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表格

如题所述

1. 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春节在我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古时候,春节指的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春节改为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因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辛亥革命后,改为公历阳历的正月初一成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春节被正式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称过春节为过年。
2. 元宵节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古书称这一天为“上元”,夜晚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的名称沿用至今,由于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南北朝早期,已有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的庆典,其中上元最受重视。
3.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供祭在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培上新土,插上嫩绿的新枝,最后叩头行礼祭拜。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描绘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4. 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原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这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江自尽,以示忠国。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人们纷纷用糯米或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5. 七夕情人节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妇女们会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星穿针乞巧。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6. 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晚上,月圆桂香,被视为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人民为了推翻元朝统治,把起义日期写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传递。
7.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重阳节有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