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竞赛植物生理学、无脊椎动物学的要点有哪些?

我因病缺席这两个专题,故只可看书自学
望前辈或老师能指明掌握的要点
植物生理学
无脊椎动物学
谢谢!

门 原生动物门
胚层 无
体腔 无
体型 无
幼虫 无
循环 胞质环流
神经 无
休眠 包囊(外包胶质的原生质团)
有性 配子,接合
无性 二裂,复分裂(裂体生殖),出芽,质裂,孢子生殖
消化 细胞内消化
排泄 伸缩泡(排遗)(适应于广泛生活于淡水的原生生物)
呼吸 体表
运动 鞭毛,纤毛,伪足
重要纲 鞭毛虫 孢子虫 纤毛虫 肉足虫
生境 淡水或海水 全部寄生 淡水或海水 多淡水
特征 最原始,在不利环境下,形成包囊。 多有两个寄主有世代交替多有孢子以转换寄主 倍主营养小核二倍主生殖,最分化 运动,伪足具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
危害 赤潮,黑热病(杜氏利什曼虫)昏睡病(锥虫) 疟疾(间日疟原虫)艾美球虫引起鸡、兔死亡 鱼类的小瓜虫病,车轮虫寄生于鱼鳃上 痢疾(痢疾内变形虫)(大便血多脓少)
代表种 团藻 盘藻,夜光虫,绿眼虫,管领鞭毛虫,  
  草履虫,原克鲁虫,四膜虫,车轮虫,喇叭虫 沙壳虫,球房虫,等棘虫,辐球虫,太阳虫
备注 绿眼虫仅有一个鞭毛,披发虫与白蚁共生 本纲全部寄生,原生动物门中仅有本纲有世代交替  
  大变形虫不形成包囊,辐虫亚纲有轴伪足

门 海绵动物门(侧生,多孔)
胚层 两胚层(但从发生上来看并不是两胚层,称二层)
体腔 囊胚,有胚层逆转
体型 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幼虫 两囊幼虫,中实幼虫
循环 水沟系
神经 无
无性 出芽和芽球
有性 胚层逆转
消化 在领细胞内进行细胞内消化
排泄 水沟系
重要纲 钙质 六放 寻常
生境 浅海 深海 淡水深海或浅海
特征 为雌雄同体,同体者两性不同时成熟 去细胞核,有中实幼虫  
 
代表种 毛壶,白枝海绵,樽海绵 偕老同穴,拂子介 皮海绵,浴海绵
 
备注 单沟型仅在本纲出现 又称玻璃海绵
  本门无组织分化
 

门 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
胚层 二胚层
体腔 原肠胚
体型 辐射或两辐
幼虫 浮浪幼虫(海栖)
神经 网状(扩散)(在中胶层)(无神经中枢)传导无方向性
有性 配子
无性 出芽和分裂
消化 原肠腔(既有胞内消化,又有胞外消化)消化循环腔,胃层腺细胞分泌消化液
排泄 有口无肛
呼吸 水流
运动 皮肌细胞
重要纲 水螅 钵水母 珊瑚
生境 大多海水,少数淡水 全部海栖 全部海栖
特征 浮浪幼虫水螅型有垂唇,水母型有缘膜,小型。 水螅世代不发达,不具骨骼,有垂唇。水母型非常发达,无缘膜 只有水螅型,无水母型,消化循环腔有隔
膜,群体生活,有钙质骨骼
代表种 桃花水母,钩手水母
  海蜇,海月水母,灯水母,罗盘水母 海葵,海鳃,海仙人掌,鹿角珊瑚,红珊瑚

备注 生殖细胞由外胚层产生
  生殖细胞由内胚层产生。
  生殖细胞由内胚层产生。海葵:单体生活,无 骨骼。珊瑚:群体生活,有发达的骨骼。

门 扁形动物门
胚层 三胚层
体腔 无体腔
体制 两侧对称
幼虫 牟勒氏幼虫
营养 寄生
循环 无专门循环器官
神经 梯式神经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雄异体 自体受精
无性 横分裂
消化 有口无肛门 趋于退化 全部退化
排泄 原肾管(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含氮废物通过体表排除。)
呼吸 体表
重要纲  涡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生境 淡水 两个以上寄主 脊椎动物体内
特征 (1) 两侧对称(2)三胚层(3)皮肤肌肉囊(4)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代表种 三角涡虫 华枝睾吸虫
日本血吸虫 猪带绦虫

