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征评价谁 没有他就没有中国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02
文史学家
柳诒征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先驱、开创人。1903年编写《历代史略》 ,打破纲监的编年形式,从唐虞三代至明末,系统叙述历代史事沿革,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他也是中国编著新型历史教科书最早、最多的学者。1905年完成《中国商业史》,是最早的中国商业史专著。1910年完成《中国教育史》,是第一部中国教育史著作。 柳诒征1923年完成《中国文化史》 ,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柳诒征透过许多着作,阐明中国文化义理,是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柳诒征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国学导师。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宗师,创办 《学衡》 杂志、《国风》半月刊、《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於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
现代儒学宗师
柳诒征是现代儒学宗师。作为史学家,由史学昌明儒学。他认为,儒家经典《诗》 、《书》、《礼》、《乐》,皆史也,皆载前人之经验而表示其得失以为未经验者之先导也;另一面,中国史学通贯儒学,儒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柳诒征发表论著,对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学之於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以孔教拯救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侪对於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历史哲学家
柳诒征是一位历史哲学家。“史学与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色”。他在《国史要义·史识》篇中定义历史哲学:“治史之识,非第欲明撰着之义法,尤须积之以求人群之原则。由历史而求人群之原理,近人谓之历史哲学。”
图书馆学家
柳诒征是一位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1927年主持国学图书馆,直至1948年。其间提供住读方式便利来馆的远方好学之读者,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中之创举”。为便於“群彦之责索”,乃编著藏书总目,延聘王焕镳、周雁石等数人经数载努力,1935年完成《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藏书总目。
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柳诒征爱才、重才,言传身教,培植弟子,“多能卓然而立”,人称“柳门成荫”。更多的人则是受到柳氏学问、道德、人格、理想的影响。 在中国学术界,有说他“培养出来的文、史、地、哲各门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最多”。弟子如缪凤林、张其昀、宗白华、茅以升、陈方恪、陈训慈、范希曾、郑鹤声等人,皆有造就。柳氏教学之法,郑鹤声曾说,“柳先生的教学方法,以探求书本为原则。他讲中国史的时候,并不编 辑课文,或某种纲要,仅就一朝大事,加以剖析,而指定若干参考书籍,要我们自动地去阅读,读了以后,要把心得记在笔记本上,由他详细批阅。他要学生平时以阅读正史(二十四史)为主,并经常从正史中出许多研究题目,要我们搜集材料,练习撰作能力,由他评定甲乙,当为作业成绩。这种治学方式,的确是很基本的,促使我们养成一种严谨笃实的学风,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张世禄回忆说他教导学生要能做“比较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问题去钻研历史”;胡焕庸回忆他的授课“夹叙夹议,既不是枯燥无味的考证,也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真可说是广征博引,有引人入胜之功”;茅以升曾说,“我从先生受业八年,感到最大获益之处,是在治学方法上从勤从严,持之以恒”。
书法家
柳氏初学唐碑,以颜、柳为基础,既而学赵、董,纯是帖学馆阁路数。1901年后学北碑,经张謇而受张裕钊的影响,又与张小楼相切磋。1908年后入两江师范学堂任教习,又受到李瑞清的启迪,临写北碑突飞猛进。篆、隶、真、行、草各体兼能,尤以北碑成就最高。善书汉、魏二朝碑版,尤擅写经石峪、颜真卿。
编辑本段史学观点
著名学者柳诒征是一位地道的实证主义者。柳氏史学之魂,乃是政治实用主义。就史学流派而言,民国史学有求真与致用之分野。柳氏乃属致用一系。就史学渊源而言,柳氏史学实为晚清国粹派史学的逻辑延伸。就经学与史学的互动而言,柳氏史学可视为其经学立场在史学领域的展开。这种展开,从史学的立场看,就是所谓“史术通贯经术”,亦即以“史”来表现他的根本理念。所谓“史”,乃“学术”之代词。而“经”则是他所谓“政治”、所谓“实用”、所谓“礼”的对应语。 近代史家一般都信奉进化史观,柳先生却不大相信,提过许多质疑,作过诸多批判。柳还不大相信历史运动的因果联系。柳诒征的思想既有核心,又有系统,层次清楚,逻辑井然,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系统。
