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崇桢皇帝怎样评价?

如题所述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不是骄奢淫逸,就是腐化堕落,所以他们的灭亡也没有值得同情,甚至感觉大快人心。惟独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桢,一提起来就让人感觉痛心,每每读到有关他的史书及故事时,我都会为其掬一把同情泪,感觉更有悲剧性。崇桢皇帝的所作所为不但在明朝算是一个好皇帝,就是在历代的封建君主中也算是一个佼佼者,他的勤政爱民可以和唐太宗相媲美。据史书记载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积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刚登基一年多,就智杀魏忠贤及其党羽,也足以证明其有胆有识,谋略非常,并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在其在位的17年间,下过四次罪己诏,撤乐减膳,言词诚恳,凿实一副亲民形象。做为一个封建帝王实属不易,也绝不是做做秀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好皇帝,最终却落了一个亡国之君的下场,其中的教训值得人深思。 历史上对明亡的原因有很多分析,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一是内忧,当时国内连年饥荒,饥民造反,最有名的当属李自成和张献忠;二是外患,就是东北清朝的倔起、侵略。这确实是造成明亡的直接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还有一说,说崇桢帝杀了袁崇焕,是自毁长城,如果没有吴三桂投降,清军也不会长驱直入。这就更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个人的作用如果这么强大,那崇桢帝这么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人,何况还是当朝皇帝,怎么会亡国了呢?他的作用应该不会比这两个人小吧。我认为他亡国的客观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古代高度集权于皇帝的体制,随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从内部腐朽,到崇桢继位,明朝已260年,已经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腐烂至垂危阶段,非人力可挽回;二是崇桢朝的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后期又有大疫(有人推测为鼠疫)流行。而亡国的主观原因是他不具有雄才大略,只知勤政克己但不会用人,朝野上下如散沙般没有了凝聚力。 崇桢帝当时杀了魏忠贤,以为自己勤勉节俭,大臣及下面的官员会收敛克制的。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治理吏治腐败,当时的明朝在他接手后确实是一个烂摊子,这很大程度上与官员的腐败有很大关系,在杀了魏忠贤后没有跟进治理,以致于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扼制,很多的财富都流进了贪官及强势集团的腰包。当时连年饥荒,又要打仗,朝庭无疑加大了赋税,但就是这样的赋税,很多贪官污吏都要雁过拔毛,趁机盘剥老百姓。国家真正收上来的少,暗中都流入了当官的口袋。结果造成更多的流民加入了造反的行列,朝庭需要更多的赋税来养活军人,形成了恶性循环。有一个事实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明亡之日,库存不及4000金。以这点钱,不必说打仗,就算放次烟火怕也不够。关键在于皇帝与其臣民之间完全失去信任。崇祯到处跟人讲国家已经无钱,所有人的理解,都是皇帝哭穷和敲诈。在大兵压境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崇桢帝号召大臣官员还有富人捐款,只筹到了区区二十万两银子。三月十日,最后关头,崇祯派太监徐高到国丈周奎家劝捐助饷,先晋其爵为侯,然后才开口要钱,周奎死活不掏钱,他根本不信崇祯没钱打仗。自2月中旬起,崇祯下达捐饷令,号召大臣、勋戚、缙绅以及各衙门各地方捐款应急共赴国难,以三万为上等。但居然没有任何个人和地方捐款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二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一再催迫下,国丈周奎抠抠索索捐了1万两,崇祯认为不够,让他再加1万两,周奎竟然恬不知耻地向女儿求援。周皇后把自己多年积攒的5000两私房钱,暗暗交给父亲,后者却从中扣了2000两,只拿3000两当作自己的捐款上交崇祯。旬日之后,闯军拷逼的结果,周奎共献出家财计银子52万两、其他珍宝折合数10万两!大太监王之心如出一辙。捐饷时只肯出万两,后经闯军用刑,从他嘴里掏出了现银15万两,以及与此价值相当的金银器玩。