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异同

如题所述

两者的区别是: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说因为心境或者说所站的角度很高,所以有洞彻世事的力量,不被眼前的事物迷惑。而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有旁观者迷,当局者清的意思。

1.《登飞来峰》

宋代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2.《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1
相同之处都是在描述作者身处在某种状态之中,然而两句诗的意境却有很大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前者表明自己看的很清楚,因为置身事外;后者却说自己看不清楚,因为身在其中。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0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3个回答  2020-12-24

古诗赏析: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4个回答  2011-01-03
我也在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