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活得那么拧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01

大姐来帮我家里打扫卫生。

她来北京十多年了,在小区物业做保洁,也背着经理偷偷做点小时工。老公身体不好,家里挣钱几乎全靠她。

大姐谨小慎微,对我们总是笑眯眯的,然而自己却常常叹气。

我同她聊些家常,多聊几句,她便会放下手里的抹布,求助般地看着我:“妹妹呀——我这一天愁的呀……”

我连忙问她何事发愁。

第一年春天,说是小儿子考上了研究生,还要上三年学,本以为大学毕业她就解放了,没承想,这一来还得再熬三年。

我一面恭喜她,一面安慰她长远些,学工程的,念个硕士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到了秋天,大姐又犯愁了。原来儿子交了女朋友,两个年轻人感情不错,商定好男生硕士毕业工作稳定再结婚。但姑娘只是本科,家境也不好,女方家担心儿子学历升级后变心,因此那位处周口江湖之远的亲家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北京,提出了一个可堪完美的风控方案——大姐家先交十万块钱风险抵押金,将来订婚可做彩礼,违约不退。

“妹妹呀,我得拿十万块钱呀。”她叹气道。

“娶媳妇是大事,儿子愿意,咱也得成全不是。”我努力模仿着居委会大妈的口吻。

第二年夏天,大姐向我诉说:“妹妹呀,愁得我睡不着呀,这事儿我也不懂,我想问问你呀——”

原来是儿子被导师游说,想念博士。她又崩溃了:这还得再熬多少年啊。

我听罢十分激动:可不能再上了,博士毕业遥遥无期,就业前景不明,再这么读下去,还有没有点责任感啊!

临了,我再三嘱咐她回去做儿子工作,不可上。

来来回回折腾了几个月,终于决定——不上了。连带我都跟着舒了一口气。

第三年春天,大姐又发愁了:“妹妹呀,愁呀。”

“儿子在找工作了吧?”我觉得自己已经很懂她了。

可是,接下来的回答,让我意识到,我错了——

“是呀,两家银行,一家公务员,都要他。不知道选哪个。给我一夜一夜愁的哟,睡不着觉。”

“呃……”我以为是找不到工作愁,原来竟是机会太多愁。

这回不知道咋劝了。

最后,儿子签了一个事业单位,有编制,有北京户口,安安稳稳。

七月,我问大姐:“儿子入职了吧?”“这回好啦,北京人啦。”我又说。

“唉,妹妹啊,我现在见天儿的睡不着觉——你说,我这怎么给他买房啊?”大姐不住叹气。

我没有想到她个人还有这样的目标,均价七八万的房价,60一天的工资,这中间的落差,要靠多少年的靠加倍劳动和玩命省钱填平呢?

“儿子应该自己挣钱买啊。”

“唉,结婚了嘛,这几年也该给他买了——可拿什么买呀。”

呃……她明明越过越好,一步一步向上走,可为什么还越来越愁呢?

看着她的惆怅,我突然意识到,人为什么时常会有焦虑和不快乐,很可能不是因为没有做好,相反,是因为我们一直努力,一直在渴望更好,但跟随我们一起前行的,还有欲望,欲望没有负担,不需要脚踏实地,于是,它比现实跑得远多了,快多了,现实永远追不上欲望,我们只能对着欲望深深叹息。

现实与欲望出现了巨大偏差,于是活得处处拧巴。

02

南方周末报道过城市化进程对农村青年婚恋的影响。文章指出,现在农村男青年婚恋尤其困难。

在这二十年的城市化浪潮中,大多数女孩都曾在十八九岁时离开农村到城市打过工,但她们到了适婚年龄,是要回到故乡去结婚的,此时,见过了城市繁华的她们再也看不上从小一起长大的农村男青年了,嫌他们粗鄙、嫌他们无趣、嫌他们没前途。

