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读后感

400字急

明湖居听书》课例读后感 作者:曲曲 日期:2009-2-20 8:30:00 0 推荐 今天读了高中特级教师邓彤老师11年前执教的《明湖居听书》课例,仍很有感触。邓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值得我们高段语文教师学习的地方。且不谈他对教材的取舍和整体设计构思,单看他讲课中的两个环节“把握课文框架”和“品读重点段落”两个环节。现在不少高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忽视和削弱对课文框架的整体把握,总是稍稍读读课文,就直奔重点段。其实正如邓老师自己所说“最佳的阅读与识记方法是先晓轮廓,然后再把握细枝末节。反之,如果从细微处着眼,阅读效率反而不高。”邓老师“把握课文框架”这个环节实际上体的是一种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是“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邓老师处理得非常好,充分体现了教师“导”的精妙。他首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学生据此很快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找到文中描写了三个人的表演,重点是写白妞。教师继续引导:琴师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除了用人来衬托,文中还用了哪些内容陪衬?教师暗示学生从多角度来考虑,学生分别又找到了用场面描写来衬托和听众引经据典高度评价白妞来衬托中心。这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逐步了解了文章采用多种不同的角度衬托文章中心的写作手法。教师的总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让学生对这一写法的认识更深刻:“经过层层铺垫,便给读者造成了一个极大的悬念,人们不禁想探究:这尚未出场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为什么她使这么多人如此沉迷?于是,当她正式演出时,作者便集中笔墨写尽了她的风采。最后的观众评论,要言不烦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乐,围绕主旋律,音乐家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通过各种方式去渲染烘托它,于是使主题成为立体丰满的复调!”如何品读重点段落?在小学高段不少的课堂中,学生很会找关键的句段,找到之后多半是你说,我说,说来说去都在一个平面上,有些教师对品读这些关键句段要达到什么程度,心里也不是很清楚,往往是学生说多少是多少,所以谈不上有目的有价值的引导了。邓老师在“品读重点段落”既留出空白供学生品读,在学生交流时,又有教师精彩的引导、设问、评述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生成性强,又具有深度。如:学生谈到最喜欢的句子“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教师问:“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里?”学生说:“用博喻描绘王小玉眼睛之美,体现她的气质。” 老师反问“不过,用这一连串的比喻是不是嫌啰嗦了些?写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吗?”老师的一句质疑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认为可以写简单些,觉得简洁是一种境界。有的认为说不准,想刘鹗是大文学家,他的文章一定不会有问题吧。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教师此时的质疑是很有必要的,能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此时学生有疑但不能自己释疑的时候,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教师让学生联系比喻的基本特征“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来理解,学生顿悟: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纯净,寒星比喻眼睛非常明亮,宝珠比喻眼睛美丽的光泽,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分明,圆润灵动。再让前面发言的同学综合:“这双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这几个比喻各自侧重一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不能算蛇足。”教师再简单小结:“是啊,作者用一组比喻把一双眼睛描写得如此动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动人的眼睛是最美的风景。”教师也顺势把课堂的关注点引导重点内容:“但是,本文中最美的还得算那动人的演唱,刘鹗用了两大段来描写这精妙绝伦的表演,请大家细读这两段文字并思考……”教师课堂的把握和驾驭可见一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