门 线虫动物门(原体腔动物门)
胚层 三胚层
体腔 假体腔(原体腔)
体型 两侧对称
循环  
神经 梯形神经
有性 雌雄异体
消化 前中后肠、前端有口后端有肛
排泄 管型(原肾形)
呼吸 厌氧呼吸
运动  
重要纲 线虫动物纲 轮虫纲
特征   体表角质膜
代表种 人蛔虫、秀丽线虫钩虫、人蛲虫鞭虫、 旋轮虫,臂尾轮虫
备注 雄性有泄殖腔
  孤雌生殖(一般)有性生殖(条件不利)
外有角质膜

门 环节动物门
胚层 三胚层
体腔 次生体腔(真体腔)
体型 两侧对称
幼虫 担轮幼虫 直接发育 直接发育
循环 闭管式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
神经 索氏神经系统(链状神经)

有性 雌雄异体 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
无性 断裂生殖(自发断裂.规则断裂)出芽生殖 水生种类横裂或出芽生殖
消化 消化道壁肌肉蠕动
排泄 后肾管型(肾管,排泄管.肾孔)
呼吸 体表呼吸(靠湿润的体表、简单的鳃)
运动 疣足 刚毛 吸盘辅助运动
重要纲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生境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极少数淡水生活 大多陆生(少数淡水、寄生和栖于海滨) 大部分淡水(少数陆生或海产)
特征 1头部和感觉器官相对发达2无生殖环带
1.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2有生殖带,异体受精3.直接发育4无幼虫期

1.体节数目固定2.有口吸盘和腹吸盘3.出现血窦,开管式循环4.性成熟时有生殖环带5.直接发育6.再生能力强

代表种 沙蚕、日本沙蚕巢沙蚕 环毛蚓、水丝蚓、正蚓
医蛭、金钱蛭

备注 同律分节
改善土壤条件
吸附动物体表吸血

门 软体动物门
胚层 三胚层
体腔 初生和次生体腔共存(真体腔)
体型 两侧对称(除腹足类),由头,足,内脏团组成
幼虫 担轮,面盘幼虫
循环 开管式(头足类是闭管式),形成血窦,血液循环途径:心耳-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
神经 神经索
有性生殖 雌雄异体或同体,异体受精,生殖腺位于围心腔附近
特征  具外套膜和贝壳
消化 口、口腔、食道、胃、肠、肛门构成。具有唾液腺、肝脏腺等消化腺体
排泄 具完整的肠道、口和肛门,有齿舌及消化腺
呼吸 第一次出现呼吸系统
运动 肉质足来爬行和挖掘,头足类喷水
重要纲 瓣鳃纲 腹足纲 头足纲 双神经纲
特征 以瓣状鳃作为呼吸器官;多数雌雄异体,由脑、足、脏三对神经节组成神经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后肾管式排泄系统 体制不对称,内脏团、外套膜发生扭转  头部明显,足部特化为腕和漏斗,闭管式循环系统,具中枢神经系统  足神经索和侧脏神经索,无壳板
 
 
代表种 蚌 
  圆田螺,海牛,蜗牛,蛞蝓 鹦鹉螺,乌贼,章鱼  石鳖

门 节肢动物门
胚层 三胚层
体腔 真体腔(混合体腔)
体型 异律分节,附肢分节,两侧对称
特征 有蜕皮现象,有横纹肌 
循环 开管式
神经 链索状
有性生殖 雌雄异体,通常有变态
消化 具完整的消化道
排泄 水生种类排泄器官为后肾型的基节腺、绿腺、颚腺等,陆生种类的是马氏管
呼吸 鳃,书鳃,气管,书肺(外胚层)
运动 以有关节的附肢行走,昆虫成体具翅,可飞行
重要纲 昆虫纲 甲壳纲 蛛形纲 多足纲
排泄 马氏管 触角腺,颚腺 基节腺,马氏管 马氏管
呼吸 气管 鳃 气管,书肺 气管
代表种 蚊,蝇 虾,蟹 蜘蛛 蜈蚣,马陆
特征 头胸腹三部分,体内受精 
 
  头胸部和腹部
 
  无触角,6对附肢,外骨骼出现蜡层,具毒腺和丝腺,具交配器官 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两对,每一体节具1-2对附肢
 
 