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学历,同时缺乏进化意识,她们在城市里也只能从事导购(还不是大商场导购,大商场导购往往只找本地人)、美容、餐饮、酒店服务等技术性不高的职业,而这些职业往往人员流动大,对年龄要求高,所以大多数人(少部分优秀人才除外)依然无法长久地留在城市。城市不会长久地接纳她们,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同龄男青年也很难真正地接纳她们共度一生。

退不回去,也上不去。

于是,回到家乡结婚的她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不结婚,重新出来打工,直到遇到自己满意的人;二是为了结婚勉强选择一个人。大多数女孩囿于人生认知和家族压力,会做出第二种选择。然而结婚之后又诸多不满,导致近年来农村家庭离婚率节节攀升。

她们见过更好的男人,想要选择的更好的男人,但是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却不足以让她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错位,让许多家庭的生活一地鸡毛。

不止他们。

你是不是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

看到勤奋又资深的同事又拿到了大项目,管理更多人员,他也希望像人家一样升职加薪,但再努力,也没有人家的家庭带来的人脉和资源,一想起来就是羡慕和痛苦。

她看到一起大学毕业的同宿舍闺蜜嫁了个富豪老公,从此名包名车,举手投足间俨然名媛;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嫁到有钱人,可现实是,她刚在出租屋里和男朋友为了过年给父母多少钱吵过一架。对比之下,她每天都是满心委屈。

他听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于是在对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抱着多年血汗钱直冲而入,发誓也要像金融高材生小明那样一年一个小目标,两年财务自由,最终却血本无归站上天台……

03

《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一个人死后,在阎王殿前使了个心眼,偷偷地把孟婆汤倒在了桌子下,于是他保留了前世的一切记忆。

然而没想到的是,他投胎后竟成了一头牛,每日艰苦劳作,却还遭主人每日打骂折辱。是牛也就罢了,可他带着人的意志,不堪折磨,有一日就冲到崖下自杀了。

可自杀是罪,再投胎,连饮孟婆汤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变了狗。

一条野狗,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只能吃屎。曾经也是堂堂为人,怎么咽得下这一口热屎?羞愤之下,他又一次自杀……

于是再次降级……

如是循环再三,痛苦不堪。

但凡读到此处,都会为他同声一叹吧。

观念和立场严重错配,只能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吃屎,要么去死。

人的痛苦和拧巴都来源于此。

因此,最要紧的,是先把价值观按照个人现实定好位。

04 

为了平衡现实与意识,我们该做些什么?

第一是回头看,看来处。

焦虑烦恼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起点。回过头去,和十年前的自己比,和刚出发时的自己比,你会欣喜地发现自己也是拥有巨大成就的。

就像大姐,如果她把自己走过的路回看一遍的话,她会发现自己竟也是如此的牛逼闪闪,从一个连汽车都开不进去的小村庄走出来,把全家带出来,然后靠柔弱的脊梁撑起了几乎是一家三口的生活,到如今儿子硕士毕业,有了北京户口,这是阶层的跨越啊,同村的人,有几个能做到呢?

看来处,能让我们对自己多一点肯定,多一点欣赏。

第二是向前看,看前路。

向前看,是要看到时代向好的一面,生命向好的一面,相信努力的回报早晚会来。

嫁了同村小伙的姑娘,也要相信只要二人齐心协力,也可以建设处自己想要的生活。倒掉孟婆汤的那哥们,相信如果第一世认真做牛,熬完这程苦旅,下一世就有机会。

看前路,也是规划未来,既要想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更要想好如何实现这样的生活,定下前进的每一步计划。

看前路,可以避免盲目的焦虑,让自己对未来有信心,愉快前行。

第三是不要看,埋头干。

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机遇不同,性格不同,行为方式不同,得到的东西自然不同,因此不要总是横向看。接受现实,接受规律,承认差距。

余华曾深深地感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异里”。这是四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落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就要承受时代给你的冲击。

比如出生普通小康之家的你,就不要再同富二代比眼前的资源比不动产了,不切实际的比较不会让你收获更多,反而只会让你徒增痛苦,但是,也许多年后你会超过他,你的后代会大大超越他的后代。

怎么做?

努力埋头赶路,偶尔抬头看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