捐饷令响应者寥寥,崇祯改以实物代替现钱,让前三门一带富商豪门输粮前线,或给士兵家属提供口粮,以为较易推行,但同样被消极对待,不了了之。又谕每一大臣从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大家多半不觉得皇帝缺钱。在最深层,不是钱的问题,是社会凝聚力出了大问题。危急时刻,若社会凝聚力还在,再大的难关仍有可能挺过。 崇桢在用人方面最失败的皇帝之一,他疑忌之心太重。明代中期以后设多名大学士,组成内阁,参与机要,签批奏章,起草诏书,实际上行宰相和副相的之职。其中为首的称首辅或首揆,职权最重,乃实际上的宰相。崇桢在位十七年,先后竟更换了五十多位大学士,而首辅竟也换了十七位。这十七位首辅中任职最长的则是周延儒和温体仁《清史》中将此二人列入奸臣传。二人的共同点则是善于顺着崇桢帝的心思说话办事。十七年中周延儒、温体仁任首辅时间合计八年多,其他十五位首辅则没有一个能干到一年的。宰相像走马灯似的换,能坐热相位的又都不是正人,既不可能有稳定的方针大政,也不可能让正直的臣下发挥其能力。政治上一片混乱就成为必然。统兵大将也换个不停。被任命为指挥数省军力攻打农民造反军的总督,先后有杨鹤、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洪承畴(再起用)、卢象升、熊文灿、杨嗣昌、丁启睿、孙传庭等。值得一提的是杨嗣昌,此人大言炎炎,实无军事指挥才能,但崇桢对他最信用。在他督军的两年中,战争形势大变,此前明军胜多败少,此后则是败多胜少了。猜忌之心过重,就只能信用说话行事符合他心意的人。他在位十七年中杀了七位总督和十一位巡抚,至于被贬或下狱的就更多了。被杀的总督中最著名的是袁崇焕,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此外还有个三边总督郑崇俭,颇有战功,未曾打过败仗,因和杨嗣昌不和,就被崇桢处死了。 现代人以崇桢的故事编了个歇后语:崇桢皇帝上吊——走投无路。真的很形象啊!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时的皇帝其下场和结局都是悲惨的,然而最悲惨的莫过于崇桢皇帝了。就在三天前的三月十五日,他还指望他的军队能守住京郊防线,为他保住大明江山,然而,就在这一天,李自成的大顺军已攻进了居庸关。三月十六日,起义军打下昌平,当天便有部队抵达北京城下。这一天,崇桢皇帝召对群臣,商议退敌大计。可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象样的对策,人人脸上现出捉摸不定的神情,还有的大臣暗自啼哭。而崇桢皇帝亦心绪不宁,神情恍惚。他一会儿自己斟茶,一会儿自己磨墨,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笑起来。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主力部队包围了北京城。崇桢皇帝再次召对群臣,大臣们或哑口无言,或信口雌黄,或神色惶惶,崇桢皇帝又气又急,也只有仰天长号“内外诸臣误我”的份。万般无奈之下,他叱退群臣,叫来驸马巩永固,舅舅刘文炳,问他们可有家丁护驾。二人均说平日不敢养家丁,因此手下无人。崇桢皇帝长叹一声,急令太监们拿起武器守城。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狂风骤起,黑云压城。一场大雨夹带冰雹从天而降,把守城明军打得个个象缩头乌龟。而起义军则精神抖搂,全力攻城。到了晚上,守城太监曹化淳见大势已去,便打开城门投降了。崇桢与随身太监王承恩站煤山上放眼望去,城内外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四周喊杀声不绝于耳,他不禁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回到宫里,他叫人找来了太子慈烺和11岁的永王慈炤、9岁的定王慈炯。望着三个穿着华丽衣服的孩子,崇桢心如刀绞,痛心地说:“皇儿啊,什么时候了,还不赶紧脱掉这身衣服,它会给你召来杀身之祸的呀!”说完叫人找来几身破旧的衣服,一边换一边对他们说:“皇儿啊,大明社稷就要完了,皇儿们明日就是平民百姓了,千万记住要隐姓埋名,遇见年青人叫他们先生,年长的叫他们伯伯。要学会保护自己,将来好为父皇报仇雪恨呐。去吧,皇儿们逃命去吧!”然后,令太监把三位皇子送至他们各自的外祖父家,父子四人抱头痛哭而别。 送走三个皇子,他让太监拿酒来。然后自斟自饮,左一杯右一杯,不多时便醉了。带着醉意,他走出宫门。望着黑压压、静悄悄的紫禁城,他不禁失声痛哭。17年了,自己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的大明朝就要完了,他觉得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而今他觉得只有以死谢天下了。于是急令传旨,要嫔妃们速速自裁。来到坤宁宫,周后正准备自缢,她看见崇桢皇帝立刻泪如雨下,鸣咽地说了句:“臣妾侍候你十八年,你连一句南迁的话都不肯听我的,时至今日我也无话可说了。”说完自缢而死。崇桢皇帝见自己的爱妻就死在自己面前,怪异得哈哈狂笑起来,然后,他提剑走出坤宁宫。来到袁妃的西宫,几个嫔妃都聚在这里。袁妃正在自裁,却绳断凳翻跌了下来,一息尚存。崇桢皇帝见袁妃没死,立刻咬着牙拔剑向袁妃刺去,袁妃立刻血流如注。