门 棘皮动物门
胚层 三胚层(中胚层形成内骨骼),后口动物
体腔 次生体腔(真体腔),水管系统
体型 次生五辐射对称
幼虫 羽腕幼虫,蛇尾,海胆,短腕,耳状,樽形
循环 没有真正的血管系统,水管系统有运输功能
神经 无神经节,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环、辐神经和神经网
有性生殖 雌雄异体,受精卵为辐射卵裂,内陷法形成原肠
消化  口、贲门胃、幽门胃、幽门盲囊、直肠盲囊和肛门。肉食性、植食性
排泄 管足和水管系统(环管,辅管,侧管)
呼吸
运动
重要纲 海星纲 海胆纲 海参纲
幼虫 羽腕幼虫 海胆幼虫 短腕,耳状幼虫
代表种 海盘车
海燕 马粪海胆
  刺参
梅花参
特征  呼吸器官是皮鳃,腕的口面有有步带沟

 
   无腕和触手
体表有长的可以活动的刺
 
  无腕,出现次生性的两侧对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6
说实话,生物竞赛这玩意儿就算是认真地上课,学好也并非易事。主要是靠自己哈。
植物这方面如果说想要重点突击的话主要是植物的运输组织这一块,比如环螺梯网孔的导管结构蒸腾作用的原理、维管束的作用等等;还有就是组织的特征分析,比如单双子叶植物初次生韧皮部木质部、内始式外始式、还有光合作用。。。。这些个图(这个我反复搞了好几遍)最令人头痛了,不过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竟然会乐在其中。其他激素的机制之类的个人觉得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而已。
无脊椎动物学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啊。。。我觉得把哪些动物属于哪个纲的至少记牢,还有就是整体的演变过程,比如消化系统它是怎样由单纯的个体细胞内消化转入到一个系统的,这些过程很重要。再有就是死背了。
最后推荐几本书吧,《普生》是一定要至少滚个三四遍的,,另外自己觉得哪方面薄弱就主攻它。高教出版社的《普通动物学》和《普通植物学》都是很好的材料,到后来就不是怕没书看而是怕没时间去看。
加油,爱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付出了才会爱。
第2个回答  2011-01-29
我的经验就是那些比较重要的范例性生物,结构和特点一定要特别记住。比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蚯蚓,还有向有脊椎生物进化的中间生物文昌鱼什么的。这些都是重点
第3个回答  2011-01-31
无脊椎动物总结
物种: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双名法:它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组成,前一个字是属名,后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本名第一个字母不须大写。学名之后,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属名和种本名印刷时用斜体,姓氏不用斜体。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组成的,包括细胞和细胞间质,功能多样。
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
系统:是一些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I、原生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椎,除脑外,中枢神经系统均位于消化管腹侧的一类低等动物。
•类器官:原生动物的细胞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除了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外,还由细胞分化成了一些相当于高等动物体内器官的结构,以此完成各种生活机能。这些结构称做细胞器,又称做类器官。
•包囊:是原生动物不摄取营养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富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原虫的感染阶段。
•滋养体:是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够活动、摄取营养、生长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植物性营养:有些生物体内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也称自养。
动物性营养:有些生物靠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来补充自身的有机质,称为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
腐生性营养:有些生物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以此补充自身有机质,称为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
•伪足:在变形虫体表任何部位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是变形虫的运动器官,还具有摄食功能。
•变形运动:细胞中溶胶质和凝胶质的转换和流动造成了原生动物(常为肉足纲动物)的变形运动。(由于肌动蛋白在肌球蛋白上的滑动造成)
•接合生殖:当接合生殖时,2个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粘合,该部分表膜逐渐溶解,细胞质相互连通,小核脱离大核,拉长成新月型,接着,大核逐渐消失。小核分裂2次形成4个小核其中有三个解体,剩下一个小核又分裂为大小不等的2个核,然后两个虫体的较小核互相交换,与对方较大的核融合,这一过程相当于受精用作。此后两个虫体分开,结合核分裂3次成为8个核,4个变为大核,其余4个中有3个解体,剩下一个小核分裂为2次,再分裂为4个;每个虫体也分裂2次,结果是原来2个相结合的虫体各形成4个草履虫,每个都和亲本一样,有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