论孔子
他认为,中国两个最大的学问家是老子和孔子,其学问均从史学产生出来。孔子不是经学家,而是史学家。老子与孔子所讲的“道”,就是“从历史上看出人类常走的路”,即人生之规律。所以,理学与道学均来自史学。又说,孔子学说贯穿中国全部历史,此前之史则赖孔子得流传。认识孔子,就掌握了读史之纲。他还认为,清代乾嘉诸儒独到之学实为史学而非经学。柳对清代考据学整体评价不高,对汉学有所批评,对宋代文化评价甚高,均与陈一致,但陈认为清人以经学见长,几乎无史学,则其史学内含实与柳氏殊异。柳的经学与史学相互交融,陈则相互分别,故产生上述殊异。这也反映了柳的古文经学立场。将柳诒征的上述言论置诸章太炎、刘师培、邓实诸家中,可谓水乳交融,难加区分。
史德论
在近代史家中,柳氏身上的道德色彩显得特别浓重。所谓“道德”,包含热爱国家、尊重传统、崇尚气节、端正人格、勤奋工作、一丝不苟等丰富内涵,但核心是“养心术使底于粹”,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点是现实政治。他曾说:“吾之人本主义,即合全国为一道德之团体者。”与此相适应,《国史要义》专列《史德》篇,修正刘知几、章学诚、梁启超等人的“史德”论,按以己意,重新申说,力图“兼本末、包内外,合道德文章而一之”,与政治实用主义相配合,形成一套独特观点。就文章写作角度看,他从史德方面提出过一些规范,如文无溢美、不为讳饰、不为曲笔之类,但更注重的,还是从道德角度对人进行规范,最终把史学理论转化为一种促进民族发展的道德哲学与伦理学。
他认为道德是一种正义感。观察历史,应以这种正义感为准绳。在他看来,依道德准则衡量历代王朝的正统性无可非议。他一反近代新史学家的观念,令人惊奇地对向来遭受批判的传统“正闰观”持肯定态度。这种肯定完全是从现实政治出发的。就是说,只有肯定持有正义的王朝的正统性,才能使现实中不具有正义性的野心家不敢轻举妄动,所谓“使乱臣贼子惧”。 在柳的史德论中,历史、史家、道德实形成一个交互为用的循环。历史(即儒家经书)是培养人类道德修养的源泉。史家带着道德感去写史,又通过撰史活动增进自身及社会的道德感。柳的“史德”观,实已扩展到现实政治,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宗旨,指明了史家修德的途径(有赖于史)与作用,拓宽了“史德论”的领域,而且并不认为“史学致用”是不德。

史学功能论
由于信奉史学中心论,柳自然会把历史说成无所不能,这是他史学功能论的特点。1925年,在《学衡》发表《历史之知识》,着重阐述史学功能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能提供人类以往活动的经历与经验,供现代人参考、应用。“研究历史的最后目的,就在乎应用。”“我所希望于研究历史的人,并不在乎成为考据家或历史家,而在乎自己应用。”一针见血地表明了他的政治实用主义思想。
柳氏的史学功能思想贯穿着他的基本史学观念和史学目的思想。无论史学功能多么完备,也要看运用者的心术,所以他又说:“史籍之用,亦视学者之用心何如。用之当,则可为人类谋幸福,为国家臻治平;用之不当,则可以启乱饰奸。”这样,史学功能思想就又与史德论结合起来了。

历史研究法
柳氏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历史研究法之名,但三传之于《春秋》,各有师说,以解析《春秋》之义法,准此而言,则世之有历史研究法莫先于中国。从此观念出发,他把历史研究法划分为两个方面:读史之法与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中,他对文字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校勘与考据方法发表过精辟见解,都贯穿着“以史为根本”、不希望借口科学方法来干扰史之根本地位的史学中心论,比较有特点,也都无懈可击。而且,他虽精于校勘考据之学,但不主张唯考据是能,则又是政治实用主义使然。 读史之法看上去似乎是技术性比较强的方法,而且主要是一个实践经验问题,可以见仁见智。实际上,它同样反映柳氏的基本史学观念。他主张读原著,反对只读教科书,就表明了他对新式教科书的态度(这也是章太炎的态度)。读原著还有读经的意思,所以他提出:“治史学莫先于读经。”柳在读史之法中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观点是:读史须求得圆通。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柳诒征一生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多种。其中《中国文化史》70余万言,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名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及近代杂志、报纸、统计报道等达600余种。 《中国文化史》
《国史要义》
《东亚各国史》
《印度史》
《南洋群岛史》
《国学图书馆小史》
《中国版本概论》
《劬堂题跋》 柳诒征史学论文集
《中国教育史》
《柳诒徵说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商业史》
《商业道德》
《中国财政史》
《柳翼谋文录》(台北广文书局1970)
《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编辑本段为学守则
柳诒征自订“为学守则”三纲十八目 一保身:遏嗜欲、省思虑、平怨怒、节饮食、谨言语、惩偷惰。 柳诒征题字
二修德:事亲孝、与人忠、立志坚、律己严、执事敬、处境淡。 三勤学:读经书、考史事、讲理学、习国政、作诗文、究技艺。
第2个回答  2011-01-02
孔子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