随后,他像疯了一样,举剑连连刺向其他几位嫔妃,眼见着她们一个个杨柳腰折,芙蓉面殒,他又提剑直奔寿宁宫。寿宁宫里,住着他最喜欢的次女长平公主,16岁的花季少女。去年,他已为她选定了一个周姓的贵族青年欲召为驸马。可形势突变,这事就放了下来,原想今年就办,可眼下国将亡了,还能办什么婚事呢。此刻,近乎疯狂的崇桢皇帝,宁可让爱女去死,也不愿她落入义军之手而苟活下来。见父亲到来,长平公主像见到救星,张着双臂向崇桢皇帝翩翩跑来。崇桢皇帝的手在颤抖,心在流血,他怕爱女扑进自己怀里,再也举不起宝剑,便声嘶力竭的大喊一声:“你为什么要生在皇家!”一剑刺去,长平公主立即倒在血泊中,然后,他带着满身血迹又到昭仁殿刺杀了幼女昭仁公主。 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已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亡……听到嫔妃们个个身亡的消息,他一边喃喃地说着“好!好!”一边颓然地跌坐在地上。这时,城外轰的一声炮响,耳边似乎听到了喊杀声,他惊醒过来,这才发觉,已是半夜了,该决定自己的去处了。他也曾想到逃,叫太监王承恩为其准备下了行装,穿戴完毕,便混在太监中准备出城。来到朝阳门,守门人不明身份不放他出城,要等天明验明身份才准出城。无奈之下,崇桢返回来穿胡同绕过紫禁城,直奔正阳门,却见三盏白灯高悬城门之上,知道正阳门已被义军攻陷。又返身转奔安定门,但安定城门紧闭,他又不愿暴露身份,怕天下人耻笑,只好返回宫中。天已经亮了。他想召集群臣,商量出逃计策,可传旨下去半天没有一个人来。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死。想到死,他感到镇定多了。大明王朝都毁在自己手里,自己还有什么脸活下去?于是他和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寿皇亭。他伸手解下衣带,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一棵枯树的树枝上,自缢而死。死前吩咐太监王承恩,以白绫覆面,以示无脸再见列祖列宗。崇桢皇帝就这样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满腔的愤怒离开人世。死时年仅34岁。随身太监王承恩并没有自己逃走,他也追随崇桢吊死在对面的一根树上,这多少让死去的崇桢感到一点安慰吧。此时是阴历三月十九日的早晨,也是阳历1644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清晨。传十七帝,276年的大明朝寿终正寝。 其实,大明朝的衰亡早在崇桢的爷爷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时代就埋下了根由。朱翊钧是明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的孙子,登基时年仅十岁。他在位48年,是明朝17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他贪财好色,懒散拖沓,长达二十多年不理朝政,而只是抽大烟,玩花鸟,日夜纵酒作乐,享天子之福,养帝王之尊,全然不管国事。而对拥兵塞外,蚕食坐大,虎视眈眈窥视中原的大清帝国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其人其事浑然不知,整天做着迷迷糊糊的天子之梦。万历登基初十年,由于首辅张居正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生效,使海内肃清边境安全国库充实,钱财最多时达400万。这还不够,他还大肆搜刮民财,用度奢靡。皇长子办婚礼,他一次就从国库支走白银934万两,另加袍服费270多万两,全部挥霍一空。为自己建墓地,又耗去白银800多万两,仅这两项费用就相当于当时全国五年田税收入的总和。加之党派之争朝政混乱,大明政权已尽显败象。及至到后来抗清时国库根本拿不出银子。此后又接连发生了“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接替万历皇帝的光宗朱常洛继位30天,连御座还没坐热,便寿终正寝了,成为明王朝在位最短的皇帝。虽然万历遗诏中有一系列的感悟和补救措施,但一切都晚了。在他身后第七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揭竿而起;在他死后的第二十四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大明王朝彻底崩溃。然而颇富戏剧性的是由于明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并没有做成皇帝,不久便被大清朝取代了。 凭心而论,崇桢皇帝比他哥哥、父亲和爷爷都要强,还算个称职的皇帝。要知道,他接手的是他爷爷留下来,他父亲朱常洛还没怎么来得及治理,他哥哥朱由校又放手不管的一个烂滩子。最难的是国家财政已濒临绝境。皇室费用,百官俸禄都成倍增加,军费也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多。尽管崇桢皇帝竭尽全力,勤于政事,上报的奏章从不拖延,紧急公文当天就做出批示,军情紧急时,他常常通宵达旦处理政事。有时晚上看奏章饿了,就让太监拿几个零钱去宫外买宵夜。