二、简述题:
1、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
在人体内:
红血细胞前期:疟原虫的子孢子随雌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内,侵入肝细胞,以胞口摄取肝细胞质为营养(这时称为滋养体),成熟后通过复分裂进行裂体生殖。即核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裂殖体分裂形成很多裂殖子或潜隐体。疟原虫侵入红血细胞以前,在肝细胞里发育的时期称为红血细胞前期。
裂殖子成熟后,涨破肝细胞,散发在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另一部分侵入红血细胞,开始红血细胞内期的发育。还有一部分又侵入其他肝细胞,进入红血细胞外期。
红血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逐渐长大,成为环状体。几小时内环状体增大,变成大滋养体,由此再一步发育成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形成很多裂殖子,红血细胞破裂,裂殖子进入血浆中,又各自侵入其他红血细胞,重复进行裂体生殖。
一部分裂殖子进入红血细胞后不再发育成裂殖体,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在按蚊体内:
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后,在蚊的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大配子和小配子,小配子和大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动合子,定居在胃壁上形成卵囊。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出来,转移到蚊的唾液腺里。当蚊再次叮人时这些子孢子就会进入人体内。
II、胚胎发育:
一、名词解释: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形成的原口(胚孔)将来形成动物的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应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后口动物。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二、简述题:
1、简述卵裂的几种方式:
由于不同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也不同:
⑴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卵黄少,分裂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如蛙类。
⑵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如乌贼,鸡卵;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如昆虫卵。
2、简述真体腔的形成方法:
⑴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⑵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后口动物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III、海绵动物:
•辐射对称:辐射对称是动物身体对称的一种形式。在水中营固着生活或在水中漂浮的种类多是辐射对称的体制,即通过身体上下的中轴,可以有多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
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原始多细胞动物进化的一个侧枝:
⑴原始方面:具有与鞭毛相似的领细胞。
无器官、系统和明显的组织。
体制多数不对称。
⑵多细胞动物特征:有胚层存在。
细胞不能无限生存下去。
具与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
⑶与多细胞动物的不同点:具骨针。
具水沟系。
胚胎发育中具逆转现象。
IV、腔肠动物:
一、名词解释:
•两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
•上皮肌肉细胞:在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具有肌肉和上皮的功能的细胞称为上皮肌肉细胞。
•消化循环腔: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时期的原肠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因此可以说从这类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这种消化腔又兼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刺细胞:
•间细胞:主要在外胚层细胞质之间,有一堆堆的小细胞,大小与皮肌细胞的核差不多,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未分化的胚胎性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刺细胞、生殖细胞等。
•网状神经系统: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称为神经网。
•出芽生殖:即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通连,芽体长出垂唇、口和触手,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相分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
•浮浪幼虫:海洋中生活的腔肠动物的受精卵经过完全卵裂,形成中空的囊胚,再经过原肠胚阶段,发育成有内外两个胚层,体表长有纤毛,自由游泳的浮浪幼虫。
V、扁形动物:
一、名词解释:
•皮肤肌肉囊:由中胚层产生的复杂的肌肉结构,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具有保护功能和运动功能,称为皮肤肌肉囊。
•不完善消化系统:动物体外的口既是它的口又是它的肛门,或有些动物仅具有临时肛门,它的消化系统称为不完善消化系统。
•梯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在高等种类中,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称做梯状神经系统。
•原肾管:
•螺旋卵裂:完全卵裂中的不等裂,细胞纵裂成四个细胞后,在发生横裂形成八个细胞时,上面四个为小细胞,下面四个为大细胞,此时分裂形成的大细胞和小细胞不互相垂直,而是与纵轴方向形成角度,每个小细胞在两个大细胞中间上方,继续分裂,层层排列至螺旋形。
•牟勒氏幼虫:
•合胞体:
•终寄主:成体或有性世代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寄主:幼体或无性世代所寄生的宿主。
•幼体生殖:幼虫在没有经过幼体成熟和受精作用直接形成很多后代,而消耗很少能量的现象称做幼体生殖。
二、简述题:
1、两侧对称出现的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低爬行生活的结果。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用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中胚层形成的意义:
⑴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⑵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①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②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③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
⑶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集中成梯形神经系统。
⑷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抗干旱,为动物由水生进化到路生提供了条件。
3、绦虫纲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⑴头节上有吸盘及小钩,可以以其附着在寄主的肠黏膜上,不易脱落。
⑵绦虫的体壁是合胞体结构,而且表面有微毛,能增加吸收营养的表面积。同时能产生一些物质来抑制寄主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以此防止自身被寄主消化。
⑶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完全由体表吸收营养。
⑷由于长期生活在寄主体内,接触的环境非常简单,所以绦虫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退化。
⑸由于绦虫在更换寄主的时候需要损失大量的个体,所以生殖系统异常发达。
4、寄生虫在其寄生生活史中更换寄主的意义:
⑴更换寄主一方面是和寄主的进化有关,最早的寄主应该是在系统发展中出现较早的类群,如软体动物,后来这些寄生虫的生活史推广到较后出现的脊椎动物体内去,这样较早出现的较早的寄主便成为中间寄主。
⑵更换寄主的另一种意义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一种适应,因为寄生虫对其寄主来说是有害的,若是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繁殖过多,就可能使寄主死亡,寄主的死亡对寄生虫也是不利的。如果更换寄主,使繁殖出来的后代分布到更多的寄主体内,这样可以减轻对每个寄主的危害程度,同时也使寄生虫本身有更多机会生存。
