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代表韩再芬 对黄梅戏有了哪些改变

如题所述

感觉这个提问有一定的深度。
一、首先从韩再芬对黄梅戏外部氛围的影响来分析:
1、 韩再芬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除继承黄梅传统艺术之外,还用自身的名誉度及知名度作为营销资源,为黄梅戏的推广注入一份心力。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成立,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2、 在发展黄梅上,安庆再芬剧院与一团及其他剧团合作,一团等主攻“本土”,二团(即再芬剧院)则努力改革、创新精品,主攻“外围”,使梅香远飘。
3、 再芬剧院成立后,剧院进行了一些内部革新,使原来岌岌可危的二团走出了生存的困境,当然这并非其一人之功,这是剧院全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作为院长,还是承担了其中许多的改革责任。
4、 韩再芬除继承一些经典的传统黄梅艺术外,在维护黄梅传统艺术方面,剧院又重新收录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黄梅戏戏目。如送香茶等。
5、 个人黄梅艺术作品影响方面,韩再芬早期的黄梅艺术(包括影视及舞台剧),吸引并影响了广大的黄梅戏迷,包括一大批八零后年轻人,作品如《天仙配》、《郑小娇》、《女附马》等等;近代作品有《美人焦》——此剧目前还处完善中;近代韩再芬个人参与创作的作品有舞台剧《徽州女人》和《公司》。前者深受观众赞誉、获得戏剧最高艺术奖梅花奖及其他诸多奖项。舞台剧《公司》则受争议较多,不过,这些都只是韩再芬改革尝试进程中的一段。没有争议的改革创新是不存在的。

6、 韩再芬除继承传统并参与黄梅的改革创新外,也招揽了一些原本不应是一位院长所承担的责任——为了她所深爱的黄梅。
大的方面有:
在安庆师范大学成立黄梅剧艺术学院,
在安徽大学成立黄梅剧研究中心,
成立安徽韩再芬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
筹资建设黄梅戏艺术中心
小的方面有:成立再芬黄梅青年团,招揽新血,培养新一代黄梅人才等。
其他具体的个人黄梅艺术成就及影响,请参考“韩再芬”百度百科

二、然后就是从韩再芬对黄梅戏本身的改变与影响来分析(转自韩再芬贴吧网友“黄梅魂5235”的一段评论内容):
1、对黄梅戏思想内容的升华:
传统的黄梅戏一直以传奇故事为主要题材,以意淫式的"富小姐爱上穷小子"或"贵公子爱上贫贱女"为主要表现内容,黄梅戏的代表性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便是如此.后来的黄梅戏也新编了一些诸如"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性""知府黄干""徐锡麟""六尺巷"等反映历史上真实人物的题材.不管是传奇还是历史,这类题材以及表现的内容历来是中国戏曲的专长,无可厚非.思想深度上从未真正突破过.韩再芬的<徽州女人>,真正将黄梅戏的思想深度升华,不再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也不是柴米油盐,历史人物.而是借一个无名无姓的女子一生的等待来表现另外一种形式的人文关怀,一个女子,一个群体.她们的命运,她们的归宿... <徽州女人>不仅仅是探讨人性,批判封建伦理,她所蕴含的思想光华百人百异,等待着以你的角度进行解读.
2、对黄梅戏唱腔的改变:
这个估计是个人都能听出后期的韩再芬与其他黄梅戏演员之间的区别.招牌的"韩氏唱腔"已经是一种标志.具体表现为:娇柔,甜美,灵动.充满青春气息!
3、对黄梅戏表现形式的革新:
从古装到现代装,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古人的喜怒哀乐和我们基本不沾边.反映当代生活的黄梅戏,在舞台上基本没有.韩再芬的<公司>既不歌颂某个人,也不歌颂某个党.这很难得.现代题材的戏曲貌似总要歌颂点啥.它弘扬诚信,它反映的也许就是你我生活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更难得.公司还有一点就是对程式化动作的创造.简单点说,就是摒弃老程式,创造新程式.戏曲传统的程式化动作是有规范的,它不是生活中动作的直接模仿,再者,传统的程式动作在表现现代时题材显得有些掣肘.比如开关门.以当代的动作演当代的事也许是<公司>对黄梅戏形式的最大革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6
韩再芬为黄梅戏的推广及继承穷尽毕生
第2个回答  2011-01-01
貌似是把黄梅戏推广了,然后就是翻新吧,搞个什么新黄梅,很多人觉得好听了,可我觉得那新调子难听死了,还是老黄梅比较喜欢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