他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过任何营建,节省了大量经费。但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起义军四起难平,北边皇太极的清军又步步紧逼,终于把崇桢皇帝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再也支持不住了。崇桢皇帝在位十七年,却打了十六年的仗。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八年抗战。最终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所灭。 崇桢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先是被太监献给李自成,皆被封王。李自成败后太子献于清被杀于北京。定王逃到安徽、浙江,隐姓埋名,教书为生,并成婚生有四子。70岁时,暴露了身份,被押往北京处死。四个儿子亦被斩杀。而永王始终不知去向。被崇桢皇帝刺杀的袁妃和长平公主都没有被刺死。清朝将袁妃养到终老。长平公主伤好后请求削发为尼,清廷不准,令其嫁给原选驸马周显,可她嫁后不久却心瘁而死。 最后,还有两件逸事值得一提:一是崇祯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禁止烟草吸食的皇帝。有人对崇祯皇帝说,现在的百姓到处都在吃烟,这吃烟不就是要吃掉咱的燕京嘛?于是在己卯年(1639年)下诏书,令全国禁烟,如有犯者将处死刑。按崇祯己卯年(1639年)开始禁烟算起,到崇祯壬午年(1642年)开禁,其间不到四年的时间。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禁烟。二是崇祯皇帝与陈圆圆擦肩而过,把红颜误国的帽子丢给了李自成。一日,国舅田弘到江南游玩,在妓院里碰见了正值二八佳龄的红歌妓陈圆圆,陈圆圆不但歌舞出色,诗画俱佳,更有一种动人心弦的神韵,绝非一般美女可比。当即被她的美丽容貌和甜美歌声所吸引,就半带强迫地把她买了下来。那时专宠后宫的贵妃妹子一病不起,靠裙带关系坐享荣华的田弘担心人走茶凉,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竟别出心裁地把陈圆圆作为进贡的礼物奉献给崇祯皇帝。可崇祯皇帝对陈圆圆只是欣赏,没有收纳之意。陈圆圆在宫中盘桓了两三个月,终究没能投入皇帝的怀抱,田弘只好打发她返回了田府。 总之,封建朝代的兴旺更替在历史上很正常,崇祯皇帝确实在封建帝王中是一个开明勤政的皇帝。他的悲剧在于只想靠个人的力量,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治理国家,而不从体制上去找漏洞来变革,不约束自己的手下,不治理下面的官员。形成强势腐败利益集团,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一个政权,如果长久地虐害它的人民,那么在这样的国度中,爱国主义是不存在的。爱国主义并非空洞的道德情怀,而是基于自豪和认同的现实感受。否则,就会像甲申年的明朝这样,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最需要爱国主义同心同德之际,现实却无情地显示:根本没有人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沉沦似乎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面对它的死亡每个人都无动于衷!不仅仅是那些被损害者,也包括曾经利用不公平和黑暗的现实捞取过大量好处的人。 谁都知道吏治腐败的后果,谁都在总结历史的教训。但总是后面的人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这才是真正的可悲之处。当我每次站在景山公园崇桢皇帝自缢处,都仿佛听到那位历史老人朱由检痛哭流涕的声音:“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天下一旦失之,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恨,但死不瞑目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5
很悲剧的皇帝,刚杀了魏忠贤,开始进行改革,老天却没给他这个机会,最后还上吊死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5
对一个人的评价必须看历史环境,崇祯生逢祖辈留给他的烂摊子,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力挽狂澜于将倾。内忧外患,官场腐败,国势日趋衰微,即使倾尽全力也是徒劳无功。皇太极用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这个唯一力敌清军的大将,更加剧了明亡的速度。但其罪不能绝对推给崇祯本人。
第3个回答  2014-04-25
饭桶废物,做了15年皇帝竟然没搞定义军。
第4个回答  2014-04-26
路走的最长,走的最苦的皇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