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可信吗?史记说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赵国的军力都死光了,第二年又是十几万出征燕国?

如题所述

我只说自己的一些观点.大家来讨论下.
首先我们不考虑到历史上夸张的问题,《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中所云“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而也有记载赵在长平之战后,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所以秦国60万,赵国45万的数字基本是属实的,可能略有夸大吧。

只是我估计两边的军队,这个数字应该不可能全部是战斗人员,应该是包括了后勤部队。考虑到战争所在,也是三年的相持,是在上党,也是赵国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赵国采用运输和自给自足的耕种,应该可以基本满足军队所需。
而秦国应该是顷全国之力来打这场战斗的),《吕氏春秋·应言篇》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字当为“匮”乏”之属),所以基本上估计60万里面可能有很大部分,可能达到一半以上是运输部队和后勤负责耕种的部队吧。这样可能比较能解释后勤补给的问题。

而关于坑杀的问题。首先,坑杀的数字可以说肯定有夸大,当时赵国最多发动了有水分的45万人马,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不大可能还有40万的剩余部队。而且考虑到当时天下未定,秦国又是众矢之的,刚经过一场那么激烈的战斗,虽然获胜但是损失过半,需要的是时间来恢复国力军力。而且养不起投降的赵国军队,又不可能放回去。所以用坑杀的方式,一方面彻底削弱赵国,一方面也有杀给其他各国看的成分在,让他们在发动对秦战争的时候需要多多考虑。所以很有可能非常多的夸大了数字,可能只坑杀了10几万到20万的军队吧。
所以30万剩余秦军,坑杀10-20万赵军还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坑杀的地点,根据最新研究,是很分散的,不是一次性集中在一个坑里面杀掉的,是分散的,所以白起可能是分开来,瞒着降卒多次进行的坑杀,可能是以叫他们进行挖坑的工作是坑杀或者用酒灌醉后坑杀的,以所以带着武器也可以理解。

以上是我的观点,仅攻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3

《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记,虽然司马迁的人品没有问题,但是里面的内容也不是绝对可信。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史记》。

历史虽然是人类记录下的真实资料,但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参加记录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把自己的私人感情记录进去。同时《史记》的跨度也是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获得资料也不一定正确。《史记》为我们了解历史,增添了更多的可能,但是我们也不能尽信书。我们在看《史记》时,也是需要具有自己思考。

一、历史资料不真实

《史记》当中,可信度最高的一段历史就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真实历史。在古代历史资料有限,记载的历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些信息,由于经过了很多时间的传播才被司马迁获得。所以司马迁获得历史信息都有可能是假。

在这样的情况下,《史记》的可信度并不高。《史记》当中记载的信息,距离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越近,可信度越高。

二、司马迁只是普通的史学家

司马迁只是普通的历史学家,所以司马迁获得历史信息也会经过自己的加工,才会形成《史记》中的各个篇章。

不管是获得信息的阶段,还是历史信息加工的阶段,一些历史信息肯定会有司马迁的个人感情的影响。所以《史记》不仅具有司马迁的个人烙印,也会是司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

三、司马迁有些不敢写

司马迁为了编写《史记》失去了更多,所以他为了可以使《史记》可以流传下去,他在编写历史时一定会特别小心的。特别是关于当时的汉武帝,他肯定会有很多不敢的信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看待《史记》这部历史著作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

各位大仙,对于小仙的上述观点,您有什么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第2个回答  2018-02-08
读书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应当辨证地去看。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史记》,其实照样是错误多端、矛盾百出的一本书。其一,司马迁是一个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家,所以他的史学中文学色彩很浓,夸张虚假的成分也很多。其二,且不说《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记》等记述的时代距离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有些史实也无法考证,所及夹杂了一些神话传说,肯定是非历史的真实写照。长平之战,其实历经了三年,秦国军队前后共斩杀赵军45万人,并非一次性坑杀了40万。
至于其后又是十几万出征燕国,并不奇怪。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割六城以求和。次年,因割地问题未谈妥,秦赵邯郸之战爆发,此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约三四十万人,且多为40岁左右的老人(古40岁即为老)或13到18岁的弱童。而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大约一二万人。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国都蠢蠢欲动,首先动手的是燕国。不过,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庞煖、乐乘、李牧等更多优秀的将军脱颖而出,此战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赵悼襄王四年,庞煖还曾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
第3个回答  2018-12-06
长平之战,最可靠的记载当数秦、赵史籍。秦灭六国,收天下之书(秦焚书是焚民间之书,它官方的藏书还在)。项羽入秦,火烧咸阳,史籍尽毁,秦赵等国官史,后世不传。流传下来的《战国策》等书,实为诸子之言,已有定论。司马氏虽世为史官,都未言有典籍可据。这个数字是不可信的。
其次,古代军队算人,常常是按“编制”,要包括徭役之徒,再加上故意夸大人数,可信度都不高。
第4个回答  2019-06-01
坑杀40万赵军有点夸大了,40万军民倒是有可能的。
当时坑杀赵军是在现在上党范围内的多个地方,并非以前很多人认为只在永禄一地。坑杀的方式并非活埋,而是先击杀,然后随意埋葬。
坑杀的人中,并非全都是赵国士兵(早期史料也没有说都是赵国士兵),而是赵国的士兵加上当时上党的人民(上党被秦从韩独立出来后没有归秦而归赵,这是长平之战的起因)。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赵生死之战,作为当时排名前二的军事大国,秦赵都倾尽全力了,特别是赵国,丢了长平关,就相当于丢了门户,所以聚集四十万大军来守是可能的,而秦军据考证可能最后动员了百万人(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去了)。
长平古战场附近各地的骸骨坑基本上都已经被发掘出来了,数量很大。
相似回答