹植七步之内作的是曹丕指的一幅画,即“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所以“煮豆燃豆萁……”一诗更贴切的的叫法应该是“应声诗”,这儿的七步诗是“两肉齐道行……”一诗。

与《世说新语》一样《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且距三国的年代比《世说新语》远,所以《世说新语》的可信度更高。《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在这里,提到了曹丕要曹植七步作诗,曹植作的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由于《世说新语》最早记有曹植七步作诗,所以七步诗的最早版本就应是此诗。但这里也提到曹植是“应声”为诗,而并非走七步成诗。所以也可称其为“应声诗”。因此,我认为《三国演义》就是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加工成了曹植作七步诗、应声诗的情节。如此,七步诗的内容就不应该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综上所诉,我认为《七步诗》是否是曹植所作,及《七步诗》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还有待探讨,作为语文题,不应该出这样的题误导学生。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个人意见,难免有所偏颇,请大家指正!
第2个回答  2007-03-05
《七步诗》的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84499.html?fr=qrl3

第3个回答  2007-03-05
一方面是深刻的指出在封建社会里被皇权思想所扭曲的人性,同胞兄弟还要苦苦相逼,自相残杀,另一个方面也说出了曹植的才华,在七步内做诗.
第4个回答  2007-03-05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