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两军交战,不杀来使,那真没有杀过使者吗?

如题所述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历史上存在了数千余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中国都是十分注重仪表,礼仪的国家。就连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当中,也一向如此。还流传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两军作战期间,双方要互相协商传达信息,在这个时候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传消息的使者,无论是传达了什么样的消息,都不会被斩杀。

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了身躯出使齐国,当时楚庄王特意嘱咐了使者,千万不能从经过宋国。这个话一不小心就传到了宋国人的耳朵里,觉得这是对他们国家的极大侮辱,于是在楚国使者,原路返回的路上,设下埋伏,杀死了楚国使者。

楚庄王听闻此事之后,十分生气,出动大军,包围了宋国九个月。在被包围期间,宋国派出使者到晋国求救,但是早已是宋国手下败将的禁果,根本不敢出手相救。只是说,要宋国挺住。而正巧派出的使者,这个时候被楚庄王抓住了。楚庄王并没有杀他,而是让他给宋军带句话,不要妄图找外援,就乖乖等死就行。

但是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个使者,非但没有听命与楚庄王,反而还将消息顺利的传达回了宋国。这个时候,使者对楚庄王说:“怎么,我没有传达你的命令,请你把我杀死吧。”楚庄王不仅没有杀死他,反而还将他放回晋国。最终经过楚国和宋国的和谈之后,达成了协议,楚军退后30里,和宋国停战。从此以后,具有一种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虽然有这样的一种潜在规则,但是被斩杀的来时在历史上也不在少数,但基本都属于是偶然事件,东汉末年,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战,吴国和曹操之间的来使,被曹操一气之下斩杀。春秋末年,勾践闪杀了吴国的信使。就连到了明朝朱隶年间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靖难之役中,杀了朱允文派来的使者。



使者被斩杀的理由

一般使者被斩杀,都具备以下的几个特点。

1.依靠使者去传递信息,但是敌方却坚持作战,不肯协商。明朝平定四川叛乱的时候,蜀王派人招安,但都掌蛮不讲道理斩杀来者。

2.对方国家提出的无理的要求,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为了表示自己作战的决心,或者是太过生气而斩杀来者。



3.为了彰显自己强大的实力,不需要依靠来者来从中调停。这种做法已鲜卑族,匈奴比较居多。

4.自己已经决定,和对方进行一次殊死搏斗,一决胜负,并且对方的来意自己也已经知晓。而自己会,敌方国家没有什么话好说了,虽然心气不顺,也就斩杀来者。

其实总的来说,两军交战,来者无罪,仅仅只是起到了中间调停和传话的作用,如果说连这样的一个中间人都被斩杀的话,说明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只能在展场上一决雌雄,但是中国也有一句老话叫做,别把事儿做绝了,不然路子可就越来越窄了。等到那一天自己后悔了,也后路都没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4
杀过,明成祖朱棣再去靖难之役时就杀了朱允炆的信使。其实一般杀信使的意思就是:双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开战吧。
第2个回答  2021-02-23
历史上杀使臣的事还真不少,曹操斩过吴国使臣,明朝朱棣“靖难之役”时也杀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信使,其实杀使臣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那就开打
使臣这种职业是个高风险的职业,等于是把自己的生命送到敌人手里,你会不会死,完全得看敌人的脸色,说伟大点是为国而死,说的卑微一点,你不过就是一块试金石,然而用自己的生命去检验敌方的态度
第3个回答  2021-02-22
杀来使的事例其实不少。不杀来使是因为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来减小双方的损失。而那些杀使者的就表明了要死战到底,没有谈判的可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