⑶在寄生虫更换寄主的时候,会遭到大量的死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繁殖率大的、能产生大量虫卵或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的种类就能生存下来。这种更换寄主及高繁殖率的现象对寄生虫的寄生生活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事,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VI、线形动物:
一、名词解释:
•假体腔动物:又称原腔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⑴原体腔。⑵发育完善的消化管。⑶体表被角质膜。⑷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⑸雌雄异体。
•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
•孤雌生殖:
二、简述题:
2、简述蛔虫的生活史:
⑴雌雄蛔虫成熟后,在人的小肠内交配并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⑵受精卵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在两星期内发育成仔虫期卵(胚胎期)。
⑶一星期后,卵内的仔虫经过一次蜕皮即有感染性,如果被人吞下,人就会感染。
⑷人感染后,几小时内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出幼虫。
⑸二小时后,多数幼虫钻出肠壁,钻入肠系膜静脉或肠系膜淋巴管,最后均到肝脏。
⑹四、五天后,大部分幼虫都从肝脏随血液经右心穿过微血管进入肺泡。
⑺幼虫在肺泡内蜕皮两次,经支气管、气管到达喉头的会厌部,随吞咽活动经食道、胃到达小肠。
⑻幼虫在小肠内蜕皮一次,发育成成虫。
VII、环节动物:
一、名词解释:
•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形成广阔的体腔,这种体腔在体壁和消化管壁上都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这种体腔无论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上都比原体腔出现的迟,又称为次生体腔。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除前端的二节和最末一节,其余各节形态基本相同,同时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称为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的不同部位的体节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并形成体躯,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的体节内,这种分节现象特征称为异律分节。
•闭管式循环:
•开管式循环:
•血窦:动物的真体腔被中胚层形成的葡萄状的实质组织所填充,真体腔缩小,并且原体腔所形成的血管的管壁消失,真体腔与原体腔混合。
•索式神经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了索式神经系统,体前端咽背恻由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的脑,左右有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贯全身。 腹神经索是由2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整体形似索状,故称索式神经。
•后肾管:从环节动物开始有来源于中胚层的后肾,环节动物的后肾管按体节排列每体节一对或很多,典型的后肾管具有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称肾孔,这样的肾管称大肾管。有些种类发生特化,成为小肾管。
•担轮幼虫:环节动物门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最后发育成一担轮幼虫。幼虫体中部具二圈纤毛环,消化管内具纤毛,只有肠来源于内胚层。
•外寄生:
二、简述题:
1、分节现象出现的意义:
比较原始的分节现象是同律分节,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按体节重复排列,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分节可以增强运动机能,而且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如体节再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各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这就从同律分解发展成异律分节,致使动物体向更高级发展,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因此分节现象是动物发展的基础,在系统演化中有着重要意义。
2、次生体腔出现的意义:
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能力,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被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于完善。
VIII、软体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外套腔:软体动物的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成外套膜,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称为外套腔。
•鳃:由外套膜内壁突起形成的叫做本鳃,有体表皮肤向外突出形成的鳃称为次生鳃或二次性鳃,典型的鳃为栉状,由鳃轴和两侧的鳃片(鳃丝)组成,软体动物不同类群的鳃差别很大。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以齿舌做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面盘幼虫:
•钩介幼虫:
二、简述题:
1、河蚌适于埋栖生活的特点:
⑴河蚌有两片坚硬的石灰质贝壳,还有肌肉发达的闭壳肌,可以坚硬的贝壳牢牢闭拢,保护它柔软的身躯不受敌害的伤害。
⑵河蚌有肉质的斧足,可以挖掘泥沙,将自己埋于沙内,从而减少了敌害的威胁。
⑶河蚌的外套膜围成一个外套腔,和鳃腔、鳃上腔、水管等结构结构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流循环系统。外套膜和鳃上着生有许多纤毛,纤毛摆动为水的定向流动提供了动力。水流在这些腔隙里循环,带来了含有食物,氧气丰富的水;带走了食物残渣、排泄废物和二氧化碳。另外,当雄河蚌性成熟时,精子随水流排出体外,又进入雌河蚌的体内。这样就解决了由于埋栖生活而产生的摄食、呼吸、排泄、排遗和生殖等诸多问题。
⑷河蚌的外套膜后缘有几处愈合,形成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而且出水口比入水口管径小,可以保证进入河蚌外套腔的水都是新鲜的。
⑸由于河蚌的缓慢运动,它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
⑹由于埋栖生活不需要接触复杂的外界环境,河蚌的运动能力很差,感觉器官也不发达。
IX、节肢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外骨骼:节肢动物具有包被身体的角质膜,就是外骨骼,不仅可以防患受到伤残,还可以保持体内水分。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
•蜕皮:
•气管:气管是节肢动物门多种类的呼吸器官,它是体壁的内陷物,外端有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动物体内延伸并分支,一直深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
•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发达的肌肉,不但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并且本身也分节,十分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混合体腔:
•马氏管:马氏管是昆虫的排泄器官,是中、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盲管,游离在血腔中,从血液中吸收尿酸,送至肠腔内,可调节水、盐平衡。
•触角腺:甲壳动物的排泄器官为触角腺(绿腺),由一对后肾管演变而来。一端开口于真体腔称为肾口,另一端则为排泄孔。
•书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在蜘蛛腹面一定位置由体表内陷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内有很薄的书页状突起。片内有血液流通。
•书鳃:
•变态发育:某些昆虫的幼虫和成虫相比,出大小不同外,还有其他差别,需经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变化才能发育成成虫。这一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常见有三种类型:渐变态(若虫),半变态(稚虫),全变态(蛹)。
•半变态发育:虫体自孵化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区别,具临时器官(如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如蜉蝣,成虫陆生如蜻蜓)。
•渐变态发育:虫体自孵化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也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翅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常称为若虫,例如蜚蠊。
•完全变态发育:卵孵化后,其幼虫和成虫形态完全不同,需经不吃不动的蛹期,蛹中的幼虫经巨大的改变,经蜕皮,羽化,才成为成虫。即:

