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经地义表示什么?

如题所述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了,按老规矩,应由嫡世子姬猛继承王位。但景王生前却有意立庶出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事曾与大夫宾孟商议过,只是未及实行就死了,于是引起了宫廷之争。

贵族单氏、刘氏合谋杀了宾孟,拥立世子姬猛即位,是为周悼王。

在朝的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不服,决意另立王子朝。三家合兵作乱,命上将南宫极率众攻击刘氏。

刘氏不敌,狼狈出奔。单氏保住悼王,抵抗王子朝发来的兵将。

晋顷公得知周王室大乱,便派大夫籍谈、苟跞,率兵迎接周悼王于王城(在今河南洛阳)。

不久,周悼王病死,单氏、刘氏又立悼王同母弟丐,称周敬王。

敬王既立,王子朝继续作乱,并依靠尹文公等在京地(今河南荥阳东南)自立为王,赶走敬王。敬王暂居翟泉。当时周人呼丐为东王,称朝为西王,双方互相攻杀,连年内战,不能定局。

于是在公元前517年,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代表在黑壤(今山西沁水西北)会盟,商议如何安定周王室的事。与会者有晋国的赵鞅,鲁国的叔诣,宋国的乐大心,卫国的北宫喜,郑国的游吉等人。

会上赵鞅向游吉请教什么叫“礼”?游吉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即天道的规范;礼也就是地之义,即大地的准则。它是万民行动的依据,天长地久,理所当然,不能改变,更不容怀疑。”

赵鞅谢教,表示愿终身牢记此言。在座者都肃然起敬。

接着,赵鞅提出各国应按礼行仪,约定时日,为周敬王输送兵卒、粮草,并帮助王室迁归王城成周。

在场的宋右师乐大心表示异议,认为宋国原为殷商后裔,周王朝一直以宾礼相侍,哪有客人给主人兵卒、粮食的道理?当时跟赵鞅赴会的晋国从臣士弥牟立即批驳了乐大心,提出许多事实说明宋国一向服从盟主的安排,从未背过盟,现在需要大家合力为周王室操心时,为何忽然生此异议?这是无礼的表现。

乐大心无言可对,只能接受牒命而退。以后晋大夫荀跞率领诸侯的军队帮助周敬王复位,平定了王子朝之乱。后人便把黑壤会盟时提到“天经地义”的话当成语而流传到今,比喻理所当然,不容怀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