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演讲教育孩子如何陪伴孩子心得

如题所述

和所有父母一样,在孩子日复一日的成长中,我们体会着点点滴滴的感动与喜悦。然而细细想来,却没有可供总结的任何心得或理论,一切,原来就那么顺其自然地“无为而治”了。

  这也许是一种自我开脱的借口吧。但平常我们确实把自己仅仅定位于父母而非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更注重与孩子相处时间的质量而非数量,希望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与老师的在校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

  某某某自小就是一个敏感细心的孩子,但有点胆小,不愿与陌生人交往。我们就有意识地带她参加各种同事朋友间的社交活动,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带她一起去旅游,在活动中锻炼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特别是在自助旅游中,要通过与当地人打交道安排食宿住行,了解风土人情,我们尽量鼓励她参与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哪怕在语言不通的异国,也要求她用微笑和简单的问候语向陌生人打招呼。而别人友善热情的回应往往肯定和鼓励了她,使她渐渐变得主动大胆。

  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幼儿园这个小群体社会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孩子学会了选择朋友,维护小团体的利益,有了小小的从众心理,在游戏中学习与人交往的规则。开始,某某某的朋友圈子比较局限,都是女孩子,或是“乖乖仔”。我们每天听她讲班级小朋友的事情,引导她“易地而处”,发现每个小朋友身上的优点,宽容别人的弱点,在友谊中享受快乐的童年。我们高兴地发现,孩子口中的“好朋友”渐渐多了起来,也很希望有机会能组织小朋友们的校外活动。

  孩子很喜欢自己的每一个老师,不过往往尊敬之余有点害怕。我们鼓励孩子大胆和老师沟通。高老师生病后,很多小朋友很着急。某某某回来说,她和小朋友商量了,要做样手工送给老师,祝她早日康复。看到孩子学会主动关心别人,我们感到很欣慰。

  幼儿园已经提供了各方面足够的教育,我们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爸爸会在看新闻时给她分析国际形势,妈妈陪她克服畏惧心理学习游泳,只希望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触角更宽更广,兴趣及乐趣更多层面,因关心别人而受人欢迎,少些成长的烦恼,享受成长的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一、多拥抱、亲吻,给孩子安全舒适的感觉

年幼的孩子,最需要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妈妈,妈妈的怀抱、亲吻、安抚,都会给孩子带来很舒适的感觉,让孩子放松情绪,保持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妈妈不要吝惜跟孩子的接触,多拥抱、亲昵、眼神的交流、言谈的沟通,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多跟孩子说话、交流

不管是襁褓中的宝宝,还在学习爬行的孩子,或者已经东奔西窜的2、3岁的孩子,妈妈都需要跟孩子多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各种话题的交谈,一方面能够训练孩子的发音、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母子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习惯,这种习惯,在孩子的逆反期、青春期尤为重要。



三、一起讲故事、读绘本、唱儿歌

跟孩子一起讲故事、读绘本、唱儿歌,有几方面的好处。首先能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从小坚持读绘本童书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有着很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有着天然的喜爱;其次,能够训练孩子的思维、表达能力,孩子在听了故事、看了绘本之后,往往会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将这些故事说出来、自己唱儿歌,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家长应该及时的进行鼓励、支持;再次,优秀的儿童故事、绘本、儿歌,往往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规则、礼仪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一起玩玩具

玩玩具对孩子的动手能力、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很明显的效果,此外,益智类的玩具有助于拓展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可以给孩子多玩,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先参与进去,跟孩子一起玩,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协助,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成就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