二、简述题:
1、节肢动物中陆生种类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2、昆虫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⑴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飞行使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都比陆地动物要技高一筹。
⑵昆虫一般身体都比较小。
①体小只需要很少量的食物就能完成生长发育。
②体小便于隐蔽,体小还可使食物成为它的隐蔽场所,从而获得了保湿和避敌的好处。
③体型小对昆虫的迁移扩散十分有利。有翅昆虫可借助气流和风力向远处迁移。即使是无翅的种类,也可因其体小而借助鸟、兽和人类的往来,被带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就大大地扩大了它们的生活范围,并且增加了选择适合于生存环境的机会。
⑶食源广。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特别是从吃固体食物变为吃液体食物,大大扩大了食物范围,并且改善了同寄主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寄主不会因失去部分汁液而死亡,反过来再影响昆虫的生存。昆虫的食料来源很广。
⑷昆虫有惊人的繁殖能力。
①昆虫的生殖能力极强。一般昆虫一生能产数百粒卵
②生殖方式多样。昆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胎生和幼体生殖。
③昆虫体小发育快,即在单位时间内可完成较多的世代。
这些条件联系起来,成为昆虫具有极高繁殖率的重要条件。因而在环境多变,天敌众多的自然情况下,即使自然死亡率达90%以上,也能保持它一定数量的种群水平。
⑸多变的自卫能力与较强的适应能力。昆虫在长期适应环境的演变中,有着多种多样保护自己安全,不受天敌伤害的自卫本领。
⑹完全变态与发育阶段性。绝大多数昆虫属于完全变态类,即幼虫和成虫在形态、食性和行为等方面明显分化,这种分化借助一个静止的蛹期来实现。这样,既扩大了同种昆虫的食料来源,满足了昆虫的营养需求,也是对外界环境的高度适应。
3、开管式循环的意义:
开管式循环由于血液在血腔或血窦中进行,以至压力较低,因而可以避免由于附肢容易折断而引起、隔膜和隔膜丝;多数有外骨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